8月末的華北平原,暑熱已經漸漸散去。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北部的石家莊北站,陽光伴著清爽的微風,照耀著迎朝露出行的旅客們。他們或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走來走去,或揉著惺忪睡眼,靠在花壇旁的座椅上。路邊早點攤旁,攤主夫婦的吆喝聲顯得格外洪亮。
清晨到此的旅客們,大部分在等待著的,都是那輛8時10分準時發車的K5275次列車。夏末秋初,記者登上K5275次列車,從石家莊出發,沿線經停井陘、娘子關,至陽泉站,重新探訪百年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鐵路,現為石太鐵路)上的悠久歷史,聆聽神秘太行山間動人的遠行故事,感受和觸摸鐵路人世代堅守的堅毅品格。
時光悠悠「老鄉號」
全程106公裡,時速50公裡,2小時25分鐘,4個車站,票價僅需16.5元。每天8時10分,K5275次列車都會準時從石家莊駛出,載著約400名旅客從太行山區東麓始發,咣當咣當地鑽入大山,爬上山脊,向西而行,最終抵達平坦的桃河岸邊。
運行於石太鐵路上的「慢火車」首次開行於2008年10月,後來幾經更換編組與車次,最終成為如今的3輛硬座車和1輛臥鋪車組成的K5275/6次列車,車體也由最初的普通綠皮旅客列車改為機車供電的空調列車,乘車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截至今年6月,列車已歷經11年8個月,安全運行4255天。
隨著石太客運專線的開通,原來在石太線上運行的旅客列車逐漸遞減,由此,K5275/6次列車成為了在石太鐵路線上唯一一趟運行的旅客列車。這趟平均時速只有50公裡的慢火車行經山區,沿線群眾乘坐這趟車往來於山西與河北兩省之間,或走親訪友,或趕集購物,十分便利,他們親切地管這趟列車叫做「老鄉號」。
「每到周末或者節假日,『老鄉號』更是一票難求。」列車長房煒介紹,旅客中有每日上下班的通勤族,也有定期往返幫子女帶孩子的大爺大媽,還有不遠萬裡而來的遊客與驢友。「很多旅客都和我們成為熟人了,每次見到都感覺很親切。」
已經在列車上工作多年的房煒,談起自己的爺爺「當年就已經開著蒸汽機車跑陽泉」,如今自己依然在開往陽泉的列車上服務旅客,更是一往情深。「中國高鐵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是作為神經末梢的慢火車也是必不可少的。」他說,「這趟列車不僅便利了群眾的出行,還將遊客送進了農家樂,讓更多老鄉吃上了旅遊飯。」
汽笛聲鳴越太行
溯源正太鐵路,要將歷史鏡頭拉回至一百餘年前。日薄西山的晚清,中國鐵路事業艱難起步。彼時洋務運動興起,時任山西巡撫胡聘之上疏,向清政府提出修築正定到太原的鐵路:「山西煤鐵之富為華北各省之冠,鄂督張之洞已奏明要利用晉鐵,而晉省境內山路崎嶇,交通極為不便,擬於盧漢鐵路之正定車站附近與太原府聯一鐵路。」
1904年5月,經過一系列的波折之後,正太鐵路終於開始施工,並於1907年建成通車。正太鐵路全長243公裡,大部分路段穿越的是峰迴路轉的山區。以當時的技術條件與設備,3年完成全線通車,施工效率不得不讓人嘆服。此外,其精妙的線路設計,也為後來的石太鐵路複線及高鐵修建奠定了基礎。
轟隆隆的列車開始在正太鐵路開行,將被太行山脈天然隔開的晉冀兩省緊密相連。隨著汽笛聲響徹山谷,列車載著煤炭源源不斷地駛出三晉大地,掀開了晉冀城市工業文明發展的新篇章,也深刻地改變了沿線群眾的出行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新中國成立後,為進一步提高運力,石太鐵路進行了多次技術改造。1982年,石太鐵路全線完成電氣化改造,成為我國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鐵路。其運量翻了一番,達到4000萬噸以上,牽引定數從2200噸提高到3500噸,平均牽引重量提高53.2%,運輸效率明顯提高,為晉煤外運發揮了重要作用。
進入21世紀,石太鐵路經過大規模的安全標準線建設,線路基礎全面加強、信號設備明顯強化、供電設施有效整治、車務實現技術監控、站臺站舍煥然一新。據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陽泉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到2019年,石太鐵路年貨運量從最初的31萬噸達到了如今的1.3億噸,翻了420倍左右。
回想一個多世紀前,山西巡撫毓賢反對修建石太鐵路時曾說,鐵路一開,「所有車馬行店,以及肩挑負販,皆成無用。小民無可謀生,將恐盡成餓殍」。石太鐵路非但沒有像毓賢說的那樣成為洪水猛獸,反而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改善群眾生活等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機緣巧合築新城
正太鐵路的東起點,是現今河北省的首善之區——石家莊,這也正是由正太鐵路呼喚而出的一座新興現代化城市。
石家莊因正太鐵路而興,源於一系列的機緣巧合。鐵路規劃之初,本擬定起點為正定府郊的柳林堡,但由於需跨越滹沱河建橋,耗資較大,因而將起點改為石家莊。鋼軌從村莊邊緣環繞、交會,讓這個本來隸屬於獲鹿縣下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
據《獲鹿縣誌》和石家莊市《地名志》記載,當時石家莊「僅有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約200戶人家,面積不足0.1平方公裡」。而在1907年後,石家莊成為盧漢鐵路與正太鐵路的交會地,也轉身成為一個物資集散的陸路交通港口。
有意思的是,在正太鐵路修建之初,遭到清政府反對的窄軌方案,卻給石家莊帶來了另一個機遇。正太鐵路雖與盧漢鐵路相接,從山西運來的煤炭和農產品,由京津運往山西的各種貨物,都無法實現自由過軌,來貨、去貨都需要在石家莊重新裝卸,於是便催生了石家莊的鐵路轉運倉儲業,帶動了其他各項產業的發展,並吸引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到1933年,石家莊由一個不足600人的小村落,一下子成為一座擁有6.3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僅產業工人就達到1.6萬人。因為其鐵路交通樞紐的位置,商號、銀行、錢莊、紗廠、鹽務局、麵粉公司、鹽店等現代工商業與金融業紛紛興起。
如今的石家莊,早已由當年沉寂的小村莊發展成為河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境內鐵路網絡縱橫交錯,京廣高鐵、太青高鐵和普速京廣、石德、石太鐵路交會於此,承東啟西,連通南北。這座被「火車拉來的城市」,正作為「控燕京南門、扼冀晉咽喉、連齊魯平原」的重要樞紐,在新時代的華北平原上散發著耀眼光芒。
百年守關顏如初
提起石太鐵路,就不得不提鐵路線上的重要一站——娘子關站。1907年10月正太鐵路開通,在此設立車站。從開通到現在一百多年來,娘子關站是全線唯一一座連續使用接發旅 客的車站。
娘子關位於山西省平定縣境內,素有「萬裡長城第九關」之稱,可「據億丈之高,臨不測之淵以為固」,歷來為重要的戰略防禦關口、兵家必爭之地。修築正太鐵路時,線路選址在娘子關關城的下面,正是因為娘子關扼守太行山咽口、三晉門戶的交通地位。
地勢險要的娘子關,歷史上曾和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聯繫在一起。自修建以來,途經於此的正太鐵路經歷了戰火洗禮,見證了無數革命志士在此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
抗戰時期,八路軍開展了以正太鐵路為重點的大規模交通破襲戰,即著名的百團大戰,攻克娘子關成為其中的關鍵一仗。八路軍取得的輝煌戰績,極大地鼓舞了軍民士氣。
如今,戰爭的硝煙與轟鳴的槍炮聲早已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中,而娘子關車站依然作為過往旅客的驛站而傲然存在,並保持著百年前修建時的風貌。與娘子關一同守護在這裡的,還有一群鐵血柔情的漢子們。「身在娘子關,不見家娘子」成為對娘子關鐵路職工們最真實的寫照。
今年剛剛從北京局集團公司石家莊工務段娘子關線路車間退休的董彥科,曾經在西武莊工區工作了將近20年,回想起自己當年的工作場景,他記憶猶新。「在隧道內施工時,沙塵非常大,經常是『一日進山洞,三日吐黑痰』。」
「沒有完不成的任務,沒有攻不下的難關,這是我們一直在秉持與堅守的精神。」談起為何幾十年堅守這份艱辛的線路檢修工作時,董彥科摩挲著粗糙的手掌,坦然地說道。時至今日,「勇於吃苦、敢打硬仗」的西武莊精神依然在激勵著新一代娘子關人。
閱盡百年滄桑,不褪昔日蒼顏,古老的正太鐵路,正以其灼灼風姿,走向新時代的未來。
原標題:《百年正太鐵路和石家莊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