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顏色:中國鐵路建設110年,對哪些地區影響最大

2020-11-2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1865年,英商在北京城外修建了一裡長的「展覽鐵路」,這是中國的第一條鐵路,至今150年;1905年,京張鐵路肇建,這是由中國人建造的第一條鐵路,至今110年。

1895年甲午戰敗之後,清政府意識到鐵路之於國防、經濟的重要性,開始積極推動中國鐵路建設,然而,1911年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敲響了清廷的喪鐘。此後,歷代中央政權都很重視鐵路建設,工業化、現代化成為近代中國努力的方向。回顧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中國鐵路建設,國家的力量在其中越來越凸顯。為何中國的鐵路建設需要依賴國家力量實現?如何思考晚清的鐵路建設實踐?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顏色。

顏色

澎湃新聞

:1895年之後,清朝開始積極建設鐵路,到清朝滅亡的時候,建成鐵路9900多公裡。您怎麼看待晚清的鐵路建設?

顏色

:鐵路是工業化、現代化的風向標,也是其主要內容。總體上,我對清朝的鐵路建設是持肯定態度的。中國近代鐵路建設在1895年之前基本沒怎麼搞,地方上的抵制力量比較大,唯一搞得相對好一點的就是唐津鐵路,這是為了運輸煤炭。1895年甲午戰敗之後,清廷對於鐵路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開始更加積極地進行鐵路建設,到1911年,清朝滅亡的時候,共修了9900多公裡的鐵路。

我認為清朝鐵路有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它是經過了非常認真的規劃,布局、選線以及線路之間要連接哪些城市都是用心思考過的。晚清鋪設的鐵路骨幹網構成了我們今天鐵路的基本框架。

第二,當時鐵路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國家安全,其次才是工商業經濟。當時中國是被列強打痛了,才更加意識到鐵路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才改變了對修建鐵路的態度。晚清鐵路網點和線路的選擇首先具有國防意義,最典型的就是京張鐵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火車翻越居庸關是非常難的,這是要有巨大的決心才能克服的困難。而工商業經濟的考量,其重點就是便利重工業和煤鐵資源,正太鐵路翻越太行山也是很難,但就是為了把煤運過去,建成了這條鐵路。在以軍事國防、工業經濟的主導下,晚清鐵路網以北京為中心,加強了中央政權對全國各地的控制。

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時的情形

第三,我特別想強調的是,過去對鐵路史的研究通常不重視鐵路融資的問題,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們今天應該更加關注的問題。清朝鐵路建設在融資方面有很多新的嘗試,因為國家財力不夠,所以利用了民間資本、外國借款,也嘗試過公私合營,但是失敗了。保路運動就是政府想把鐵路收歸國有,但是要退還、補償民間投入的股金,地方上不幹,於是爆發運動。因此甚至可以說,清朝亡於鐵路。

澎湃新聞

:如果把1865年英商在北京城外修建的一裡長的「展覽鐵路」視為中國的第一條鐵路,至今中國鐵路也已經150年了。這一個半世紀以來的中國鐵路建設中,國家力量是越來越凸顯。

顏色

:確實,過去一百五十年的鐵路建設,你可以看到中國最大的進步在於產生了一個強有力的政權。鐵路是工業化的代表,是現代化的標識。歷代政府如何對待鐵路,就是如何對待工業化、現代化。

清朝從1895年之後,積極、認真地對待鐵路問題,不只是建設鐵路,它還積極立憲,我認為晚清政府這麼做是有誠意的。比較幾個中央政府對鐵路的態度,從1895年以後的慈禧太后,到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再到毛澤東,他們都是支持鐵路建設的,這反映了歷代中央政府都在努力嘗試工業化、現代化,都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前面說,清朝靠民間資本修鐵路失敗了。但是,這並不是說只有依靠國家力量才能建成鐵路、才能實現工業化。一個鮮明的對比案例是美國太平洋鐵路的修建。這條鐵路橫貫北美大陸,連接兩個大洋,建設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這條鐵路的建設過程中就沒有國有資本,為什麼美國能依靠民間資本修了這麼好的鐵路,而晚清卻失敗了?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鐵路股東大會

1898年,清廷礦務鐵路總局頒布的《礦務鐵路章程》規定,「礦路分三種辦法,官辦、商辦、官商合辦,而總不如商辦」,後來清廷又給了民營資本不少特權,比如規定「獨立資本」在50萬兩銀子以上的路礦,如果其中的民營資本過半,那麼就可以授予一些民營老闆一定級別的官銜,享受相應的政治待遇。此外,清廷還頒布了《商律》、《獎勵公司章程》、《鐵路購地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為民營資本進入鐵路建設提供相關的法律保障,從而激勵民間投資熱情。由此可見,清政府是支持民營資本修鐵路的。但是這個嘗試卻失敗了,為什麼會失敗?問題並不在於鐵路建設到底是官辦,還是商辦,真正問題在於整個社會缺乏契約精神、法治約束。

1904年,川漢鐵路總公司(以下簡稱川路公司)在成都成立。當地政府給予它諸多優惠政策,還準許川漢鐵路向四川農民攤派徵收所謂的「租股」,因此絕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都和鐵路息息相關。1909年,已經成立5年的川路公司籌集到了700萬兩資金,但四川境內的鐵路一點沒修,公司每年還有巨額支出,這些支出一部分是日常運營,一部分就被政府高官挪用。例如,當時四川總督錫良就挪用了300萬兩川路公司路款。

1909年,清廷任命四川瀘州人施典章為川路公司總收支,也就是財務主管,施此前是廣州知府。到川路公司上任後不久,施典章調撥了川路公司大量資金到上海進行投資,表面上這是為公司謀求公利,實際上多被中飽私囊。1910年,由於橡膠股票的深跌,上海股市全面崩盤,施典章用於炒股和放貸資金全部因此而打了水漂,川路公司就出現了巨額財務窟窿。這樣的情況同樣出現在湖北、湖南和廣東等省份的鐵路公司。

鑑於此,清廷重臣張之洞、楊度等人才指責商辦鐵路趨利、腐敗,要求收回國有。1911年1月,盛宣懷出任郵傳部尚書,開始主管鐵路。在他的主持下,清廷頒布了鐵路國有的正式文件,決定全國鐵路幹線都要收歸國有,只留支線可以由商人或者民間資本修建。這些內容歷史學者有研究。

清廷想依靠民間資本修鐵路,但沒有力量管理,收歸國有後,國家財力又不足以支撐,最終失敗。此後,鐵路建設越來越依靠國家力量,這也是整個社會缺乏契約精神和法治約束下的無奈選擇。

川漢鐵路改進會部分職員合影

澎湃新聞

:北洋和民國政府在鐵路建設上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顏色

:北洋政府和民國時期的鐵路建設主要是在原有線路上的延伸,因為兩個政府財力有限,又忙著打仗。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當然也意識到了鐵路建設的重要性,特別是迫於日本的威脅,修建了一些內陸鐵路以鞏固大後方。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分別修了三千多公裡,線路格局上的變化不大,延伸戰略縱深,經營大西南,就是出於抗戰的需要。

從晚清到北洋再到民國,鐵路建設的融資方式更加國有化,外資逐漸減少到完全消失,這其實也反映了整個社會的工業化和現代化越來越依賴國家力量的推動。因此,過去一百五十年以來現代化努力的最終結果,就是國家力量的逐步增強。

現代中國鐵路地圖

澎湃新聞

:您說,近代鐵路一修起來,傳統社會便蕩然無存。鐵路是如何打破傳統經濟格局,塑造大市場的?

顏色

:近代鐵路使中國市場的整合度提高,形成了全國大市場,在某些地方甚至形成全球市場。歷史學研究喜歡講案例,而經濟學研究則看重數據。我曾經利用《清代道光至宣統間糧價表》分析過小麥價格與鐵路建設之間的關係,以此衡量鐵路對市場整合的促進作用。

事實上,正是鐵路等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使得大量小麥的遠距離運輸成為可能。在現代交通工具出現之前,與米谷相比,小麥在全國範圍內的運輸極為有限,這是因為小麥更加易於受熱變質,受潮發黴,不便集中久貯,南北省際的長途販運比較困難。這也是鐵路參與小麥運輸的一個重要原因。

舉例來說,我發表在《經濟學季刊》上的文章《晚清鐵路建設與市場發展》考察的是1881年到1911年期間105個府的小麥價格變化。其中,1900年前後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侵華,小麥價格離散程度達到最高點——也就是說小麥的價格差很大。而在我們考察的105個府中,41個府在這期間開通了鐵路,觀察這41個府的糧食價格,除了1900年前後的異常值,小麥價格整體呈下降趨勢。而且這種下降趨勢在1895年鐵路大規模建設後表現得尤為明顯。京漢鐵路直接經過的府也有這樣的情況。也就是說,鐵路的開通使小麥得以更大範圍的流動,形成了更遠距離的市場。

當然,價格變動有很複雜的情況。但簡單講,不同的地方融入同一個市場,一個表現就是價格的同步漲跌,這就是鐵路帶來的市場整合效應。另外,鐵路開通了,各地的比較優勢就愈發得明顯,產業於是得以重新布局和優化。四川的豬鬃,東北的大豆,之所以能成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宗出口商品,近代鐵路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耕虞(1905-2000),祖籍廣東,出生於重慶山貨業世家,曾壟斷四川豬鬃出口業,其經營的「虎牌」豬鬃馳名歐美市場。

澎湃新聞

:如何理解「火車拉來的城市」?近代鐵路的建成對於新的經濟點和傳統商路有何影響?

顏色

:這是比較顯而易見的。交通線路帶來人口、物流的集聚,在更大範圍內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於是產生新的經濟點,比如石家莊、鄭州。當然這裡有偶然的因素,像石家莊,它是因為地處正太鐵路和京漢鐵路的交匯點而形成的新經濟點,但原本鐵路建設的選點並不在石家莊,但最終迫於自然條件和技術原因,兩條鐵路在這裡交匯了,於是形成了這麼一個「火車拉來的城市」。

需要強調的是,這並不是零和遊戲。人口與資源向鐵路沿線集聚,原有地區的產業結構能夠相應地進行優化調整,對大家都是有利的。另外,鐵路建設與沿線區域的關係也有內生性問題。因為受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等自然條件的限制,近代鐵路選線常常與傳統商路一致。因此,鐵路沿線地區往往一直就是交通要衝,經濟重要程度一直較高。因此,是因為鐵路開通了,沿線區域才發展起來,還是因為這一區域經濟基礎好,所以我們才在這裡建造鐵路?這個問題上,我認為二者是互相作用的。當然,更具優勢的交通方式興起後,傳統商路也有可能受到打擊,比如京杭大運河的衰落,近代鐵路剛建成之時,它就開始承擔起北京周邊的漕糧運輸,不過京杭大運河的衰落也並不單純因為鐵路的興起,其自身也是積弊已久。因此,即使沒有鐵路,海運替代漕運也是歷史趨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為建設交通強國當好先行——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總公司黨組...
    陸東福說,鐵路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取得顯著成效。  2018年鐵路運輸安全保持穩定,未發生責任一般A類及以上事故,確保了高鐵和旅客列車安全萬無一失。鐵路建設著力穩投資、補短板,全國鐵路投資超預期完成8028億元,路網布局進一步完善,客貨運輸能力大幅提升。
  • 來看青藏高原鐵路建設的又一壯舉
    沿線山勢異常險峻,溝谷深切,是我國地殼運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因板塊之間的強烈擠壓,地質構造極其發育,淺表地貌改造頻繁,滋生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危巖落石、凍害、高陡巖質岸坡、有害氣體等大量特殊及不良地質,尤其是隧道風積沙、富水冰磧層、高地溫、極高地應力巖爆、軟巖大變形等對工程建設影響極大,一些高強地質災害的風險程度國內外罕見。1.風積沙隧道。
  • 建設通蘇嘉甬鐵路的重要性
    江蘇今年將開通多條鐵路,年底要開通連淮揚鎮鐵路,鹽通鐵路,這兩條都是蘇北將來發展的南北幹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蘇南地區最主要的線路就是通滬鐵路和滬蘇湖鐵路。上個月剛開工的滬蘇湖鐵路是蘇州豐字行鐵路網的最下面一橫。
  • 「海上最美高鐵」福(州)平(潭)鐵路建設的背後
    12月26日9時43分,隨著平潭第一趟高鐵動車G5322次列車從平潭站開出,被譽為「海上最美高鐵」的福(州)平(潭)鐵路正式開通運營,結束了平潭島不通鐵路的歷史。「這座橋是在『建橋禁區』創造的中國『奇蹟』。」
  • 中國國內鐵路運輸的主要罐箱類型
    客戶: 中國國內鐵路運輸的主要罐箱類型有哪些? 密爾克衛: 承運人(鐵路)自有罐箱(COCs)根據中國鐵路部門的一份文件,鐵路承運人擁有4種類型的20英尺罐式貨櫃,分別是弧形罐式貨櫃、普通框架罐式貨櫃、水煤漿罐式貨櫃和散裝水泥罐式貨櫃。
  • 6年多打通一個隧道 平均每天不到5米 成蘭鐵路建設為啥這麼難?
    到2019年底,中國鐵路營業總裡程13.9萬公裡,但在廣袤的川西地區,卻沒有一寸鐵路。在建的成蘭鐵路將結束這個歷史。  作為中國最難的在建鐵路,成蘭鐵路正頑強地在四川境內向北挺進。這條鐵路建設為啥這麼難?剛剛貫通的茂縣隧道,是個最佳「樣本」。
  • ...啦——中國鐵設汕汕鐵路總工帶您領略夢幻的海底世界是如何建造的
    將與建設中的廣汕鐵路相接,將廣州與惠州、汕尾、汕頭等城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連接廈深、贛深和廣深等鐵路,將加快沿線城鎮化進程,形成新的高鐵經濟帶,助推粵東地區的振興發展,縮短粵東與珠三角之間的發展距離,推動廣東省經濟均衡、協調發展。設計時速350公裡的汕汕鐵路,是廣東省重點工程,也是國家「八縱八橫」沿海高鐵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 列車時刻表記錄中國鐵路滄桑史
    當數百本列車時刻表展現眼前時,透過時代痕跡的質地和封面,閱讀其中串串數字和分分秒秒,如同閱讀一部中國鐵路編年史。  詹洪閣介紹,早在100多年前,瀋陽到北京之間就通了鐵路,這條鐵路叫京奉鐵路,它的前身是我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而唐胥鐵路的建設也揭開了中國修建鐵路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剛剛退出歷史舞臺的皇姑屯站就曾是京奉鐵路的一個站點,原名「瀋陽站」。
  • 聯合國總部為什麼陳列中國成昆鐵路象牙雕刻
    而且,全世界範圍內艱苦的鐵路工程也絕對不止一兩條。成昆鐵路到底有哪些不同尋常,能夠入選聯合國的獎項?這件象牙雕成的成昆鐵路是當年中國政府送給聯合國的兩件珍貴禮物之一。另一件禮物就是一副大型的工藝掛毯,上面繡的是我們中國的萬裡長城。
  • 【百縣 高鐵建設】開啟施工加速度 密織安全防控網:縣域高速鐵路...
    5月13日,交通運輸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高速鐵路安全防護管理辦法》。《辦法》要求,高速鐵路建設應當優化地質選線,加強沿線區域地震活動性研究。高速鐵路的線路供熱、電力施工應當滿足行業標準。高速鐵路橋梁、隧道、重要設施監控系統應符合行業標準。我國縣域高鐵建設在橋涵施工、線路供電、隧道鋪軌等方面多措並舉。
  • 川藏鐵路建設加速 今年將啟動康定至林芝段前期工作
    該鐵路曾因技術和投資等原因一度被擱淺。 按照鐵路建設審批要求,成康鐵路又分為成雅段、雅康段。 其中,成雅段線路全長41.48公裡,新建名山、雅安2個車站,設計時速200公裡;雅安經天全、瀘定至康定(新都橋),按雙線160千米/小時的標準設計。據了解,成雅段已於2014年12月6日開工建設,預計2018年6月前建成通車。
  • 2050年中國鐵路啥模樣,已安排!
    在高鐵系統上繼日本之後、後來居上的中國,未來鐵路啥模樣?是否在技術上會被日本再次超越?中國高鐵將在交通強國建設中當好先行昨天(8月13日),當海叔看到《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全文後,感覺中國有中國的打算。甚至到2050年中國鐵路啥模樣,都已有安排。
  • 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協助鐵路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鐵路建設掃描應用
    打開APP 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協助鐵路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鐵路建設掃描應用 發表於 2020-04-13 17:54:04 三維掃描技術協助鐵路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 使用三維掃描技術對火車站進行完整三維掃描的主要目地是開發3D模型以及獲取完整的建築設施和施工清單,這些數據將用於進一步的基礎設施規劃。
  • 圓桌訪談(一):唱好「雙城記」 重慶建設宜居宜業宜遊新城
    今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並明確成渝地區目標定位——「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成渝地區在全國區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不斷上升,重慶主城都市區將如何發揮作用、展現新作為?
  • 全線第一長隧、穿越20條斷層,中老鐵路安定隧道貫通
    隧道共穿越20條斷層和2個向斜構造,集有害氣體、巖溶、軟巖、湧水、高地應力、高地熱等不良地質於一體,其工程規模、建設難度與工程風險在國內鐵路隧道施工領域都極為罕見,創造了中老昆萬鐵路玉磨段 「8個之最」:最長隧道、最長輔助坑道、最長單個斜井、最多斷層、最大埋深、最大變形、最大獨頭施工長度、最大水壓。
  • 為什麼新基建是對中國未來10年影響最大的刺激政策?
    我們發現,如果把時間軸拉長一些,回顧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與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出臺的經濟刺激政策,能幫助我們回答當下的「新基建」政策將如何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勢,以及這種影響會持續多久。從結果看,1997 年至今中國頒布的三輪經濟刺激政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層層嵌套,逐步形成一個更大、更完善的系統。
  • 川藏鐵路預計2019年三季度末具備開工條件
    記者:唐俊中國鐵路總公司在1月2日的工作會議中透露了川藏鐵路的最新動態:全線可行性研究將確保在2019年二季度完成,並在三季度報批,力爭在2019年三季度末具備開工建設條件。有「世紀工程」之稱的川藏鐵路是一條連接四川省與西藏自治區的快速鐵路,呈東西走向,是青藏鐵路後的第二條進藏「天路」,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幹線鐵路之一,總投資超2000億。川藏鐵路東起成都,經雅安、康定、理塘到西藏昌都、波密、林芝,最後到拉薩。
  • 前沿研究丨區域性沉降對高速鐵路基礎設施的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的《區域性沉降對高速鐵路基礎設施影響的研究》一文,對高速鐵路線路基礎沉降及差異沉降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局部地下水開採是影響線路差異沉降的直接誘因。通過對不同差異沉降量下無砟軌道附加荷載及高速行車過程中車輛、軌道和橋梁動力響應的研究,初步提出了運營期線路基礎差異沉降控制標準。
  • 習近平對川藏鐵路開工建設作出重要指示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川藏鐵路開工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建設川藏鐵路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一項重大舉措,對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鞏固邊疆穩定,對推動西部地區特別是川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中國鐵路密度最大的省份是哪個省?
    2019-09-26 13:30:27 來源: 蒼天有井自然空 舉報   這些年來全國鐵路建設發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