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佑思作為一個在中國生活了許多年的外國人,他記起自己剛來中國時,曾做了三件印象深刻的事兒:
去鳥巢看奧運,爬長城看風光,坐火車從北京抵達上海。
今年春節前夕,在朋友圈被春運搶票刷屏的時候,高佑思做了一個看起來有些瘋狂的決定——
跑到八達嶺長城下修鐵路。
而這條兩次下穿八達嶺長城的新京張鐵路,將聯結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
攝影機的鏡頭隨著高佑思記錄下了一個個發生在京張鐵路上的故事。
這三天的主角,是連接了歷史與文明,通向未來,通向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新老京張鐵路;是出現在小學課本裡經歷了百載風霜的青龍橋火車站;更是鏡頭下雲淡風輕說著自己境況與生活的鐵路人。
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最質樸的生活與傳承的力量。
故事從八達嶺長城下的隧道開始,這一天,北京郊區的室外溫度為-20°C。
新八達嶺隧道是京張鐵路全線最長的隧道,全長12.01千米,並兩次下穿八達嶺長城。
高佑思試圖像其他鐵路工人一般,在隧道裡用混凝土澆築軌道板,並進行軌道板的精準調試,經過一番努力後他發現,這個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並不簡單。
「很累,需要擁有極高的耐心和很好的體力才能完成。」
「但是以後坐高鐵經過這裡時,我能說我在這兒工作過。」
高佑思在道床鋪設鋼筋時結識了一對同是隧道工人的夫妻,精調班的丈夫楊衛和鋼筋班的妻子楊染都是貴州都勻市三都縣人。
很多建築工人都是夫妻在一起工作,共同打拼互相扶持。他們在空閒時與高佑思聊到彼此家鄉是同一個村隔一條河,走個親戚就認識了。當高佑思問及他們想不想家裡的孩子時,丈夫笑了笑告訴我們,他們已經兩年沒回家過年了,今年終於搶到了回家的火車票,雖然路上要花費24小時,但總算能見家人孩子一面。
對身處異鄉的人而言,春節很可能是每年唯一一次與家人團聚的機會, 不論是多長的路途,家始終都是聯結中國人生命軌跡的起點和落點。
這對夫妻雖然在長城下工作了數月,但一直沒機會到距離八達嶺60多公裡的北京城內逛逛。
楊衛說,如果有機會,他們很想去看一眼天安門。
這個冬天,他們終於在從北京西回到貴州的家鄉之前,到天安門廣場看了看。
在工作體驗的過程中,高佑思認識了一位來自陝西的小夥子——架子三隊技術主管舒全滿。
他告訴高佑思,八達嶺長城站是京張鐵路唯一一座地下站,是目前世界和國內埋深最大的高速鐵路地下站,最深處距離地面102米。
在八達嶺長城站,旅客下車後搭乘扶梯和直梯可直達地面的長城景區。
而在高佑思的故鄉以色列海法,著名的卡邁爾隧道就是中國人在一年內建成的,成功將原本20分鐘的路程縮短成2分鐘。
過年無法回家的舒全滿已經買好了車票,接妻子及她肚子裡的寶寶來身邊過年。
年前一段時間會格外繁忙,可大家臉上雖然疲憊卻又透著一點希望,畢竟,過年這幾日的團聚,彌補了漂泊者對家人缺席了一年的陪伴。
無論是在家鄉還是異鄉,被家人圍繞的溫暖能抵禦一個冬天的嚴寒。
另外一段故事,發生在距離隧道4米的地面上的青龍橋車站上。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京張鐵路,這條由中國人自行設計、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曾出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語文課本裡。
而擁有111年歷史的青龍橋車站,每天仍有列車經過,且保留著百年前的運營方式,所有列車都要在這裡短暫停靠後,經過著名的「人字形鐵路」折返繼續前行。
這個古老車站的值班員胡東生已經在此工作了38年,他掰著指頭告訴高佑思,他是家裡的第四代鐵路人。
從他太爺爺的蒸汽火車時代,到他工作的第38年,他們一家人在鐵路工作的時間超過一百年。
而青龍橋車站的站長楊存信,在青龍橋出生成長,今年已經是他在這個車站工作的第38個年頭。
不僅如此,他的父親曾也是這個車站的站長,在此工作了31年。
整整69年的時間,他們兩代人就駐留在這裡,看著遠方的長城,看著一趟趟遠去的列車。
在時代巨變的洪流裡,他們在此堅守與傳承,這個古老的車站,這份平凡的職業已經融入了他們的生活。
胡東生笑著說:「一幹這個就離不開了。」
這條綿延在八達嶺長城腳下的老京張鐵路,聯結著不同時空的人與故事;而青龍橋站下四米處正在建設的新京張鐵路,則聯結了未來與希望。
拍攝結束的這天下午,老站長特意帶高佑思來到紀念柱旁,告訴他鐵軌的斷面就像一個工人的「工」字,代表了中國工人又代表了中國鐵路工人。
京張鐵路從長城下穿過,長城代表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而鐵路作為西方的一種早期工業文化,在青龍橋車站相互交融相匯。
經過百年歷史波瀾壯闊,鐵路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獲得了嶄新的生機與創造力。
「如果說想要感受我們國家這個經濟發展的速度,你就坐這高鐵;你要感受我們古老的歷史,你就乘坐我們老的京張鐵路。」
一年後,新京張鐵路開通;三年後,北京冬奧會開幕。
高鐵將聯結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
高佑思已經開始期待他的2022年,期待從北京到延慶和張家口看冬奧會雪上項目比賽時,還能與這位老站長相遇。
坐火車有哪些讓你難忘的瞬間?
文章已於2019-02-08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