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期,稀有金屬銦的價格持續下跌,甚至可能重蹈鎢的覆轍———跌至「白菜價」,從而給相關企業、整個產業甚至國家資源安全帶來「災難性」影響。這背後既源於我國銦產業自身存在的諸多不足,也有西方消費國通過金融市場操縱打壓進而趁勢攫取囤積銦資源的意圖,值得整個行業和國家高層高度關注。
資源戰,國家間競爭的又一個無聲戰場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既涉及傳統的政治、軍事領域,也涉及新興的金融、資源領域。近年來,世界各國對於稀土等戰略資源的爭奪日益激烈,資源戰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成為國家間競爭另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當今,世界礦產資源配置的總體格局是:佔全世界人口不到1/4的發達國家,消耗著全球3/4的礦產資源,而佔全世界人口多達3/4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佔全球礦產消費量的比例卻不到1/4,而且嚴重缺乏對各類資源的定價權。這一格局的形成就是國際資源爭奪的結果。
眾所周知,我國是諸多重要國際大宗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更是世界上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儲量約佔世界的1/3,稀土之於我國,猶如石油之於中東,鐵礦石之於澳大利亞。我國稀土的生產量、出口量和消費量都居世界第一,本應對稀土資源的國際價格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長期以來,我國稀土產業布局分散、採礦權混亂、開發無序,加之市場供過於求、走私、外國囤貨等因素,導致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定價權和話語權長期缺失。據統計,1990年~2005年,我國稀土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但價格卻下降了50%。雖然從1998年開始,我國啟動稀土產品出口配額制度,但稀土低價出口的局面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在全球高科技電子、雷射、超導等原材料需求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情況下,我國稀土出口價格不升反跌,當前出口平均價格僅為1990年的六成左右。1995年~2005年這10年間,我國稀土產業由於廉價出口而損失的外匯達到近百億美元。業內人士感慨:「稀土是金,卻賣了個『白菜價』」。我國「稀土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教授非常惋惜地說,「我們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是成功的,但沒有使我國稀土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以稀有金屬資源中的鎢為例。我國是鎢生產大國,也是鎢消費大國,然而在鎢製品尤其是高端硬質合金的製造環節,技術水平長期落後於美國和歐洲等。據國際鎢協秘書長在16屆年會上作的報告,2000年我國鎢消費量1萬噸,僅次於歐洲。公開資料顯示,世界已探明鎢儲量290萬噸,我國鎢儲量18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但由於開採過度、集中度低,我國鎢的儲採比是世界水平的1/4。從儲採比來分析,我國鎢礦再難以作為優勢礦產資源,鎢資源的後續使用年限不容樂觀。這直接威脅到我國製造業發展,並影響到國防軍事工業的發展,從而給國家的長治久安帶來隱患,大大降低了我國鎢工業的整體國際競爭力。然而,就在資源如此緊缺的情況下,鎢礦和鎢初級原料價格卻在國際資本對大宗商品的打壓下一降再降,根本沒有體現出稀缺戰略性資源的價值。
而反觀美國、日本等資源消費大國,則未雨綢繆,官民共舉,建立起「深藏不露」的戰略儲備。稀土儲量世界第二的美國,一方面通過諸多優惠政策,包括提供稅收優惠、鼓勵進行國際壟斷、建立海外投資保證制度、為對外投資提供「基礎支持」等,來激勵跨國公司攫取海外資源;另一方面,耗費巨資建立了多達93種礦產儲備,早早便封存了國內最大的稀土礦芒廷帕斯礦,轉而開始進口並囤積我國的廉價稀土,目前九成以上稀土由我國進口。
日本國內需求的稀土92%需要從中國進口,其在上世紀80年代就制定了儲備稀土和稀有金屬的相關法律,並於1983年建立了稀土和稀有金屬儲備制度和基地,規定國家和部分有關企業必須儲備一定數量的釩、錳、鈷、鎳、鉬、鎢、鉻等稀有金屬。日本政府還根據稀有金屬的稀缺程度,規定必須儲備相應的數量。英國《金融時報》指出,日本只用了進口總量的1/3用於生產,其餘用作戰略儲備。業內人士曾估計,日本儲備的稀土已夠用40~50年。對此,有國內媒體指出,30年後,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產地──內蒙古包頭白雲鄂博可能將無礦可採;而一直依靠進口我國稀土發展電子工業的日本,到時卻坐擁充足的稀土資源。我國到時也許要花比現在高數百倍的價錢從國外進口稀土。特別是日本當前是世界上利用稀土實現附加值最高的國家,用於高新技術領域的稀土佔到其消費總量的90%以上。通過從我國進口價格低廉的稀土原料,然後再出售經過加工的高新技術產品,日本可從中賺取豐厚的經濟利益。
銦價波動,難擺脫資源爭奪金融戰的影響
金融不僅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而且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獲取國際資源、實現經濟繁榮、維護世界霸權的重要手段。二戰前,國際資源爭奪集中體現於列強間兵戎相見,以「大炮」獲取「黃油」是經典寫照。當今世界,國家間圍繞戰略資源的爭奪戰已不再是列強之間的「硝煙滾滾,炮聲隆隆」,而是以市場競爭取代國家戰爭,以現代金融手段「熨平」市場波動,以價格機制來調節資源供求。值得關注的是,西方資源消費國通過建立國際期貨市場,成為國際市場定價中心,使資源定價權由資源生產國轉移到資源消費國。正因如此,當今世界幾乎所有大宗商品價格都由發達國家主導甚至直接決定。鋁、銅、鉛、錫等金屬的價格主要在倫敦金屬交易所確定,煤炭價格形成於紐約商品交易所,小麥價格形成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玉米價格由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定價。
稀有稀散金屬銦的大規模應用主要是在液晶屏幕出現以後,ITO靶材銦錫氧化物作為生產手機面板、電腦液晶屏、電視面板等各種平面顯示的成熟且理想的核心材料被靶材主產地日本、韓國等所看重。在ITO靶材中,銦的比例佔到75%,這種透明且導電的材料也是未來生活中各種以觸控螢幕和智能設備中的重要材料,其應用前景相當廣闊。同時,銦與其他金屬的化合物也是高科技領域的重要材料,如磷化銦晶片內置與光纖通訊設備中,銻化銦單晶是製備3微米~5微米紅外探測器的重要材料。銦作為各種航空、航天和高強度機械設備軸承的包覆膜可增加軸承的耐腐蝕性和強度。在歐盟的數次原材料的戰略報告中,均將銦列為關鍵原材料。美國也將銦、鎢和稀土等19種稀有金屬列為戰略性關鍵原材料,並納入國家儲備材料之列,通過立法來實現收儲。
然而,這個被各國看中的資源的主產地是中國。據近幾年公開產量數據顯示,全球近70%左右的原生銦都產自我國,但多年來,主礦鉛鋅的過剩式生產,導致國內銦企業處於無計劃生產中,社會庫存量大,企業小而散,致使我國企業在銦的國際定價上完全被動,長期缺乏定價權,整個產業長期處於價值鏈的最低端,珍稀資源沒有給相關產業和國內下遊企業分享到產業利潤。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今科技新產品層出不窮,各種平板顯示設備產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作為生產這些設備面板的主要材料銦價格卻一跌再跌,從去年的700美元/千克跌到目前的不足400美元/千克,而且仍有被下遊消費商進一步打壓的可能。2005年~2006年,銦的價格在800美元/千克~1000美元/千克之間,並在2006年2月突破1000美元/千克。近10年來,其主流價格也保持在600美元/千克~800美元/千克。
從供求關係上來講,銦的產量增加與需求增加是成正比的,但價格卻與需求沒有成正比,反而是逐漸走低。這充分反映了我國銦產業長期以來沒有在定價上佔有主動權,而是受制於國外買家利用國內企業的小而散的局面形成的不公平定價機制。
然而,值得高度警惕的是,利用金融和資本操作的手段擺脫自身危機而轉嫁危機的方式正在被某些發達國家利用,例如通過量化寬鬆政策、退出量化寬鬆、各種為加息製造的輿論等將大宗商品和資源類產品價格抬高之後又大幅打壓。作為長遠戰略價格的稀有金屬價格也出現猶如過山車一般的波動。我國的上遊企業在資金極度緊張的情況下,降價拋貨成為無奈的選擇。對於銦產品來說,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通過市場的手段實現了3600多噸的商業收儲,並計劃將來通過自貿區來實現與國外市場的互通,打通國際產業鏈並進而助力我國銦產業獲得更大的國際話語權。在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不斷收儲過程中,銦價逐漸「揚眉吐氣」,國內出口企業要價腰杆也逐漸硬朗起來,可以說在過去的3年~4年中,銦企業受益於國內商業收儲。然而,這種藏富於民的收儲模式卻在一定程度上不被習慣於傳統貿易價格不透明交易和多方詢價以求低價機制下的國外貿易商所接受。國外具有雄厚實力的貿易商利用金融和資本手段不斷打壓銦價,力圖藉機攫取、儲備更多戰略資源,這直接導致現貨市場尤其是出口市場銦價持續下跌的趨勢。
價格持續走低,產業發展的「災難性」前景
國內銦企業對於不斷被打壓的價格苦不堪言,因為目前的現貨價格遠低於企業的生產成本價,根本不反映生產成本,更不體現產品價值。在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一再將銦列入戰略收儲資源時刻,銦價以「白菜價」流入國際市場的可能性非常大。守著香餑餑的銦企業就這樣眼睜睜看著這麼貴重的「好閨女」即將低價「遠嫁異國他鄉」。而國內下遊產業在核心技術突破、產業轉型升級和資金配套等方面均面臨相當多的困難。
國家資源安全正面臨嚴峻的形勢。如果任由銦價格繼續下跌,我國稀有金屬資源安全將受到巨大的威脅。不僅僅是銦,整個稀有金屬產業的大門都被打開,失去的不僅僅是銦資源的定價權,更是子孫後代的飯碗。到頭來,我國還是擺脫不了因戰略資源緊缺而長期受制於人的被動地位。而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需要大量的稀有金屬資源來支撐。因此,優勢稀缺戰略資源的流失必須引起業界及國家高層的足夠重視。
來源:中國礦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