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為我們需要犧牲對生命的強烈興趣和其帶來的喜樂,才能精進我們的靈性。我也不會把靈性視為世俗存在的反面,或者認為追求靈性成長必須支配和控制我們天賦的生物本能,也就是生命本身。我相信這種順應以往的「控制範型」的想法,並不適用於我們當下面對的挑戰。今日的挑戰需要的是整合而非支配。
現在你手上的這本書(《脈輪全書》),描繪了脈輪系統背後的形上學理論基礎。脈輪系統不只是體內能量中樞的大匯串,還揭示了可以讓我們按圖索驥的宇宙深奧法則。這些法則彼此錯綜複雜的交融在一起,形成了逐漸超越現實的一層層介面。
脈輪代表的意識層次乃是通往各層現實的門戶,由於這些層面互相嵌合,所以不可能從整套系統中汰除掉任何一個層面,而依然在理論或經驗上保持統整。
這本書檢視內在和外在現實,將脈輪系統視為追求靈性成長的深奧修行體系,也是一張構造圖,呈現出我們寄身其中的神聖建築(支撐我們的更大結構)。如果我們的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塑造出來的」,我相信在自然界所發現的神聖構造,就是我們包含身體與心靈內在結構的藍圖。
內在與外在世界之間的橋梁一旦建構好了,兩個世界就能成為渾然無縫的一體,那麼內在的成長就不再和外在世界的事對立。因此,本書運用了許多本質為科學的範型,以現代隱喻來闡釋古代的智慧。
脈輪是不同層面之間的門戶,透過脈輪這些中心點,某一層面的活動(如情緒與思想)得以連結並涉入另一層面(例如我們的身體)。這樣的互動又會涉入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因此而影響了另一層面,也就是我們外在世界的活動。
脈輪從身體的核心送出能量,同時吸納自外界進入核心的能量。因此再一次的,我將脈輪定義為接收、吸納和傳送生命能量的組織中心。我們的產出主要取決於我們所吸收的,這麼一來就非得在脈輪上下工夫,清除過時、失能或負面的程式設計,以免受到阻礙。
脈輪的內涵主要是由重複的模式組成,這些模式來自我們日復一日的各種行為,因為我們永遠是這些行為的中心點。重複的行為和習慣在我們周遭世界裡創造出了場域。
程式設計則來自我們的父母和文化、我們的體型以及我們出生後的環境,前世的資訊也是重要因素。
透過與外在世界的牽扯,脈輪的內部模式很容易固著不變,於是造就了「業」這個觀念。「業」就是經由行為而形成的模式,也可以說是因果法則。陷入其中的任何一個模式,就是所謂的「卡在」脈輪裡。
我們被困在一個不停打轉的漩渦裡(永恆的循環),停留在某一個特定層面跳脫不了。可能是一段關係、一份工作或某種習性,不過通常是一種思考方式。
被卡住有可能是脈輪的功能過度強化或發展不足的結果。我們要努力的目標是清除脈輪,去除無益的老舊模式,為固著的行為帶來正面影響,讓我們的生命能量得以拓展到更高的次元。
身與心的相互關係無法切割,彼此支配和影響,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身接近心,也可以透過心接近身。七個主要脈輪也是彼此相關無法切割的。一個脈輪的運作出現阻礙,也會影響其上或其下的脈輪活動。
檢視脈輪完整的理論系統,並應用到只發生於你內在的獨一無二脈輪系統裡,那麼過程中你就能學會梳理那些精微的模式,再根據自己的目標精進。
(摘自《脈輪全書》 作者:艾諾蒂.朱迪斯博士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