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們好呀,小柳葉想死你們啦!有段時間沒和大家見面了,最近都忙著加班和改 paper 了。
在這新的一年,我那經歷了多次拒稿,各種修改的「娃兒」終於被「有眼光」的主編和審稿人接收了。竊喜!!!
圖片來源:筆者自己做的
下面就和大家掰扯掰扯我這個科研新手是如何打敗 SCI 這個「大魔頭」的。請注意,這裡只談 Meta 分析哦。
圖片來源:筆者自己做的
為什麼是 Meta 分析?
說實話,大部分新入學的碩博士,懷裡都揣著一顆 SCI 的心呢?一猛子扎進 SCI 的大海中,然鵝卻並沒有激起一絲水花。
作為一名在臨床輪轉規培的專碩,每日除了沒日沒夜地收病人、寫病歷,回到家還要加班加點閱讀文獻,努力擠出那麼一點 idea。
在這個萬事看 SCI 的年代,誰不想寫幾篇?畢業升職稱是一方面,如果能夠做出對臨床非常有價值的研究,那肯定相當有成就感哪!
打聽一番,還是覺得 Meta 分析好!
1. 臨床價值:高質量 Meta 是臨床可參考的最佳證據;
2. 速度:出文章快,且完成第一篇之後,後續有新選題再做的時候就會輕鬆很多;
3. 不受環境條件限制:經常看到論壇有同學說,醫院沒條件做科研、沒實驗條件、沒錢……來做 Meta;
4. 不需要查病例資料:不管是病例對照研究,還是隊列研究,回顧性還是前瞻性,都需要查病例,查過的都懂那種痛……
作為科研入門,Meta 分析確實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於是乎,筆者就這樣走上了 Meta 分析這條路。
嘔心瀝血的個人經歷
一、選題
現在 Meta 分析的體系在國內已經很成熟了,想在眾多的 Meta 分析中殺出一條血路,選題最為關鍵。
選題的新穎性和臨床意義通常是主編和審稿人最在意的部分。要是選題沒有什麼實際價值,不但做出來覺得沒意義,更挫傷科研積極性。
回想自己選題的過程,可謂是悲慘,一個接一個選題被否定之後,心都涼了。後來終於在 PubMed 上看到了一篇很不錯的 Meta。照著它的題目,進行了換湯不換藥的操作,擬出了選題。
筆者覺得 Meta 分析的選題最重要還是要多看文獻,閉門造車不可取,模仿他人不丟人。
二、文章的檢索、數據分析
講道理,這一部分比較繁瑣且枯燥無聊,還很消耗時間。
第一次做 Meta 分析,文獻查不全、找不準,光檢索文獻就耗費了一周;對從文獻中提取數據也一知半解;軟體操作也不會……
做著做著,內心冒出來一個聲音「要不然放棄算了?」
NO!還好筆者及時止損,在丁香園挖到了趙老師的課程——《Meta 分析零基礎實用教程》,系統地學習了 Meta 分析的文獻篩選、數據提取、分析與作圖、質量評價和軟體實現等全過程。
而且,一次性學會這些軟體操作,掌握整個流程,後續有新的選題,再做就會輕鬆很多。
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一些問題,在課程 VIP 群裡提問,趙老師也幫忙解決了一些比較細節的問題。
群裡還有各種好用的資料,而且平時多看看別人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式,收穫也很大。
圖片來源:「萬能數據轉換表」截圖
限時特惠,最後 7 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