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meta 分析文章的悲催投稿經歷——已被 PLoS ONE 接收

2021-01-07 丁香園

自己做的meta分析剛剛被PLOS ONE接收,上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投稿經歷(Molecular Psychiatry→Schizophrenia bulletin→biological psychiaty→schizophrenia bulletin→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PLOS ONE)。

 

我們實驗室截止到目前一直在做某個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發病中的作用,包括遺傳學分析和目前正在進行的動物模型研究,這個基因的一個SNP(用rs1234表示)在2008年歐洲的精神分裂症GWAS研究中首次被報導。隨後,我們對這個基因研究的遺傳學分析的文章也已經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1)和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2012),其中發表的數據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產生的中國人群的original data。與此同時,中國也有其它幾個研究小組在研究這個基因,截止到2012年的7月份,在中國人群已有超過10份樣本產生了rs1234的data(超過20000份樣本),但是結果卻非常不一致,在互相的研究中也都提到對方的樣本採集問題。我們的前期研究結果支持rs1234在中國人群中並不與精神分裂症相關,而有一些研究小組則報導了顯著結果,為了系統的證實rs1234在中國人群是否與精神分裂症相關,我們利用中國所有可行的data做了meta-analysis,結果也支持rs1234並不與精神分裂症相關,但是p=0.10。

 

我和我的導師都認為該文章的意義並不是特別大,但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以及為以後實驗室的研究提出指引方向,我們還是決定將這篇meta-analysis文章投出去。我們第一次以letter to the editor的格式投molecular psychiatry,精神病學的旗艦雜誌,審稿50天(9月22日-11月12日),拒稿。兩個審稿人的意見並不positive,因此主編拒稿,也在我們的情理之中,後來我們又將該文章擴寫成article,改投到schizophrenia bulletin,審稿26天(11月19日-12月15日),拒稿,但是審稿人並未提出尖銳性的問題。根據第一個審稿人的意見,我們在文章中細緻的描述了納入的樣本的特徵(包括年齡、性別比例等),並加入了一些meta-analysis的必要分析,隨後又將文章改投到biological psychiatry,審稿40天(12月19日-1月29日),拒稿,三個審稿人兩個沒有positive,但是第三個審稿人非常的negative。

 

Reviewer #3: This is a fine meta-analysis. But, the additional data produced results very similar to what the authors have already published in AJMG 2012, which concluded "Here, we studied rs1234 and schizophrenia susceptibility in multiple Asian case-control samples (10 Chinese and 2 Japanese samples; N=21,062), and the meta-analyses indicated non-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rs1234 with schizophrenia (P=0.26), suggesting the same SNP identified in European samples is not predisposing risk in Asians." I did not see much new information from this study.

 

面對第三個審稿人的意見,我們也很無奈,這是一個updated的meta-analysis(之前的meta分析也是我們做的),但是審稿人揪住這一點提問,拒稿也很正常,只能改投。我們隨後將文章重投回schizophrenia bulletin,但是這次主編沒有選擇送審,並提出:

 

One senior editor notes: "Recommend rejection because (i) Chinese meta analysis sample is smaller than the Caucasian samples, (ii) it still finds a suggestive trend for association, (iii) this association has been superseded by recent GWAS studies, reducing interest in this gene. "

 

其實關於這個SNP的分析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包含過一次,並且包含了該基因的其它SNP(fine-mapping analysis),樣本量超過10000份,但是因為整體是一個negative結果,所以在投稿時屢屢被拒,最後只投到3分多的雜誌上,審稿人不斷提出我們的樣本量沒有歐洲的分析樣本量大,雖然我們做了power分析(>80%),要知道,歐洲和美國的研究小組組成了一個consortium,幾十個國家的樣本,超過了50000份,所以審稿人屢屢說我們的樣本沒達到50000份,雖然我們在文章中做了很詳細的解釋並且提出了可能的原因,但是仍然無效,真是無奈啊。。。

 

隨後,我的導師要將該文章投到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我對此並不樂觀,因為我感覺JMG的主編對psychiatry遺傳學研究尤其是中國人群的研究存在偏見,果不其然,不超過3天就編輯部拒稿了,但是JMG雜誌的投稿狀態很有意思,投稿狀態的變化是with editor---awaiting reviewer selection---awaiting EIC decision---rejected without review,狀態顯示是在等待選擇審稿人,但是其實這只是雜誌社一個狀態的自動變化,只有出現awaiting reviewer assignment---under review才表明已經送外審了。

 

最後,我們將文章投到PLOS ONE,一審不到30天(3月12日-4月10日),兩個審稿人,其中一個審稿人建議加一個分析,另一個提出語言需要潤色。我們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進行修改,並於4月18日重新投稿,二審歷時11天,文章接收。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篇陰性結果的文章,審稿人建議加一個non-superioritytest以證實我們的結果,這個test我沒有接觸過,還要感謝一位園友的大力幫助,在文章修回時也將她加成了共同作者。總的來說,這篇文章在PLOS ONE投稿還算順利,審稿也很快。負責這篇文章的主編是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的一位教授,從PLOS ONE發表的文章來看,他經常handle一些meta分析的文章,人很Nice。根據實驗室之前發表PLOS ONE的經驗,文章接收後,我的導師會申訴減免版面費,一般是減到100美元,之前兩次都成功了,不知道這次會怎樣。


相關焦點

  • 一篇meta分析文章的悲催投稿經歷——已被PLoS ONE接收
    自己做的meta分析剛剛被PLOS ONE接收,上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投稿經歷(Molecular Psychiatry→Schizophrenia bulletin→biological psychiaty→schizophrenia
  • 一篇META分析文章的悲催投稿經歷 - 丁香園
    自己做的meta分析剛剛被PLOS ONE接收,上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投稿經歷(Molecular Psychiatry→Schizophrenia bulletin→biological psychiaty→schizophrenia
  • 我所經歷過和旁觀過的投稿 - 丁香園
    我的導師是PLoS One的academic editor,也認識很多PLoS One的其它副主編,在投稿時會推薦自己認識的副主編。我在去年有一篇文章投到PLoS One,是我導師的朋友負責該文章,兩個審稿人也是我們推薦的,所以從投稿到接收都非常順利。
  • 統計知識 | Mini Meta-analysis或單論文中的元分析
    (圖片來源:http://blogs.plos.org/absolutely-maybe/2016/07/05/psychologys-meta-analysis-problem/)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於分享一個可以用在單個論文中進行的元分析(meta-analysis)技巧。
  • 因一篇參考文獻被撤稿,這篇Meta分析也打算撤回稿件
    根據撤稿觀察網《Retraction Watch》的報導[1]:一項關於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的Meta分析的作者要求撤回其文章,因為該Meta分析納入的一項研究被撤稿了,就發生在他們投稿到論文發表的這段時間內。
  • 一篇有趣的結構有意思的Meta分析文獻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rial analysi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心血管疾病和維生素D補充:試驗分析,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Meta分析)ABSTRACT
  • 我的SCI投稿經驗:4篇文章投過6個雜誌就全接收了
    讀研期間,四大水刊和畢業神刊之類的話題不絕於耳,不斷有師兄師姐們吐槽XX雜誌不要臉,YY雜誌沒節操,本人親師兄的一篇文章也經歷了接收時的三分到1年後的兩分最後變為一分的悲催。   10個研究生中大概有8個人可以出來吐槽自己的投稿夢魘。幸運的是,本人投稿經歷卻相對比較順利,因此也鬥膽寫點東西和大家分享。
  • PLoS ONE:巨噬細胞可幫助癌細胞轉移
    一篇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文章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老鼠的乳腺癌細胞的運動,發現有一類特殊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s)能夠使惡性腫瘤細胞在身體內發生轉移。該研究發現的這類巨噬細胞或許能提供一種治療癌症有用的靶標,通過藥物治療的方法或許能夠阻斷癌變的過程。
  • 一文搞定Meta分析
    在臨床科研中,meta分析則是最符合當今時代節奏的,相信所有醫生都對其有所了解,想要通過meta分析發表文章,指導臨床行為。Meta分析就是對已發表的他人文獻進行二次加工,並根據經驗和分析標準對數據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合成,在不做實驗的情況下得出質量很高的科學結論。本期,小編通過解讀一篇文章,來給大家介紹下如何才能做一篇高質量的meta分析。
  • meta分析應該怎麼搭上circular RNA?
    前幾天,我們分享一了一篇關於meta分析搭上lncRNA的文章~Meta分析該如何搭上lncRNA?
  • 網狀Meta分析系列文章(一):網狀Meta分析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首先,我們需要熟悉網狀Meta分析的所有假設,在此基礎上盡最大可能使收集的數據滿足這些假設,同時這些數據需要直接回答臨床決策問題。第二,當分析時出現一些不可避免的效應修飾時,我們通過多變量meta回歸的方法校正協變量。第三,當出現一些潛在的偏倚時,使用bias adjustment的方法進行處理。
  • 一篇學術論文投稿的所有流程是怎樣的?
    Original research(Article)這種類型也是目前最普遍的文章類型。絕大部分雜誌都接收(少量專門只發表Review類雜誌除外)。這種類型的文章具有嚴格的寫作結構(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Discussion)。具體投稿前需要認真翻看對應雜誌的Instruction for Authors。
  • 異質性問題是Meta分析的主要問題
    異質性的處理    當我們提取好數據,初步分析發現異質性可以接受,那就可以直接合併分析了,可是正如人間正道是滄桑一樣,Meta分析絕大多數都會發現異質性較大,這也完全可以理解,畢竟各研究的P-I-C-O-S總會存在不同。關鍵是異質性較大怎麼處理?
  • 醫學研究生SCI論文的投稿體會
    以下是我們總結醫學研究生SCI論文投稿的幾點體會。一、周密的研究設計和創新性是一篇好論文必須具備的兩個前提。一方面,論文的好壞,首先體現在研究題材的創新性上,創新是論文的靈魂,具備較好的創新性的論文,更能吸引期刊編輯的注意,從而能從成千上萬的論文中脫穎而出,最終被自已心怡的期刊接收。
  • 元分析(meta-analysis)指南
    本次推薦的是文章2020年發表在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期刊上。這篇文章強調了元分析研究中的透明度和可重複性,並提供了相應的檢查表。包括元分析中的各個過程:問題提出、檢索和納入標準、數據描述、分析和解釋。
  • Meta分析之文獻檢索步驟
    Meta分析作為對已有研究的二次分析方法,要求儘可能全面的收集所有與問題相關的臨床研究。
  • 淺談醫學SCI論文的投稿體會
    一、周密的研究設計和創新性是一篇「好」論文必須具備的兩個前提。一方面,論文的好壞,首先體現在研究題材的創新性上,創新是論文的靈魂,具備較好的創新性的論文,更能吸引編輯的注意,從而能從成千上萬的論文中脫穎而出,最終被自已心怡的雜誌接收。另一方面,論文的好壞,還體現在論文所承載的研究是否經過周密設計和具體實施,以及其表達語言是否清晰和恰當。
  • 蜂鳥鷹蛾的悲催經歷
    餓成啥樣才能看上一朵蔫成這樣的花兒?它在花箱外沿,角度不好,那裡能供它食物的只有一朵花,而且是頭一天就凋零了的美麗月見草花(終於見到嚮往已久的「美麗」)。我料想它很快就會飛走——它總是這樣——一瞬間懸停在空中,長喙伸進花管,當我急忙將鏡頭對準它,它又瞬移到另一朵花前,我從來就沒有拍到它清晰的照片!
  • 這篇meta分析厲害了,發了30分的SCI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很狂的科研人,作者慶直登科研,版權歸慶直登SCI狂人團隊所有,更多資料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很狂的科研人很多人都說發meta分析就是「灌水」,但是這次介紹的文章還敢說是「灌水」嗎?當然,能夠發表在這種期刊上的人肯定不會缺文章,更不會擔心畢業問題和評職稱問題。
  • 「預後meta分析」要提取數據,原文沒有怎麼辦?這篇文章告訴你方法!
    2020-03-27 14:03:57 來源: 臨床科研與meta分析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