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分析作為對已有研究的二次分析方法,要求儘可能全面的收集所有與問題相關的臨床研究。近期不少研究者問及meta分析的檢索步驟:
「我想寫一篇meta分析,不知道該如何檢索,該檢索哪些資料庫呢?」
meta分析時,的確要遵循一定的檢索策略,meta分析文章發表時也通常會特別列出檢索策略,以保證分析的可重複性。按照一個例子(Associ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and GastricCancer Incid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2016,Gastroenterology),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meta分析時檢索相關研究的方法。
1. 明確研究問題,在此基礎上明確檢索問題,並利用PICOS的思路進行轉化。上述例文的問題—幽門螺桿菌根除與胃癌發生風險的相關性,轉換為PICOS模式:
Participants/Patients研究對象:年齡、性別、種族、疾病特徵。如本例文的H. pylori感染者。
Intervention幹預措施:治療手段或暴露因素。如本例文的H. pylori根除。
Comparison對照/比較措施:其他常規措施、藥物或者安慰劑對照等。如本例文的不進行H. pylori根除。
Outcome結局指標:主要結局和次要結局指標。如本例文的胃癌發生或異時復發。
Study研究類型:研究設計類型。如本例文納入RCT和cohort studies。
2. 明確檢索來源,對各資料庫全面檢索。資料庫主要包括:綜合性資料庫(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圖書館、中文電子資料庫(萬方、維普、CNKI等)、其他資源(如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等灰色文獻、中醫藥庫等專業資料庫,同行正在開展的研究等)。如本例文對四個資料庫PubMed、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Digestive Disease Week(這是一個消化專業的國際會議)進行檢索。此處需說明的是,現在的一般要求是EMBASE應該檢索。
3. 設置檢索策略。檢索策略是為了準確、全面的表達檢索要求,並且達到可重複的目的。一般情況下,先將檢索策略設置寬鬆一些,以保證檢索全面,再根據初步檢索結果進行調整,獲得更貼切的研究。
確定檢索源後,儘可能全面檢索,一般不限制資料庫的語種、時間,採取主題詞與自由詞檢索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布爾邏輯算符(and/or/not)、位置算符(near/with)、截詞符、限制符。經過預檢索、優化檢索策略的過程,最終確定檢索策略。對於無法獲得的文獻全文,可以考慮給作者發郵件索取。如本例文圍繞helicobacter pylori和gastric cancer進行設定,以全面獲得檢索結果。
4. 檢索文獻、選擇文獻、導出管理。根據檢索策略對相應的資料庫進行檢索後,得到檢索結果,這些結果是否納入meta分析中,最終要靠研究者進行判斷。在操作時,這種判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研究者的專業能力和經驗。一般情況下,這個判斷的過程需要至少2名研究者獨立進行,若2名研究者的意見不一致,則需要雙方討論或者通過第三方解決。文獻確定的流程包括:(1)通過Endnote等文獻管理軟體刪除重複的文獻——去重,(2)根據題目和摘要排除與研究不相關的文獻——篩選,(3)查收和獲取可能相關的文獻全文——查全文,(4)檢查、閱讀文獻全文,排序——篩選排序,(5)最終確定納入哪些研究——確定。
想做meta的小夥伴們,從PICOS到軟體管理,怎麼樣,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