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我們的瑰寶,然而目前中醫中藥在國內似乎發展不是很好。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出了個屠呦呦」,將中醫中藥的發展推上了一個發展高峰,也給我們的中醫藥發展,走上世界舞臺帶來了新的契機。中醫藥發展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循證醫學的證據,如何將中醫藥中的經驗醫學轉化為循證醫學是值得探索的。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篇利用中文文獻發表SCImeta分析的一篇文獻,打破納入中文文獻發不了SCI的舊觀念。
這篇文獻發表在BMJ open上,影響因子2分多。講述的是獨活寄生湯治療骨關節炎。這篇文獻的結構式這樣的:
背景(省略)
方法
Database and search strategies Seven databases including PubMed (1959 – 2015), EMBASE (1980 – 2015),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 1996 – 2015),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1979 – 2015), Chinese Scienti fi c Journal Database (VIP, 1989 – 2015), Wanfang data (1998 – 2015) and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BM, 1978 – 2015) were investigated up to 12 October 2015. The reference list of retrieved papers was also studied.這裡大家需要注意一下,因為我們發的是中藥的meta分析,納入文獻必然是中文為主,所以一定要檢索中文資料庫,別傻乎乎的為了證明自己的高大上,沒有列出中文的資料庫,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常規列出萬方,vip,CNKI,以及中國生物信息檢索系統。
研究的選擇(PICO原則四張圖讀懂PICO原則)
數據的提取
質量的評估
統計
結局(納入研究,研究的基本特點,質量評估,結果)
總之,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的想法足夠新,方法學足夠嚴謹,就大膽的做。小編曾經瀏覽過BMJ,內科年鑑上的meta分析,主要具有兩個特點,一個就是臨床重要性,另一個就是方法學嚴謹,如果你的檢索策略兩行可以寫完,那估計肯定檢索是不全面的。頂尖期刊發表的meta分析,幾乎整個研究過程都會上交上去,讓審稿者看到你的稿子,就認為你這個是真實的,是可以重複的,再加上一定的臨床重要性,就有發表的可能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