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八卦似乎成了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被關注的焦點。不過一個可喜的趨勢是,隨著網際網路公司們越來越重視科技研發,人工智慧相關硬核技術逐漸成為了大會中真真正正的主角。
如果說烏鎮是一個中國科技企業與世界交流的窗口,那麼「AI頭雁」百度的烏鎮動向,無疑是我們窺探中國AI發展路徑的頭號窗口。
六年以來,百度一直作為「AI風景線」出現在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24日上午舉行的「育新機 開新局」人工智慧分論壇上,百度CTO王海峰出席並發表「人工智慧 創新發展新動能」主題演講,他提到,人工智慧發展到今天,已經具備了標準化、模塊化、自動化的特徵,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
這一思考到底從何而來,百度能否自證與他證,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
六年烏鎮時光,恆定的百度能量
百度一直在烏鎮耕耘著什麼,對我們理解AI產業的發展邏輯至關重要。
2014年11月19日,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在浙江烏鎮召開,百度無人車在大會中首次亮相,百度與烏鎮網際網路大會的淵源,也就此開始。
2015年,最高領導人出席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足見規格之高。當時,百度無人駕駛體驗站的無人車成為匯聚了中國領先技術的存在。搭載了高精度地圖、釐米級定位技術、環境感知技術、AI智能決策等等技術,並在環路、高速路況下進行了測試,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無人駕駛的真實成果。
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百度則更進一步,實現了全球首個無人駕駛實地運行。在烏鎮的體驗站內,百度共投入18輛無人車,成立了國內規模最大的運營級無人車隊在全開放城市道路上行駛,在中雨、薄霧、霧霾等多種天氣狀況下,完成了紅燈識別、行人避讓以及超車併線等安全操作。
而有意思的是,拿下當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獎的百度產品,並不是「讓夢想照進現實」的無人車,而是百度大腦。當時,百度大腦剛剛正式公開一個多月,就有核心技術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進了「2016年十大突破技術」,百度成為《財富》雜誌評選「AI四巨頭」中唯一的中國企業(另外三個是谷歌、微軟和臉書),再加上烏鎮大會的盛譽,外界開始清晰感受到了百度在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一騎絕塵」。
2017年是人工智慧在全球的爆發年。國際權威研究機構CB Insights統計,2017年全球範圍內有152億美元的投資被投入到AI領域,比2016年增加141%,漲幅驚人。當各路英雄爭先恐後入局AI的時候,在第四屆網際網路大會上,百度直接甩出了多個AI技術,語音、計算機視覺、對話式人工智慧作業系統DuerOS等,鋪開了一幅智能生活的畫卷。
百度輸入法語音實時翻譯、輕聲語音識別等技能,參觀者人眼識別頻頻敗給百度AI識別,機器人在城市道路內自如避障前行等等,百度在此時已經將技術單點連成了智能體驗之網。
2018年,百度展臺依然是整個「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最大的展臺之一,與此同時,在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大眾看到了一種人工智慧的新想像空間——AI平臺化。
這是Apollo(阿波羅)自動駕駛平臺連續第三年入選「世界網際網路界領先成果」,以百度大腦為核心的四個場景讓人們看到了「AI+」在製造、城市、教育、零售等產業端的變革能量, DuerOS 對話式人工智慧作業系統除了技術升級之外,智能硬體設備也一一亮相。
人工智慧的蛋糕不再只有科技巨頭分食了,傳統行業、企業、開發者都有機會參與其中。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2019年是高科技的「國貨年」,在第六屆烏鎮大會上,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飛槳,就登上了「世界網際網路界領先科技成果」的領獎臺。
從技術維度上,這是中國首個全面開源開放、技術領先、功能完備的的深度學習框架,支持超大規模深度學習模型的訓練;從產業端看,飛槳開放了多領域的工業級模型庫,併集合了百度多年的深度學習技術研究和業務應用。用CTO王海峰當時的發言來說,飛槳希望「賦能每個行業、每一位開發者,加速產業智能化」。
同時,百度大腦、百度智能雲、Apollo等平臺生態也都帶來了最新成果。隨著AI向產業端下沉,百度安全展區也成為當年烏鎮中的熱門「打卡地」。
國際大勢充滿不確定性,「擁有核心技術」無疑成了那年最能安撫人心的定海神針。
今年百度得獎的產品,依然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時代浪潮在不斷湧動。繼百度大腦、小度、Apollo、飛槳之後,「百度ACE智能交通」也拿下了大會組委會評選的「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
這個車路行融合的全棧式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將自動駕駛、車路協同、高效出行融匯在一起,正全面重構人、車、路之間的關係。目前,「百度ACE智能交通」已經在南京、重慶、雄安等近二十個城市落地,成為中國特色智慧交通的技術底座。
穿越過烏鎮大會上大佬們的衣香鬢影、觥籌交錯,用科技引領觀眾和產業奔赴智能世界,成了百度最明顯的差異化。
牛頓擺的力量:AI與產業的完美碰撞
你玩過牛頓擺嗎?一個19世紀60年代發明的裝置,五個質量相同的球體由吊繩固定,彼此緊密排列,當一側的球擺動並撞擊其他球時,它的能量會轉移給另一側的球,讓它被彈出去。
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物理裝置,我們或許可以更容易理解百度AI為何能夠形成工業化大生產的動能。
牛頓擺的特點是,每個擺球都會傳遞動量,在理想狀態下擺球系統內的能量是不會損耗的,動能最終會轉化為勢能讓最外側的擺球飛起來。
在理解百度AI的出發與起飛中,也有三個類似的問題需要回答:1.哪些擺球具備改變未來的能量;2.怎樣減少不同技術擺球損耗的可能性;3.如何將技術動能轉化為產業勢能?
延續這一思考,我們來看百度的答案:
首先,百度早在2010年前後就選定了人工智慧為未來發展的軸心,先後在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計算機視覺、知識圖譜、無人駕駛等領域進行了長期的人力物力資金投入,最終孵化出了大量AI強相關的技術,在世界AI之林都處於領先水平。除了算法軟體層面,晶片、IoT等硬體也在基礎算力、自動駕駛等建設中被百度一一架設起來。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信部電子智慧財產權中心發布的《2020人工智慧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人工智慧專利申請數量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其中,百度公司分別以9364件專利申請和2682件專利授權處於領先地位,並在深度學習技術、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自動駕駛、知識圖譜、智能推薦、交通大數據等多個領域位居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首位。
可以說,紮實的技術底座如同一排密布的牛頓擺球,為AI產業化積蓄了力量。
其次,技術想要避免損耗,前提是告別內卷,不斷積累外部增長的能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百度沒有憑藉數年來的技術領先優勢跑馬圈地、炒作概念,而是繼續深挖AI技術,整合併發力技術平臺化,不斷藉助百度大腦、小度助手、Apollo等平臺,將多年AI能力開源開放出去。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無數領域的開發者與企業夥伴能夠搭上人工智慧這艘巨輪,更高效地在產業端訓練AI、集成AI、應用AI。
今年大會中,百度CTO王海峰表示,百度大腦已開放270多項領先的AI能力,凝聚230多萬開發者,語音、人臉、NLP、OCR 調用量中國第一。當一滴水選擇奔湧向大海,揮發還會成為問題嗎?
當然,要讓AI進入工業大生產,還需要團結各行各業的力量,尤其是零售、製造、工礦、城市管理等等硬核領域,只有這樣成為全社會的「水電煤」,AI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潛力。但這些行業的特性是,缺少技術人才儲備和信息技術,對計算基礎設施的要求相對複雜靈活,更偏向於藉助整體解決方案來引入技術。AI想要落地,需要一個工程化的管道,而雲服務就成了最佳載體。
而說到AI與雲的耦合,技術的平臺化、標準化、自動化,以及對開發者的賦能,百度前面下的所有功夫都在此刻產生了呼應。「以雲計算為基礎,以人工智慧為抓手,聚焦重要賽道」,百度完成了AI到產業端的管道輸送建設,百度智能雲成為助力AI產業化的關鍵抓手,完成了AI牛頓擺從技術側到產業側的終極一擊。
平行宇宙的交點:百度「AI牛頓擺」的新徵程
百度的烏鎮大會歷程,也是一部「AI基礎設施建設者」、「應用創新引領者」的成長史。所有過往,皆為序曲,百度在接下來的新基建浪潮中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和重任,百度是否已經走在旅途上,是我們更想知道的。
通過王海峰的發言我們得知,「人工智慧加速創新發展,為世界經濟復甦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是百度的下一個方向和機遇。
站在此時此刻此地,過去與未來如同兩個平行世界,連接二者的交點,也是百度乃至中國科技企業都需要思索的問題:
一是智能人才的短缺。AI產業中最珍貴的就是人才,儘管目前AI人才培養已經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但要滿足產業數智化轉型的龐大需求,僅靠學院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科技企業的參與和土壤對於人才體系來說不可或缺。截至目前,百度已經培養AI人才超過100萬,未來5年還將培養500萬AI人才,讓中國AI發展能夠獲得源源不絕的動能。
二是AI工程化的案例。正如Gartner最新報告中提到AI工程化趨勢中所說,智能落地需要一系列端到端的產品,對於傳統行業來說,引入AI不僅需要方向,更需要拆解技術應用步驟、符合行業特性的個性化方案、紮實可靠的產業案例,以及從思想認知到執行過程中的全方位專業指導與服務。不難發現,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的AI已經開始褪去炫酷的外殼,成了一個慢活苦活耐心活。
牛頓擺之所以被稱為動量守恆擺球、永動球,因為它代表了一種恆定的系統,每一點動能都不會消失,正如百度在歷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的經歷一樣。
技術的信仰和力量,從不會消失,它們只會浸潤在點滴時光和成果之中,等來一次豐盛的秋收,再為來年春季埋藏下萬物萌發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