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丁語
拉丁文、梵語和古代漢語被譽為語言學研究的活化石。中世紀羅馬及歐洲都使用拉丁語。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拉丁語逐漸演化出歐洲各種語言(比如法語、西班牙語等)。
拉丁語原本是義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區(Latium,義大利語為Lazio)的方言,後來則因為發源於此地的羅馬帝國勢力擴張而將拉丁語廣泛流傳於帝國境內,並定拉丁文為官方語言。而基督教普遍流傳於歐洲後,拉丁語更加深其影響力,從歐洲中世紀至20世紀初葉的羅馬天主教為公用語,學術上論文也大多數由拉丁語寫成。現在,雖然只有梵蒂岡使用拉丁語,但是一些學術的詞彙或文章例如生物分類法的命名規則等尚使用拉丁語。這主要是拉丁語近似於死語言,不易變化,用於學術詞彙和生物命名比較穩定。
2梵文
梵語(英文:Sanskrit language,天城體書寫: ,拉丁字母轉寫:sasktā vāk, 簡稱 ,sasktam),印度的古典語言。佛教稱此語為佛教守護神梵天所造,因此稱其為梵語/梵文。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說:「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
梵語隨著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4世紀進入印度大陸而逐漸傳播、發展,並影響著南亞、中亞、東南亞,甚至東亞地區的文化。按照梵語的字面意思,即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語言,這是一種高雅純正或完美的表達方式,而非世俗語言。現代語言學研究表明,印度的梵語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同時對漢藏語系有很大的影響。
早期的梵語並沒有文字形式的表達,是通過史詩和婆羅門教宗教典儀等方式以口相授的語言,在世俗化的過程中,約在公元前4世紀有了書寫形式,並通過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等宗教典籍和文學作品保留下來。
公元前6世紀,釋迦摩尼創立佛教時,作為新興的反婆羅門教傳統的宗教學說,明確規定佛教使用各地的方言傳教。梵語在很長時期內始終維持口語傳統。但是研究表明,即使如此,古典梵語仍有四大方言,即pacimottarī(西北部),madhyadeī(中部),pūrvi(東部)和dakiī(南部,於古典時期冒起)。前三者的前身甚至可在吠陀梵書中驗證得到,以第一種為最正宗。東晉時期鳩摩羅什大量翻譯的佛經、以及其後的法顯法師赴印度求法時,都是使用這種樣式的梵文。而這種文字流傳於龜茲、于闐等地,又演變成吐火羅語(存於公元6-8世紀),成為焉耆、龜茲、月氏、康居、大宛等國家的語言文字。總之,中亞地區國家的古代文字形成,受到梵文影響很大。
在中國宋朝時期,早期形式的天城體梵文曾在漢地、遼、大理流行過,現完整保存於公元1035年刊印的《景佑天竺字源》中,並且東傳到韓國、日本。
梵語是現今印度國家法定的22種官方語言之一,但已經不是日常生活的交流語言,2001年僅有1.4萬人掌握該語言,是印度官方語言中使用人數最少的語言。對梵語語法的研究,是印歐語系比較語言學的基礎。
3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它是漢族的古代語言。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演化而來的。從廣義上說,凡五四運動前漢族人民使用的語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漢語。古漢語分為書面語和口頭語兩種形式。古代先民的口頭語言,現在在部分漢語方言中有遺留。
古代的漢語的書面形式從有文字記載到五四運動,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一般可以把古漢語分為遠古、上古、中古和近古四個時期。遠古指的是從殷商時期,上古指的是周秦兩漢時期,中古指的是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近古指的是明清時期。
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後代以這種書面寫成的作品。一般認為上古的時候,口語與書面語十分接近。《詩》《論語》等與上古的口語較為接近。秦漢以後,書面語與口語逐漸脫離。上古書面語定型以後,各代一直使用這種語言書寫,唐宋明清的散文家就是用這種文言寫作的。
現代人沒有聽過「古人」說話,特別是古人的語音,因為漢語沒有注音的特點,至今難以找到史料來推斷古漢語。可實際上,語言學家們卻總是能告訴你這個字古代怎麼讀,那個字古代怎麼讀。漢語語言學家是怎麼尋找古漢語的蹤跡的呢?方言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從學術意義上而言,方言是古語考證的一個「活化石」。中國南北各地的諸種方言中,古漢語的「基因」無處不在。
古人是怎麼說話,很難解答的問題。但卻有一些手段可以接近「最終答案」。一種方法是根據現存史料來判斷。有一些文字記載了古人說話是什麼樣的。通過最早的甲骨文,學者可以接觸到3000年前的漢語。後來漢語獨特的「讀音字典」出現了,那就是韻書和韻圖。這是古人對漢語音韻進行分類的專門著作,如《切韻》《集韻》《廣韻》等。古代漢語沒有音標系統,他們使用反切的方法來標示漢語的讀音,比如「東」這個字可以注為「德紅切」,表示「東」字的讀音由「德」和「紅」拼成。古人還會將同韻的字排在一起,形成一個「韻目」。把漢字的發音都繪製在一套表格中的時候,就成了「韻圖」,讀圖者可以根據聲母、韻母來尋找需要查看的字。傳統的韻書、韻圖十分重要,語言學家不僅可以尋找到古漢語發音的秘密,也可以拿今天的語言和其對比。不過,韻書出現在六朝之後,韻圖出現在晚唐之後,而且對口語的記載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