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嘴吮吸移取充滿病原體的樣本,這在以前實驗室竟是常規操作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如果在今天提起實驗室,大多數人的印象應該都是整潔、乾淨、規章制度多,當年高中化學實驗的要求都已經讓人頭大了,更不用說那些專業實驗室。

可是,在不到100年前,這些高大上的實驗室其實隨意得可怕,他們的實驗防護甚至不如你在家大掃除時來得好,甚至有些操作方法可以用「驚悚」來形容。

移液操作可能是各種生物醫學或化學實驗裡最常見的操作了。以至於很多人對這些實驗的刻板印象就來自於那些實驗員手持移液槍操作的畫面。

然而,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很多科學家竟然都是用嘴來吮吸移液的!

那個年代可沒有移液槍這樣的高級玩意,移液需要的真空源基本上只能靠手捏橡膠頭產生。可是這種方式對付一般的粗略移液還行,精確的移液操作就無能為力了。

那時候碰巧發生了一件大事。

美國商人馬文·史東從美國人愛用麥稈吮吸冰凍酒的習慣中獲取靈感,在自己的捲菸工廠中用紙造出了一隻紙吸管。

從那時開始,吸管就掀起了飲料界的大革命,哪哪都在用吸管,仿佛那是時尚的象徵。

最早的紙吸管

在這樣的條件下,也不知道是誰那麼天才,想到了用吸管喝飲料那樣的方法來移液。

為了保證移液量的精準,他們將一根有刻度的細長玻璃管的一端含在嘴裡,另一端伸入液體中,看著刻度想吸多少就吸多少。

雖說用嘴巴解決了精確移液的問題,但也帶來了新的麻煩。實驗用到的液體可不是什麼尋常的無害液體,萬一不小心吸入,輕者拉肚子,重者不省人事。

有的聰明人就想到在玻璃管的上端墊上一塊棉花,防止誤將溶液吸入嘴裡,想法確實很美好,可是現實不會給你機會。

墊上棉花的確能降低一定的風險,但是也遭不住濃氨水、濃鹽酸這樣的溶液。

確實是聞一聞醒腦提神,嗦一嗦舒筋活絡。

這還不是最致命的,在一些生化實驗室裡,實驗員甚至會用嘴直接吸病原體的培養液!

一位實驗員正在吮吸血液樣品

有史料記載的第一次因嘴部移液導致的感染發生在1893年,一位內科醫生在操作時因為意外而吸入了傷感桿菌的培養液,不幸中招。

有調查指出,到1915年,約有40%的實驗室源感染事件都是因吮吸移液導致的。

幾乎每五次吮吸移液操作中就有一次會發生感染。

這些不要命的實驗員們吸過了傷寒桿菌、沙門氏菌、炭疽芽胞桿菌、鏈球菌、梅毒螺旋體、肝炎病毒等等。

除了這些生理上的折磨,他們還很有可能遭受心理上的衝擊,甚至吮吸尿液樣本、糞便樣本和寄生蟲樣本。

這位女士正在用嘴吮吸寄生蟲的樣本

今天吮吸移液已經成為了很多實驗室裡明令禁止的違規操作,但也還沒有絕跡。近幾年,在一些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因為管理不規範,實驗室吮吸移液的現象仍舊時有發生。

禁止吮吸放射性物質的告示

吮吸移液的歷史確實讓人覺得毛骨悚然,但有很多大發現還就是靠著這股子作死的膽量。

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這三種世界知名的甜味劑還都是靠亂嘗未知化學品才發現的。

糖精的發現者做實驗不愛洗手,回家吃飯因手指碰到餐盤,享用了一頓「甜蜜大餐」。他百思不得其解,回實驗室把接觸過的所有藥劑、溶液都舔了一遍,終於發現了一種比蔗糖甜500倍的物質。

在作死這件事上,女同志也能扛起半邊天,大名鼎鼎的居裡夫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常年與各种放射性元素打交道,醉心於放射性的研究。

夜晚走進工作室是我們的樂趣之一,盛放實驗產物的玻璃瓶在黑暗中影影綽綽,從四面八方散發出微光。那景象是如此可愛,令人百看不厭。那些帶著光亮的試管如同童話裡的點點燈火。——瑪麗·居裡

瑪麗·居裡

她甚至常常隨身攜帶放有鐳和鈽的小玻璃瓶,隨時拿在手上把玩。在衛生問題上,居裡夫人也一樣不愛洗手,她生活工作的地方都是重災區。

直到現在,居裡夫人的實驗室還是全球十大輻射最高的地點之一。居裡夫人的筆記本因為被開過光,不得不常年保存在鉛盒之中,隔絕輻射。

居裡夫人實驗室的門把手輻射量最大

如果說吮吸移液、舔舐實驗品、暴露在輻射下這些實驗操作是因為技術不允許或缺乏認知還可以理解。

但是還有一些科學家從他決定做實驗開始,就已經註定會成為殘障人士了。化學家羅伯特·威廉·本生用一生簡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實驗安全指南。

羅伯特·威廉·本生

本生對科學的興趣頗為廣泛,尤其喜愛化學,但他這個人膽子又大,有沒有什麼安全意識,還特別喜歡危險的實驗。

他早年就開始研究一些劇毒物質,像什麼砷酸鹽、亞砷酸鹽啦,什麼氰化物啦。雖然很幸運,不但沒有發生什麼意外,還找到了一種砷中毒的解毒劑。

可能正是這段經歷導致他越發的放肆。沒過多久,本生把兩種劇毒物搞在了一起,制出了二甲砷氰化物。

這是種十分危險的物質,不但其本身就有劇毒,還非常不穩定。本生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就放手去研究這種物質。

連煉丹術士都知道,隨便亂做實驗是會爆炸的,搞不好還會鑽出個齊天大聖。現代化學也不是沒有先例,先驅蓋-呂薩克就因為製備活潑鹼金屬鈉和鉀被炸傷,臥床40天才好轉。

果不其然,本生在一次實驗中,一個盛有二甲砷氰化物的容器發生了爆炸,炸瞎了他的右眼。

正所謂「好事成雙」,他的右眼才剛剛被炸瞎,左眼就目睹了另一個慘劇的發生。

隨著本生對二甲砷基化合物研究的深入,他收穫頗豐,幾乎提出了所有二甲砷基化合物。但同時,他卻因為吸入了大量的二甲砷化合物蒸汽差點嗝兒屁。

這件事我們又明白了做實驗時不保持通風很可能會被毒氣毒死。

縱觀人類科學實驗發展的血淚史,有些人會發笑,有些人會沉思。的確,他們當中的一些完全是自己作死,可大多數的都是受制於當時的認知水平。

他們不知道哪些東西有害,不知道怎麼避免傷害,只好用血肉去試錯。無論如何,他們都是偉大的。

1912年,雷切爾特身穿自製降落傘,從艾菲爾鐵塔上跳下

對於科研工作者而言,這些勇士用血與淚築起了如今可靠的實驗安全規章。對於普羅大眾而言,這些勇士用自己的健康甚至是生命為全人類的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Mouth Pipetting: Blogger Reminds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ists of an Era When This Was Leading Source of Clinical Laboratory-acquired Infections. Dark Daily, May 10, 2013.

Rebecca Kreston. Suck It: The Ins and Outs of Mouth Pipetting. Discover Magazine, March 21, 2013 1:15 AM.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用嘴吮吸移取充滿病原體的樣本,這在以前的實驗室了是常規操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MALDI-TOF MS 病原體鑑定質量保證專家共識
    (MALDI-TOF MS)作為一種新興的軟電離質譜技術,由於其具有快速、準確、靈敏、自動化及高通量等檢測特點,已成為一項革命性病原體快速鑑定技術被用於臨床微生物實驗室,並將逐步取代常規病原體生化鑑定方法。
  • 實驗室基礎操作
    學習本無底,前進莫彷徨 實驗室常用的基本操作 玻璃儀器的基本操作 1、認領儀器 按照儀器單領取和認識基礎化學實驗中的常用儀器
  • 病原體可以通過四種方法「逃離」實驗室
    有報導稱,美國國務院知道該實驗室存在安全隱患,這進一步加劇了人們的擔憂。即使採取了嚴格的安全防範措施,病毒也有幾種方法可以從實驗室逃逸。專業實驗室如何控制致命病原體?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發布有關安全微生物實驗室實踐的指導,此外還對處理引起伊波拉、炭疽和鼠疫等疾病的高威脅因素的實驗室進行檢查。
  • 腦脊液病原體分子診斷-新紀元降臨
    原理即擴增病原體特有的核酸片段,檢測以判斷病原體的存在與否。包括普通 PCR、RT-PCR、實時定量 PCR(real-time PCR)、16s rRNA PCR、商業化 PCR 系統等。許多臨床實驗室開發了實驗室自建 PCR 系統(laboratory-developed assay,LDA);市面上也有可售的試劑盒以保證更標準統一的檢測。1.
  • 移液管和移液槍比較!
    而移液管只要操作正確、熟練,基本沒什麼誤差,比如,移液管的下端部分誤差較大,放液的時候有技巧,如果是5ml的,你只要取1ml。你可以取到5ml,然後放到4ml。對移液器的誤解!小編跟很多實驗室分析人員探討過這個問題,但答案卻出乎意料,多數人認為,如果配標準溶液一般用移液管,其它對準確度要求不高的用移液槍,如做重金屬前處理加濃硝酸和雙氧水用移液槍很方便,做灰分實驗加硝酸時也很方便。很多實驗室都會採用移液槍來配置標液,使用移液槍,大都會關注移液槍是否校準過,除此以外,你是否自己校準過呢?
  • 西藏發現一種精靈,羽毛比彩虹豔麗,長尾如火焰,會用嘴吮吸花蜜
    這群可愛豔麗的小精靈,有個霸氣的名字,叫火尾太陽鳥。01外表豔麗,尾羽如火焰,顏色比彩虹還要多彩豔麗火尾太陽鳥,全身的羽毛有多種色彩,十分豔麗,在樹叢中飛翔跳躍時,仿佛一隻多彩的小精靈。雄鳥與雌鳥的羽毛顏色,有很大的不同,人們一眼就能區分出火尾太陽鳥的性別。雄鳥身上的羽毛,要比雌鳥豔麗多彩,藍色的頭和頸、黃色的腹毛,胸具豔麗的橘黃色塊斑。
  • 惠州最新P2實驗室今日投用
    P2實驗室即生物安全防護二級實驗室,適用於對人和環境有中等潛在危害的微生物,是使用最為廣泛的生物安全等級實驗室。「P2實驗室需要滿足很多條件,例如溫度要控制在18℃~27℃,相對溼度控制在30%~70%,噪聲也要控制在一定範圍等。」 吳顯勁介紹,該院(總院)檢驗中心實驗室是惠州市最早進行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備案的實驗室。
  • 泰國的「無骨雞爪」被爆出是用工人嘴啃出來的?!其實,我們國內或許也是相同的操作~
    到底是用嘴啃還是用手剝,這就不一定了~那麼,用手剝、用嘴巴啃或者是手嘴並用到底哪種效率更高呢?用純手剝先用刀在每個爪子上割開一道口子,然後沿著這道口子取骨頭。取雞爪的大骨很簡單,但是取爪子上的小骨頭非常麻煩。
  • 移液管、吸量管、內容量移液管都有啥區別?
    4、用移液管或吸量管移取溶液前,用濾紙將尖端內外的水吸去,然後用欲移取的溶液涮洗2-3次,以確保所移取溶液濃度不變。移取溶液時,下部尖端插入溶液1-2cm吸取溶液,當吸取的溶液液面升高到刻度以上時,提出移液管,以乾淨的濾紙片檫去移液管末端外部的溶液,緩慢放下溶液至移液管刻度,然後將移液管插入承接溶液的器皿中,管的末端仍靠在容器內壁上。
  • 「零垃圾」實驗室能否變為現實?
    ,如移液管嘴或反應試管。這些用品在現代實驗室日常工作當中是必不可缺的,為了減少這方面的資源消耗,製造商在設計產品之初,就採用了資源高效型的設計方案、生產方式和產品包裝,通過這種方式,即使對類似移液管嘴這樣幾乎每天都在使用的產品也可以實現相當可觀的減量。
  • 尿常規——滿視野的紅細胞報告竟是陰性
    作者 | 侯兵兵 李小樂 齊文峰尿常規是檢驗科工作中最基礎的三大常規之一,其報告審核對於檢驗人來說再簡單不過了。但是,就是這個小小的尿常規也會使檢驗科的一些「老司機」翻了車。本次案例遇到一個尿沉渣鏡下見滿視野的紅細胞可是出具的報告竟是陰性的結果。
  • 好奇號首次火星巖石鑽取樣本:粉末呈灰色(圖)
    這輛火星車在本周三發回的圖像確認了這些珍貴的粉末樣品正在穩穩地放置在好奇號機械臂上的勺子裡,很快這些樣品就將被送入其搭載的兩件微型化學實驗室進行分析,這都是史無前例的成就。讓科學家們感到欣喜不已的是,這些粉末樣看上去呈現一種灰黑色,而不全是覆蓋火星表面的那種紅色,他們認為這種灰色的巖石中蘊藏的信息將幫助他們逐漸揭示火星古代的環境信息。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
    8.血清標本:用真空負壓採血管採集血液標本5ml,室溫靜 置30分鐘,1500~2000rpm離心10分鐘,收集血清於無菌螺口塑 料管中。9.糞便標本:如患者發病早期出現腹瀉症狀,則留取糞便 標本3-5ml;10.眼結膜拭子標本:眼結膜表面用拭子輕輕擦拭後,將 拭子頭進入採樣管中,尾部棄去,懸緊管蓋。其他材料:依據設計需求規範採集。
  • 新冠核酸檢測實驗室儀器品類建設攻略看這裡
    新冠核酸檢測須有兩名工作人員快速通過進入實驗室,進行滅活實驗操作。生物安全櫃內需配備吸水棉與消毒酒精、有條件可配備吸水臺布,對樣本溢灑時進行緊急處理;打開二級容器,用75%酒精消毒物體表面,檢測樣本管密閉性後進行滅活處理,滅活條件(56℃,30min,水浴等多種方式),取出酒精滅活管用酒精擦拭外表,將樣本放入到生物安全櫃內。
  • 支原體常規PCR檢測試劑盒操作詳解
    支原體常規PCR檢測試劑盒(一步法) VenorGem OneStep 操作簡單,易於觀察。 3.高靈敏度,1-5拷貝/μl的支原體DNA即可檢出。 4.歐洲藥典要求的26種支原體均可檢出。該試劑盒可檢測出1種脲原體、7種 無膽甾原體和85種支原體。
  •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新冠病毒實驗室安全指南
    因此,還必須考慮所用設備的類型以及將使用的實驗室執行的程序。 強烈建議從每個流程步驟開始執行當地的風險評估,即從樣本收集、樣本接收、臨床測試、聚合酶鏈反應和病毒分離開始(僅在適用的情況下)。然後,在每個過程步驟中將考慮特定的危險,例如樣品處理過程中的氣溶膠暴露、樣品處理過程中的眼睛飛濺;感染性培養物溢出;和樣本洩漏(在樣本接收的情況下),具有評估的風險等級。
  • 談談中小學實驗室常規管理規範
    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缺少專職實驗教師,在現有管理人員中,有的缺乏專業知識,管理不得法,有的責任心不強,工作馬虎,實驗室髒亂現象時有發現;②有的學校領導很少過問實驗室工作,儀器設備用不用,管得好不好,任其自然;③有的實驗室帳目不全,儀器丟失損失,管理人員心中無數;④有的縣市教委未建立管理機構,部分學校實驗室管理體制不明確,管理措施不落實;等等。這說明改善實驗室管理刻不容緩。
  • 孕婦尿常規檢查什麼?孕婦尿常規檢查有什麼作用?
    這是因為許多項目正常的檢測結果為陰性,一般用(-)表示,而呈陽性則用「+」號表示,「+」號越多,表示超標越多。 尿常規報告單數據解讀: 尿常規檢查項目中的尿液中蛋白、糖及酮體、鏡檢紅細胞和白細胞等在正常情況下指標均為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