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脊液病原體分子診斷-新紀元降臨

2020-11-30 丁香園

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是診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重要標本,目前主要依賴常規生化、染色鏡檢、培養和血清學檢測判斷病原。然而這些方法有的靈敏度、特異度有限,易受抗菌藥物影響,有的周期較長,臨床仍有相當一部分感染的病原體(15~60% 腦膜炎和 40~70% 的腦炎)不能確定。

近年來,分子檢測技術突飛猛進,越來越多地應用到了病原體檢測領域。它是指利用標本中的核酸作為檢測對象,對病原體進行檢測的方法。具有特異性、靈敏度高、快速等特點。以下總結了當前已使用的腦脊液病原體分子檢測方法。

PCR 技術

PCR 是最常用的分子檢測技術。原理即擴增病原體特有的核酸片段,檢測以判斷病原體的存在與否。包括普通 PCR、RT-PCR、實時定量 PCR(real-time PCR)、16s rRNA PCR、商業化 PCR 系統等。許多臨床實驗室開發了實驗室自建 PCR 系統(laboratory-developed assay,LDA);市面上也有可售的試劑盒以保證更標準統一的檢測。

1. 病毒性腦炎

病腦的 PCR 檢測事實上已替代培養成為診斷的金標準。HSV 腦炎的 PCR 靈敏度和特異度可達 96% 和 95%,CMV、VZV、JC 病毒以及 RNA 病毒如腸道病毒等的 PCR 檢測也顯示了較高的檢驗效能。其中 HSV 和 EV 的兩款試劑盒已被美國 FDA 通過用於病腦的診斷。實時定量 PCR 能檢測病毒的載量,在判斷是潛伏感染病毒還是致病病毒的活化時優於普通 PCR。

2. 細菌性腦膜炎

和培養相比,針對細菌的 PCR 檢測靈敏度達 87%~100%,特異度達 98%~100%,對某些細菌(如奈瑟球菌)尤為靈敏。可在數小時內出結果;且不受抗生素使用的影響。16S rRNA PCR 也被運用到細菌性腦膜炎的檢測中。16s rRNA 的基因存在於幾乎所有細菌中,用針對該基因片段的引物行核酸擴增,可以確定大多數細菌 DNA 的存在與否。根據該核酸片段種間序列的差異,通過測序技術或種屬特異的引物和探針,可以定位具體的細菌。

相比普通 PCR 檢測,16s rRNA PCR 同樣有靈敏、特異、快速的特點,其診斷細菌性腦膜炎的靈敏度達 92%,特異度達 94%;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其採用通用引物,無需進行針對性的病原體檢測,檢測病原體範圍更廣,減少遺漏細菌的可能。

缺點在於需要測序或其他後續檢測,成本相對高;任何汙染都可能引入雜菌而造成結果假陽性,因此標本無菌要求高;某些病原體由於種間序列的相似性,只能鑑定到屬;測序有拷貝數的要求,數量不足可能失敗;尚無標準化,各個實驗室間因處理方法不同而檢測效能不同。

3. 結核性腦膜炎

對於結腦的分子診斷,目前已有很多 LDA 和商業試劑盒試圖達到快速診斷。總體來看,結腦 PCR 檢測的靈敏度為 64%,特異度為 98%。有限的靈敏度、較高的成本和實驗室基礎和人員設置的要求都限制了結腦分子診斷的應用。

4. 自動化 PCR 檢測平臺

一些自動分子檢測平臺的出現使得腦脊液病原體的診斷有快速、簡便、自動化的趨勢,且相比傳統 PCR 檢測,無需很嚴格的實驗室配置,能保證更好的質量控制。

FilmArray 腦膜炎/腦炎系統是一款基於多重巢式 PCR 的 CSF 病原體檢測體系,由擴增機器和試劑條組成,試劑條控制反應體系,擴增儀控制反應條件。可對 200μLCSF 標本同時就 CNS 感染常見的 6 種細菌和 7 種病毒以及隱球菌進行排查。

FilmArray 腦膜炎/腦炎體系和檢測範圍

優點在於:

1. 靈敏、特異:目前較大樣本研究提示,其與標準 PCR 方法和測序相比,一致性較好;

2. 快速、便捷:手動操作 5 分鐘,其餘儀器全自動運行,能在 1 小時左右獲得結果。

3. 簡單易讀:操作和結果讀取均十分簡單,無須複雜培訓。適合實驗室條件一般的單位。

4. 不易汙染:體系封閉,且每份標本的測試試劑條均為一次性。

但目前價格昂貴。預估 1 次檢測的價格在 2000~3000RMB;且覆蓋的病原體儘管已經包括了常見的各種病原體,但結核分枝桿菌、金葡菌、蟲媒病毒等中樞感染常見病原體未被囊括;一臺機器 1 小時只能同時處理 1 份樣本,檢測通量不高。

Xpert MTB/RIF(Cepheid)是一款用於檢測痰標本結核分枝桿菌和耐藥性的自動化 PCR 平臺,也被嘗試用於 CSF 檢測。但和以往結腦分子檢測類似,已有的研究顯示了 67%~70% 的靈敏度和超過 90% 的特異度。靈敏度的不足和較高的成本限制了其應用。


Xpert MTB/RIF 儀器

環介導等溫擴增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 是核酸等溫擴增技術的一種。該技術通過 2 對識別靶序列上 6 個特異區域的引物和一種具有鏈置換的 DNA 聚合酶,在恆溫條件下擴增靶序列,比傳統 PCR 具有更高的特異性和擴增效率且更迅速。有時增加一對環引物,使得擴增效率更高。已有用於細菌性腦膜炎檢測的報導。


其主要優勢在於:

1. 快速:比 PCR 反應時間更短(30~60 分鐘);

2. 靈敏度高:小規模的研究顯示,對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奈瑟球菌、肺炎鏈球菌和結核分枝桿菌的檢測靈敏度和特異度均優於傳統 PCR;

3. 無需特殊儀器,操作簡單:相比傳統 PCR 技術,LAMP 實現了恆溫條件下的連續快速擴增,結果無需電泳或其他處理,用 DNA 結合染料(如 SYBR Green)處理後可肉眼觀察反應物顏色變化,因此可在幾乎任何實驗室中進行,成本低,適合資源相對缺乏地區和床旁檢測。

但有如下缺點:LAMP 採用的環引物增加了擴增效率,但容易產生非特異性配對而導致假陽性結果;引物要求高,要篩選出合適的引物需要耗費大量的工作;肉眼識別有主觀性,使用濁度計可改善結果判讀;只能針對性檢測單個病原體,無法進行廣譜檢測。目前用於 CSF 病原體檢測的研究尚不多,有待更多應用來支持。

新一代測序技術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即相對於第一代 DNA 測序技術而言的新型測序手段,能更快地測定高通量的基因數據。通過提取腦脊液中核酸、建立 DNA 擴增文庫、測序,識別並排除人源性序列,可比對核酸來識別病原體的序列。該技術可行無靶向的病原體核酸廣泛測定,無需針對性的引物設計,理論上可以實現「全病原體」的檢測。目前主要用於疾病爆發時的病原體檢測、基因特點和分子流行病學調查。

有少量臨床利用 NGS 成功檢測患者 CSF 中病原體並治療的例子。但目前因為其對實驗室設備、人員、時間和結果解讀均有較高要求;高宿主核酸背景往往限制了檢測靈敏性;可用以結果分析的參考資料庫還不健全;不能很好區分定植、感染和汙染病原體,臨床的推廣還有很大的距離,可能有未來發展的潛力。


總結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病原學診斷一直是個難題,傳統方法並不能較好滿足臨床的需要。PCR 的出現使得病原體快速診斷成為可能,隨著技術的發展,多種多樣的分子檢測技術和平臺不斷提高診斷的效能、範圍、便捷性和速度。但目前仍面臨成本、設施和人員配備的要求高、對某些病原體靈敏度不足等問題,尚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方法。有待更多的研究和對方法的改進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Polage, C.R. and S.H. Cohen, State-of-the-Art Microbiologic Testing for Community-acquired Meningitis and Encephalitis.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16: p. JCM.00289-16.

[2]. Bahr, N.C. and D.R. Boulware, Methods of rapid diagnosis for the etiology of meningitis in adults. Biomarkers in Medicine, 2014. 8(9): p. 1085-1103.

[3]. Leber, A.L., et al., Multicenter Evaluation of BioFire FilmArray Meningitis/Encephalitis Panel for Detection of Bacteria, Viruses, and Yeast in Cerebrospinal Fluid Specimens.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16. 54(9): p. 2251-2261.

編輯:錢奕亦

審閱:艾靜文

專家審閱:金嘉琳


相關焦點

  • 分子診斷中PCR和mNGS在傳染病診斷領域的應用
    分子診斷技術主要分為PCR技術、原位雜交技術、核酸質譜及基因測序。而在傳染病檢測領域,PCR技術和基因測序應用更加廣泛。 1)PCR技術檢測速度快,市場份額大。在傳染病的診斷和血篩方面,基於PCR技術的分子診斷能縮短診斷的窗口期,並且可以定量對病原體進行檢測。
  • 分子診斷行業發展趨勢
    分子診斷可以應用於傳染性疾病診斷、血液篩查、遺傳性疾病診斷、腫瘤分子診斷等領域,多方位的用途促進了該行業的迅速發展。 2017年是分子診斷快速發展的一年,這些得益於分子診斷新技術的應用和政策的支持,比如國家出臺的《「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等政策中均支持將分子診斷的應用推廣及新技術的開發。國際上FDA、CE也批准了眾多用於腫瘤診斷、病原體檢測等領域的分子診斷產品。
  • 國內分子診斷主要技術與市場現狀
    分子診斷是指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病原體或人體內生物大分子的存在、結構、表達水平變化等而做出診斷的技術。分子診斷是體外診斷行業的重要細分領域,也是體外診斷行業中技術要求較高、發展速度較快的重要組成部分。
  • 2020華大基因感染分子診斷高峰論壇圓滿結束
    推動感染性疾病精準醫學的發展,探討變革現有疾病診斷、治療和控制模式的新路徑,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融合,本次華大基因感染分子診斷高峰論壇圓滿結束。論壇邀請了疾控、臨床、檢驗等感染相關領域的大咖專家,就感染性疾病分子診斷的現在與未來,以及臨床宏基因組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兩大專題進行溝通交流,同時華大因源在本次論壇上重磅發布了病原分子診斷的一系列新產品。
  • 非培養的新型診斷技術迅速發展,如何順應感染性疾病病原學診斷的...
    因此,WHO於2011年推薦採用 LFIA檢測隱球菌多糖抗原,對患者的腦脊液、血清或血漿進行篩查,針對陽性者給予預防性氟康唑治療,目的在於通過快速診斷、預防用藥,降低隱球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 研報丨微流控分子診斷行業
    (2)分子診斷多個細分賽道處於導入期,新技術和新標的不斷湧現,適合早期投資介入。微流控作為微/納升流體控制技術,具有高集成、自動化、高精度等特點,同現階段分子診斷的發展趨勢相匹配,因此廣泛運用在分子診斷的各個領域。建議關注微流控技術驅動的同結構和功能相關的細分方向,如單細胞分析、四代測序、數字PCR等。
  • ...北京地壇醫院首證新冠病毒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建議完善腦脊液檢測
    1丨北京地壇醫院首證新冠病毒攻擊中樞神經系統 ,建議完善腦脊液檢測北京地壇醫院4日公布,此前的2月25日,首例新冠肺炎合併腦炎患者從該院順利出院。該院ICU主任劉景院提醒:患者出現意識障礙,一定要考慮病毒有可能攻擊中樞神經系統。
  • 北京地壇醫院首證新冠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建議完善腦脊液檢測
    北京地壇醫院首證新冠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建議完善腦脊液檢測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03-04 19:30 來源
  • 研究利用臨床宏基因組測序診斷腦膜炎和腦炎
    研究利用臨床宏基因組測序診斷腦膜炎和腦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19 12:57:30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Charles Y. Chiu小組研究了利用臨床宏基因組測序診斷腦膜炎和腦炎。
  • 快速DNA分析有助於診斷多種疾病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臨床診斷測試,可以從一個臨床樣本中解碼數百萬個DNA序列;例如,通過腰椎穿刺從住院病人身上收集的一管腦脊液,也稱為"脊髓穿刺"。這項名為"元基因組下一代測序"(mNGS)的測試的目的是診斷重症患者的神秘感染。
  • 感染性疾病病原如何精準診斷?NGS來了 | NCCPS 2019
    光陰荏苒,從1983年到現在,多種多樣的方法:塗片鏡檢、抗原診斷、抗體、病理、分子生物學等方法,已經越來越多地走向臨床,作為快速便捷的診斷方法被廣為使用。對宿主反應模式的檢測也成為我們的診斷感染病的方法之一。 反觀病原培養,陽性率較低,僅10%~30%;且需要較長的培養時間,如結核分枝桿菌需要長達45天。
  • 腦脊液有核細胞數這麼高,怎麼回事兒?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是對腦脊液中的細胞進行形態分析的研究,當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病變是,腦脊液中細胞數量、形態也會有所改變,因此,通過對腦脊液的檢驗,可了解這些改變,達到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判斷的目的。案例經過患者,男,17歲。主訴:約10天前無明確誘因出現腰部及雙下肢麻木疼痛。
  • 2020年中國分子診斷市場現狀及市場規模預測分析
    中商情報網訊:分子診斷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通過檢測受檢個體或其攜帶的病毒、病原體的遺傳物質的結構或含量的變化來為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提供信息和依據的技術。廣泛應用於腫瘤診療、傳染病檢測等領域。
  • 盤點|2020泛生子分子診斷整體解決方案
    作為精準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子診斷主要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生物體內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在本次疫情中依託一代測序、螢光定量PCR、數字PCR及高通量測序等診斷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於此同時, 2020年8月27日,國務院正式下發《進一步推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指出,到2020年底前,所有二級綜合醫院具備核酸採樣和檢測能力。
  • 盤點:分子診斷技術50年的沿革與進步
    一、基於分子雜交的分子診斷技術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雜交技術發展最為迅猛的20年,由於當時尚無法對樣本中靶基因進行人為擴增,人們只能通過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針對靶序列進行捕獲檢測。其中液相和固相雜交基礎理論、探針固定包被技術與cDNA探針人工合成的出現,為基於分子雜交的體外診斷方法進行了最初的技術儲備。
  • 洞察| IVD細分領域——分子診斷技術及產業現狀
    分子診斷細分技術多,目前PCR最為成熟且應用最廣,基因測序相對最新。而隨著貝瑞和康和華大基因的先後上市,投資市場對基因領域懷有極大希望和熱情。我國分子診斷技術發展現狀      分子診斷主要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生物體內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
  • 分子診斷行業龍頭聖湘生物,駛入高質量增長快車道
    對此,日前,聖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表示,通過抗疫,分子醫學價值凸顯,隨著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全面提速,應用空間將大幅拓展,分子診斷市場也有望實現幾何級數增長。 「我們將努力打造高創新能力、高產業轉化效率的分子診斷科技平臺型企業,內生增長和外延拓展能力將進一步提升,公司正在進入高速增長階段。」 戴立忠如是說。
  • 2018微生物傳播、感染與耐藥論壇 暨第八屆螢光PCR與分子診斷研討...
    進入21世紀,伴隨社會經濟的進步和自然環境的變遷,傳染病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人類和病原體之間的博弈更趨劇烈:一些長期困擾人們的古老病原體得以消除的同時,新發、再發傳染病卻頻繁出現;新藥和新疫苗上市速度明顯加快,但耐藥的發生和血清型的遷移也節節攀升。
  • 孕期檢查:羊水診斷
    羊水診斷最好能在懷孕16~20周的時候進行(特殊情況除外),因為這時胎兒的細胞已經開始在羊水中流動。(女性大於35歲)  什麼是羊水診斷?  羊水診斷是抽取少量的羊水。大約20毫升。多數情況下,醫生感興趣的並不是羊水本身,而是羊水中胎兒的細胞,主要是胎兒的皮膚細胞、腎細胞和氣管細胞。一般,羊水診斷最好能在懷孕16~20周的時候進行(特殊情況除外),因為這時胎兒的細胞已經開始在羊水中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