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承千年至今仍然歷久彌新。在文化的傳承中,對於有很多古人說的俗語都是一知半解,或者說只記得其中一部分。相信很多人在家中都聽過父母說過這樣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還有後半句,而整句話的精華都在這後半句中,其中的含義也只有為人父母以後才能理解。
「兒孫自有兒孫福」出自元代著名文學家關漢卿的一個故事中,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子孫後代自有子孫後代的造化和福氣。而這個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姓羅的秀才,家境貧寒,但一心想要通過讀書考個功名。但造化弄人,羅秀才每次都名落孫山。幾次之後,羅秀才心灰意冷,於是便放棄考試,流落異鄉,在那裡做了一個教書先生。
羅秀才的家裡,雖說日子清貧,但好在妻子賢惠,兒子懂事,一家人還算其樂融融。幾年之後,獨在異鄉的羅秀才實在是忍不住思鄉之情,決定回家看看自己的妻兒。羅秀才回到家裡,看著自己已經七歲的兒子非常的開心。俗話說望子成龍,羅秀才想要考考這個孩子是不是一塊讀書的料。
於是便考了考自己的兒子,不考不知道,一考下一跳。讓羅秀才大失所望的是,這個孩子雖然懂事,但頭腦卻非常愚笨。羅秀才覺得這個孩子以後難成大事,想到自己的仕途,再看看這個愚笨的兒子,羅秀才傷心不已,一時間想不開,便出家當了和尚。
這次羅秀才一走便是18年,在這18年間,羅秀才一心遁入空門,對家中的事不聞也不問。直到18年後的一天,一個香客到廟裡來上香,說起了今年的恩科狀元,一說那人的名字和家鄉,竟讓羅秀才激動不已,因為那正是自己家啊,那個狀元就是自己的兒子啊。
羅秀才決定立刻下山,想回家看看自己的這個狀元兒子,可是羅秀才一走那麼多年,家鄉的人都不認識他了,以為是哪裡來的和尚。他跟村裡的人打聽以後才知道,原來自從他走了以後,羅秀才的妻子省吃儉用,給兒子請來了一位名師,兒子雖然天生愚笨,但卻異常的勤奮,後來考試居然中了個狀元。
羅秀才的家也早已今非昔比,他想回家看看,卻別看門的人以為是個乞丐,隨便打發了點吃的就讓他走了。臨走的時候,羅秀才在牆上寫下了這兩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寫完便走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回來過。
如今,這句話的前半句廣為流傳,知道後半句的人卻非常的少。而這其中的含義,也只有為人父母才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