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俗語文化更是眾多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千百年來一直散發著獨特的魅力。俗語最早來源於民間,老祖宗在日常的生活經驗中感悟出很多道理,並且歸納和總結,就成為了俗語文化。
俗語看似粗糙簡陋,但背後所蘊含的道理的確能引人深思,給人很多智慧的啟迪。俗語的種類有很多,比如養生健康、為人處世、天文地理等等,有很多俗語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落伍和過時了,但是也有一些俗語不管時代如何發展變化都不會過時,而這些俗語講的就是人性。
本期我們要說的俗語就是「酒不上臉,為人陰險」,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通過喝酒還能看出一個人是不是陰險,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深刻含義呢?
酒文化在我國民間十分盛行,社會的各個階層也都對酒文化情有獨鍾,歷史上那些有關酒的詩詞名句我們也是如數家珍,比如李白的「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充滿著豪邁;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更是把酒和戰場廝殺的畫面融為一體;王維送別友人,那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飽含著濃厚的友誼。
古人認為,喝酒就要暢快淋漓,通過喝酒能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而在酒桌上觥籌交錯,也能迸發出奇思妙想,佳句頻出。有的人喝酒千杯不醉,而有的人只要一沾酒,就會面紅耳赤,這就是我們說的上臉。
一個人喝酒是否上臉,從今天的科學角度去分析,其實是個人體質的問題,是因為酒精產生的乙醛堆積,導致皮下的毛細血管擴張,而我們的面部毛細血管較為豐富,所以就出現了「飲酒性面紅」的現象。
明白了喝酒為什麼臉紅,我們再來解釋「酒不上臉,為人陰險」就容易許多了。雖然喝酒臉紅和人品沒什麼直接的關聯,但是有些人卻在喝酒的時候背地裡搞一些小動作,甚至欺負那些一飲而盡的老實人。比如有人喝酒,總喜歡偷偷倒掉一些,或者與人碰杯的時候,故意灑出一些酒,還有的人自身酒量不行,還想把對方灌醉,就故意在酒杯中丟進一個聖女果,最大限度地減少酒精的攝入量。
其實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讓自己在酒桌上活躍得久一點,減少自己喝醉的概率。當然從健康的角度去分析,這樣做無可厚非,畢竟「酒要少吃,事要多知」,但是與好朋友在一起喝酒,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聯絡感情,增加友誼,如果喝酒的過程中總是各懷鬼胎,存心算計,就失去了飲酒的樂趣,也會讓對方覺得我們並不真誠。
其實「酒不上臉,為人陰險」這句俗語,如果通過這個角度去理解,才是本句俗語的真意。陰險說的是有心計或者狡猾,而這種狡猾用到酒場之上,就會讓人感覺到有些難以接受。
如果我們不能喝酒,其實大可不必做出一些小動作來掩人耳目,可以在喝酒之前就說出自己的酒量,避免飲酒所產生的誤會,這樣才是明智之舉。喝酒,其實就是為人處世,從一個人的酒品就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所以「酒不上臉,為人陰險」這句俗語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當我們充分理解俗語背後的真實含義,才能理解古人的智慧,這對我們以後的生活大有裨益。俗語文化需要我們傳承,因為俗語文化往往就是生活文化的縮影,學好俗語文化可以讓我們懂得更多道理和智慧。
今日話題:你對「酒不上臉,為人陰險」這句俗語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學習和思考。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