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百家齊放,文學漫談雅俗共賞
世界上有沒有不愛財的人?這個問題不能下結論。小編只知道人只要活著,就離不開銀子。從古至今,人們起早貪晚,每天辛苦的掙錢,是想讓家人過上好日子的基礎上,能再積累下更多的財富。有個名人說過著名的一句話「我不喜歡錢」,立刻遭到網友的「口誅筆伐」,說他談錢時太虛偽,這也成為人們一時調侃的話題。
沒錢的屌絲對金錢渴望至極,心裡總是嚮往著,要是哪天中個彩票就發財了,但是越是找錢,錢越是躲著他走。有的人只要努力做事,就有賺錢的機會等在哪裡,正如老人說的「錢找人」。人人都想苦錢,每天同樣在吃苦,可是「財源滾滾」只是願望,每年過年都說同樣的祝福,沒見過財富滾進家門,越是省吃儉用想省下幾個錢,反而會遇到不順心的事破財。就像下面俗語說的那樣,我們一起解析一下。
(1)俗語上半句「省著省著,窟窿等著」
關於對金的看法,每個人的觀點不同。上了年歲的老輩人,一生節省,也積攢不了多少錢。在我們的周圍,也有發家致富的,可他們並不是靠節儉積攢下來的財富。有的孩子看見父母捨不得消費,就對父母說「風涼話」:你們什麼也捨不得買,也沒看到家裡發財,圖什麼呢?
古人說錢是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有錢捨不得花,存著攢著,也不能富到哪裡去。這裡不是講讓人們有錢亂花,在財富不能自由支配的時候,花錢不能大手大腳,但也不能只入不出。要換一種新思維來花錢,有點錢就想存著,錢不流通,就生不了錢,那些有經濟頭腦的人,懂得錢生錢的道理,這樣財富才能越積越多。一味地省錢,最後發現省下的錢還不夠堵窟窿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金錢呢?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一句話,來告訴我們錢應該怎麼花,這句俗語就是「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老祖宗說這才叫生活。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人們對金錢和財富存在著這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看法。
金錢對於那些節儉的人來說,並不是說省下來,就能獲得更多的財富,而是換一種方式方法去花錢,我們可以用它來投資什麼生意,讓錢生錢,這樣才會換來更多的財富。這句俗語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花錢太省的話,最後省下來的錢還是要去填窟窿,我們要學會如何去花錢,而不是一味的去省錢,錢是賺來的,而不是省下來的。
有的人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下班很少參加社交活動,朋友聚餐也儘量推脫,因為不能總吃人家的, 早晚也得花錢還人情。為了省錢減少了很多聚會,時間長了,人家有活動也不叫你了,背後還說你太摳門。這樣的結果表面上你是省了很多錢,但是同時你也失去了很多機會,生活圈子變小,你掙錢的機會也少了,所以社交中該花的錢不能省。
(2)俗語下半句:「用著用著,菩薩送著」
有錢要花在正地方,錢花完了再賺,錢要流通起來,人嘗到消費帶來的滿足感,掙錢更有動力,賺錢也會越來越多,就好像菩薩把錢送到我們面前一樣。這裡說的花錢,不是任意揮霍,俗話說「錢要花在刀刃上」,該節儉時也不要裝大方。
花錢也得辯證地看,你節省不買東西,別人就可能不掙錢。我們買需要的商品,讓貨幣流傳起來,也成全了他人,花錢也是互惠互利的事情。現實中有很多「守財奴」,他們愛財如命,有錢也不幫助別人,而是自己揮霍。這也是不健康的消費行為。
老祖宗總結出的花錢之道:「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雖然只有16個字,但說出了花錢的精髓,我們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就學會了怎麼樣支配錢財,在生活中過得幸福自在。
在老一輩看來,勤儉持家是勞動人民的優良傳統,但凡事都要有個「度」。想要成為有錢人,就要在社會上賺取更多的錢,而不是靠節省,讓家人和自己受委屈。當你用自己的勞動所得,享受到生活帶給你的快樂,才體會到這句俗語真正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