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五種最奇異古怪的蟾蜍 非洲胎生蟾蜍已在野外滅絕

2021-03-01 揭露地球真相


海蟾蜍

海蟾蜍

在蟾蜍科大約500個成員之中,甘蔗蟾蜍(Rhinella marina,又稱海蟾蜍)通常被認為是體型最大的。根據金氏世界紀錄記載,最大的一隻甘蔗蟾蜍被當作寵物生活在瑞典。這隻名為「Prinsen」的甘蔗蟾蜍長度為38釐米,重量達到2.65千克。

甘蔗蟾蜍不僅體型巨大,而且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等地的一個大問題。1935年,人們出於控制害蟲目的將甘蔗蟾蜍引入,但這種兩棲動物在生活史每個階段都具有毒性——即使是蝌蚪形態,在自然界中幾乎沒有天敵,因而威脅到本地物種的生存。

負子蟾

負子蟾

負子蟾(學名:Pipa pipa)又名蘇利南爪蟾,能長到20釐米長,體形扁平,看起來就像一片枯葉。它們既沒有牙齒也沒有舌頭,眼睛小小的,通過喉嚨的骨頭能發出一種古怪的叫聲。負子蟾生活在南美洲,目前還沒有遭遇棲息地喪失的威脅。

在負子蟾的所有特徵中,最古怪的莫過於它們的繁殖方式。雌性負子蟾產下卵之後,通過與之交配的雄性的運動,將受精卵壓入雌性的背部皮膚中。這些受精卵就在雌性的背部皮膚中發育,直到長成蝌蚪形狀,再從皮膚上蹦出來。

非洲胎生蟾蜍

非洲胎生蟾蜍

非洲胎生蟾蜍於1996年在野外被發現,如今已經在野外滅絕。該蟾蜍原產於坦尚尼亞南部奇漢西瀑布周圍的一小片區域。

1999年,奇漢西水壩的建成摧毀了這片唯一的棲息地,使其數量急劇下降。2004年,人們在野外最後一次見到它們。如今一項人工繁殖計劃正在進行中。

金蟾蜍

金蟾蜍

從1989年開始,人們就沒有再見到金蟾蜍(學名:Bufo periglenes),2004年,這種蟾蜍被宣布滅絕。並不確定是全球變暖效應,還是壺菌感染導致了它們的滅絕。壺菌是世界範圍內兩棲動物消失的一大原因,其感染有可能使抵抗力下降,在氣候變化中更脆弱。

金蟾蜍原先生活在哥斯大黎加熱帶雨林的一小塊棲息地中,在理想的氣候條件下其數量常出現激增。不幸的是,這是一把雙刃劍。關於金蟾蜍有趣的一點是,只有雄性金蟾蜍的皮膚是鮮豔的金黃色,雌性則呈現比較灰暗的褐色。

峨眉髭蟾

峨眉髭蟾

峨眉髭蟾的外形奇特如同外星入侵物種。它們只產於中國的四川、貴州和湖南省,雄性在繁殖季節會在上頜邊緣長出10到16根黑色角質刺,用於與競爭者打鬥。當成功贏得配偶,產卵完成之後,這些角質刺會脫落,它們也開始了平靜的育兒過程。

深度|觸點|專注|分享
聯繫E-mail:koreakor@qq.com

↯主編|微信號:weisee
[獵奇特成員]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急事聯繫主編)

相關焦點

  • 滅絕30年的星夜小丑蟾蜍重現江湖
    供圖:FUNDACION ATELOPUS 一種被認為已經滅絕了30年的蟾蜍又重現江湖,科學家們最近宣布:來看看星夜小丑蟾蜍吧。 這種蟾蜍長不足5公分,亮黑色的皮膚上夾雜著白色斑點,只能在一個地方找到——哥倫比亞的聖馬爾塔內華達山脈——地球上最高和最偏遠的沿海山脈之一。
  • 盤點40年來滅絕的11種動物:金蟾蜍會發金光
    全球氣溫變暖、人口急速增長和自然環境惡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經歷有史以來第六次大滅絕。下面是在過去40年內新近滅絕的11大最典型的動物。金蟾蜍因全身呈金黃色和皮膚光澤明亮而聞名,這種會發光的兩棲類動物最早是在哥斯大黎加的高海拔地區發現的,曾大量存在於哥斯大黎加蒙特維多雲霧森林。金蟾蜍由被人類發現至滅絕僅數十年時間,1989年以後,金蟾蜍再沒有被發現。據說,金蟾蜍為哥斯大黎加第一個因全球變暖而滅絕的物種。  滅絕原因:環境汙染、全球變暖以及細菌感染。
  • 世界上最小的蟾蜍(圖)
    我們在動物園裡見過身長有十幾釐米的大蟾蜍(俗稱「癩蛤蟆」)。可是你見過只有蝌蚪大小的蟾蜍嗎?巴西杜伊烏迪大學的學者日前宣布,經過5年的觀察和研究,他們發現了一種世界上最小的蟾蜍。這種蟾蜍長大後最小的身長僅8毫米,也就相當於一隻普通的蝌蚪那麼大。如果它蹲在地上,你不仔細看還找不到它呢!
  • 最噁心的動物琵琶蟾蜍(負子蟾)
    在動物世界中,存在這非常多令人噁心反胃的動物,比如蛀船蟲、水滴魚等,而今天小編所要講的琵琶蟾蜍(負子蟾)也是其中之一,簡直是噁心到爆,有密集恐懼症的人小編建議你還是不要往下看了
  • 我的蟾蜍基地觀察志 | 第一期 · 走進中華大蟾蜍的世界
    中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複雜,孕育著豐富的藥用動植物資源,然而,因為人們的過度開發和利用,一些名貴的藥用動植物資源相繼面臨枯竭,或瀕臨滅絕。蟾酥是中華大蟾蜍耳後腺分泌物,也是麝香保心丸的重要原料。但近年來,蟾蜍已被列為瀕危動物,蟾酥也被列為瀕危藥材。
  • 5種人為原因導致滅絕的動物,第3種曾經數量眾多
    馬德拉大白鳳蝶,一種與大白蝶很相似的蝴蝶,它們曾經遍布於歐洲、非洲和亞洲,因建築用地引起棲息地的減少和農業灌溉引起的汙染等因素,導致馬德拉大白鳳蝶滅絕了。金蟾蜍,美洲蟾蜍的一種,在1966年首次發現,金蟾蜍曾大量存在於哥斯大黎加蒙特維多雲霧森林中一片狹小的熱帶雨林地帶,由於環境汙染、全球變暖以及棲息地被破壞,金蟾蜍在1989年就開始滅絕了。
  • 非洲發現一種會障眼法的蟾蜍:假裝成致命的毒蛇以避免被捕食
    研究人員發現,剛果巨型蟾蜍有意模仿非洲最大的毒蛇,以此騙過捕食者。當它們與毒蛇共同處於一片棲息地時,假裝成為其中之一是不被掠食者吃掉的竅門。現在我們發現這正是剛果巨型蟾蜍所做的。根據本周發表在《自然歷史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剛果蟾蜍(Sclerophrys channingi)似乎在外觀和行為上都模仿了加彭毒蛇 。這是他們第一個記錄和識別模仿毒蛇的兩棲動物的研究。模仿一直以來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現象,無毒動物(例如蟾蜍)模仿有毒動物(例如毒蛇),以通過欺騙來阻止掠食者,並且賴以生存。
  • 情迷海蟾蜍
    儘管這種蟾蜍被稱之為「海蟾蜍」,但它們並不是生活在海裡的,雖說它們擁有足夠的適應力去浸泡海水。它們是為數不多的可以常上手的兩棲動物,但是依然要遵循一些注意事項。它們是夜行動物,所以在白天很慵懶。水:儘管大多蟾蜍喜歡乾燥,但所有的兩棲動物每天都需要純淨水。海蟾蜍需要一個足夠大的低矮水盆,裡面盛著淺淺的礦泉水或除氯自來水。
  • 消失百年的神秘彩虹蟾蜍首次現身婆羅洲(圖)
    不可思議:婆羅洲彩虹蟾蜍曾被科學家認為是已消失滅絕的物種:源自上世紀30年代的彩虹蟾蜍插圖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自然保護學家首次拍攝到世界上最神秘的一種兩棲動物——彩虹蟾蜍,這種蟾蜍最早於上世紀20年代被發現,後來便一直消失在人們視線之中。
  • 巴西發現的世界上體形最小的蟾蜍 身長不過8毫米
    巴西發現的世界上體形最小的蟾蜍環球在線消息:巴西Tuiuti大學有關學者日前宣布,經過5年的觀察和研究,他們發現了一種世界上最小的蟾蜍。這種蟾蜍中,最小的身長僅8毫米,最大的身長不超過18毫米。由於它們棲息在巴西熱帶山地雨林區,因此學者們給這種蟾蜍起名為山地蟾蜍。據俄羅斯新聞網5月11日報導,這種世界上最小的蟾蜍棲息在巴西南部聖埃斯皮裡圖州到巴拉那河的山地雨林區海拔1000米至1800米的高山斜坡地帶。這種動物主要以各種熱帶樹木新鮮或腐爛的樹葉為食。
  • 「消失」的蟾蜍再次現身
    Mendis Wickramasinghe/Herpetological Foundation of Sri Lanka 日前,科學家們報告稱,他們發現了一種長久以來被認為已經滅絕的蟾蜍的身影,並分析了它一直未被發現的原因。
  • 五毒是五種動物: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
    但你要說哪種動物罵人最毒?那可就要屬咱們民間流傳千百年的「五毒」了......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看到這五種動物,可能大家的腦海中第一浮現的都會是比較負面的印象。
  • 脊索動物門中的牛蛙和蟾蜍
    它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生長速度快,環境適應能力強,被世界上很多國家引種養殖。我國在1959年從古巴進入,現已成為我國水產養殖重要的水產品之一。成體體長一般在70-170毫米之間,最大的在200毫米以上,是現生最大的蛙類之一。它從產卵到長成能繁殖的成蛙需要4-5年的時間,在廣東氣溫較高的地區只需要3年的時間。
  • 蝴蝶與飛蛾,青蛙與蟾蜍,原來你的「常識」竟然錯了
    青蛙總是給人機靈幹練的感覺,而蟾蜍卻被冠以「癩蛤蟆」的俗稱使人敬而遠之。人們厚此薄彼,青蛙王子總是有機會再戴上王冠,而癩蛤蟆不可能吃到天鵝肉。其實,有的青蛙長得像蟾蜍,有的蟾蜍又很像青蛙。小時候我們就被告知,青蛙皮膚光滑、顏色鮮豔而有光澤,蟾蜍色澤暗淡、皮膚布滿突起。
  • 世界上十大最古怪的動物(組圖)
    鴨嘴獸日前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評選出了十大最古怪的動物。一、鴨嘴獸從外表上看,鴨嘴獸就像是小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而做出的藝術作業。這是目前為止世界上發現的眼睛最大的動物。漁人去年在南極海域捕捉到這個重約一千磅的魷魚。據悉,這種巨眼魷魚體長可達46英尺(14米),而且科學家認為,這種巨眼魷魚可以下潛到6500英尺深,是一種比較兇猛的獵食者。
  • 哈爾濱萬餘只蟾蜍上街 蟾蜍的藥用價值
    瘮人的是,不少蟾蜍被過往車輛不慎碾死,導致路上血跡一片,「屍體」遍布。  近萬隻蟾蜍「集體」上街,如此奇觀引得過往市民議論紛紛,擔心這是漲水或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預兆。據一些年長的市民講,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蟾蜍,地面出現如此異象,極有可能是不好的預兆。還有人猜測,可能最近天氣炎熱,溼地內的水溫過高,導致缺氧,食物比較缺乏,蟾蜍才集體上街覓食。
  • 此前宣布滅絕,這五種動物在2019年重新出現!
    每年世界上都有不少的物種消亡,但是有些已經被稱為「滅絕」的物種,卻又會神奇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根據生物多樣性中心的數據,科學家估計,每天都有數十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因此,那些被認為滅絕的物種重新出現,尤其讓生物學家和動物愛好者感到高興。
  • 近年十大滅絕物種:中國白鰭豚居首[組圖]
    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或許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目動物。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上一次觀察到白鰭豚的記錄是在2002年,而在2006年在白鰭豚的棲息地長江對淡水豚類進行的一次考察最終無功而返。
  • 這種雌性蟾蜍會跨物種找雄性,繁育更健康後代!
    特別是當這些蟾蜍棲息在沙漠淺水池塘時,在蝌蚪成熟之前就可能幹涸。凱薩琳·陳指出,從歷史上看,約有25%的植物和10%的動物物種雜交,而且通常都是雄性發起的,但基因組技術的進步顯示物種之間的雜交比之前想像的更普遍。至少有些物種可能會雜交,並產生適應性更強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