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中的納米飛刃在巴拿馬運河如豆腐般的切割「審判日」號的情景讓大家記憶猶新,事實上納米飛刃其實無法切割如此龐大的船體,但它毫無疑問能切割人體,並且效果極佳!那麼如果將這些納米飛刃的細絲直徑換成夸克大小,快速切過人體,會致人於死地嗎?
夸克是什麼級別,夸克大小到底是多大的尺寸
要了解夸克的話,必須從原子開始說起,否則完全無法理解夸克的尺度!最早提出原子概念的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裡特,但限於當時的技術和認知,他只是蒙對了!真正的原子論要到19世紀初才被英國化學家J.道爾頓提出,它是參與化學反應的最小單位,這得益於化學在科學界的發展!
此後J.J.Thomsom(約瑟夫·湯姆遜)發現了電子,再往後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金箔實驗時發現絕大部分α粒子都通過了金箔,只有極少數被反彈回來,而且角度很窄,這表示原子內部絕大部分都是空的,而且原子核是一個非常緻密的存在,因此盧瑟福發現了原子核!
此後盧瑟福在α粒子撞擊氮原子時發現了氫原子核,因此發現了質子的存在!再後來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又發現了中子的存在,到此原子的大致結構組成就已經確認了!
夸克是個什麼東西,它在物質中的位置在哪裡?
從原子核到質子和中子的發現,無一例外都利用了α粒子,這是一种放射性物質衰變釋放出來的氦核,是兩個中子和兩個質子構成氦四,質量大,速度高,可達2萬千米/秒,因為是原子核,所以帶正電,在它的撞擊下,原子核被撞裂了,所以發現了質子!
雲室中觀測鈾衰變
但自然界的α粒子能量有限,因此在20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發明了加速器,這是一種利用電場來加速帶電粒子的設備,可以將粒子加速到極高的速度去撞擊原子核,早期在散射實驗時用的是雲室觀測撞擊後產生的粒子路徑,但很顯然在高真空的加速器結構中,雲室就不再適合觀測軌跡了!
因此「氣泡室」就這樣被發明了出來,科學家可以觀測撞擊後產生新粒子的軌跡分析出新粒子的性質,粒子在加速到極高的速度,撞擊原子核,分裂出質子和中子,那麼再撞擊質子和中子又會發生什麼?但科學家發現無論怎麼提高能量,質子和中子就是不分裂,那麼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嗎?
物理學家蓋爾曼假設粒子是統一和對稱的,如果質子和中子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那麼在碰撞中質量能量以及電荷都不會有損失,但蓋爾曼發現明顯不是這樣,因此他認為質子和中子由更小的三個粒子組成,經過兩年的努力,蓋爾曼證明了這些更小的粒子確實存在於質子和中子中,並將其命名成「k-works」,後來縮寫為「kworks」,又更名為quark。
夸克有六種「味」,分別是上、下、粲、奇、底及頂夸克,奇、粲、頂及底則只能經由高能粒子的碰撞產生,上下夸克是穩定的,質子由兩個上夸克+一個下夸克構成,中子則是兩個下夸克,一個上夸克,將它們聯繫起來的紐帶是膠子!
用夸克細絲切割人體,能致人於死地嗎?
在日常中被刀不小心割到,那麼至少也是流血受傷,這是因為鋒利的刀鋒將人體組織分離了!人體是一個有機結合整體,再宏觀層面是肌肉纖維組織和皮膚將骨骼包裹起來,連成一個有機體,但在微觀層面來看,人體組成的分子之間的作用力就是範德華力,但真正的背後卻是基本粒子之間的電磁力!
當刀鋒尺寸越來越小時,從理論上看它會變得更鋒利,但以人類的技術極限來看,它的刀鋒尺寸不可能低於1個原子的直徑,再小我們就無法加工了,此時它仍然具有殺傷力,它的切割仍然會破壞原子之間結合的電磁力!
自然界有四大基本作用力,分別是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鋒利的刀能破壞的只是電磁力,但在宏觀層面,這也足夠了,因為電磁力是粘合原子核和原子級別以上的物質大廈的「水泥砂漿」!
夸克細絲能破壞的是什麼層次?
夸克的大小,有實驗表明是10^-20級別,它比質子還要小5個數量級,比原子則要小十個數量級,質子和原子的大小差異也就是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差異!什麼概念呢?
假設原子核有一個桌球大小,那麼原子的尺寸將比一個體育館還大,所以原子內部非常空曠!這個比例也同樣適用於夸克和質子的比例,因為原子核就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在這個比例中,當原子是一個體育館時,那麼夸克在放大鏡下都難以看到。
這樣比例下我們就能明白了,當這條連放大鏡都看不到的細絲去切割無數個原子構成的人體時,只有1/N的機會將可能切割到原子核中的夸克產生些許反應,這個比例可能比你能想像到的連續中十次六合彩概率還要低得多!
所以一根夸克細絲切割人體,你根本感覺不到!當然用這個編制的網(比如1米×1米的網格)掃過人體甚至地球,其實也不會咋樣,只要它不是那種一根挨著一根編制的密網,否真它可能就會變成比中子星密度還高的物質,拿玩意兒掃過地球,估計大家都完蛋了!
不過最後要提醒下,由於夸克禁閉的存在,我們時不可能拿到單獨的夸克製造成細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