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雲書庵頂住大大小小十次強拆,最終還是一片瓦礫……
遭到強拆的綠雲書庵
2008年,甘肅省首個民間工藝圖書館——綠雲書庵創辦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劉易更願意回到3年前的午後。在甘肅省蘭州市天水北路196號,自2008年創辦的甘肅省首個民間公益圖書館——綠雲書庵,花木繁茂,嫻雅幽靜。那時,每天早晨,年屆古稀之年的劉易都會踱著小步,開始一天的忙碌。
那些在旁邊家具市場趴活兒的農民工常常結伴走進書院,順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閱讀。他們剛吃過牛肉麵,衣角和褲腿上還沾著泥。
綠雲書庵原來所在的蘭州市雁灘鄉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隔街就是馬路,汽車穿過鬧市。但書院裡儼然是另一個世界。佔地400多平方米的書院在劉易設計、修建下,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榆葉梅、大花萱草、紫藤、丁香、探春、白玉簪、萬壽菊,競相怒放。報春花總是第一個報導春的訊息。
但這一切都停止在了2014年5月。在快速的都市化伴隨而來的大拆大建中,挖掘機「轟隆隆」碾過,綠雲書庵轉眼化作塵土和瓦礫,10多萬冊藏書不得不顛沛流離。一座民間圖書館就這樣消失了,而它的消失激起的浪花很快又被淹沒。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走訪了綠雲書庵被拆後的兩處「避難之所」。居民樓內的圖書館顯得格外狹促,不少書籍只能被塞進角落裡,就連桌子下也壘著厚厚的圖書。
父親的遺願
綠雲書庵曾是劉易父親的書房。劉易的父親劉亞之先生是甘肅省著名的農林專家和園藝專家,1978年曾榮獲首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被譽為「農民科學家」。他生前留下遺願,希望將藏書1萬餘冊的綠雲書庵辦成公益圖書館。
2005年,劉亞之先生以93歲高齡辭世。他在遺囑中寫明希望劉易創建「綠雲書庵」——「讓自己畢生珍藏的書籍發揮最大的作用」。在這份劉易所珍存的父親遺書中,未提及一句家庭和兒女,內容儘是國家社會的大事,憂國之思躍然紙上。
2006年,劉易著手創辦綠雲書庵。他多次參觀北京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還到天一閣、嶽麓書院等考察取經,並邀請甘肅省圖書館和蘭州大學圖書館的職工為綠雲書庵的藏書編訂篇目。
經過艱辛籌備,2008年8月19日,綠雲書庵煥然一新。館內設圖書閱覽室、甘肅文史圖書室、報刊閱覽室、書庫、辦公室和劉亞之故居陳列室。此外,還專門開設了一間少年兒童閱覽室,為學齡兒童提供讀書場所。
草根圖書館
自2008年至去年5月的6年間,綠雲書庵裡滋潤了數以千計的農民工子弟的心靈。粗略統計,綠雲書庵每年至少接待上萬名讀者。在許多退休老人的記憶裡,綠雲書庵更像一個平民沙龍。他們在這裡讀書、交友,頤養天年。對那些農民工子女來說,綠雲書庵帶給他們的不止是知識,還有太多的愉悅和快樂。
因其為大眾所喜愛,當地媒體甚至用「三草堂」——即,「草根開辦的為草根讀者服務的草根圖書館」——來形容它。
書院周圍居住著不少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大都忙於生計,無暇照看孩子。劉易發現每天下午放學以後,周邊總有小學生趴在路邊寫作業,有的孩子會拿著零花錢偷偷跑進周圍的網吧、遊戲廳。「這讓我真的心疼。」劉易說。
從書院開館那天起,綠雲書庵就向這些野草般瘋長的孩子們開放,順便管理起他們的生活和學業。
劉易創辦公益圖書館綠雲書庵之始,還引來一群來自蘭州各大高校的大學生志願者。他們接力為孩子們開設起「四點半學校」,為孩子們輔導作業。平時書院裡坐滿了大大小小的學生們。
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來自山東菏澤的來蘭務工人員李雪(化名)和兒子時宇翔就是被書香吸引而來的,斷斷續續讀了三年的書。作為母親,李雪最初的想法很簡單:自己蝸居的地方太侷促了,給孩子找了一個免費讀書的地方。自己工作的餐館下班晚,有時候,兒子不得不在水泥臺上寫作業。書院裡既溫暖又充實。
李雪發現,管理員張紅玉會時常詢問兒子餓不餓,水壺裡總有熱水。館長劉易也會時常詢問孩子閱讀的情況,時不時買東西以資獎勵。從2012年9月到2013年9月,兒子幾乎都在綠雲書庵完成家庭作業,學習成績也在班級中名列前茅。才一年,時宇翔便得到了兩次優秀小讀者稱號,還在「綠雲杯」作文競賽中取得了好成績。就連演講比賽,平時有點靦腆的他也「挑戰」了一把。
發生在孩子們身上的變化,讓劉易滿懷感動。他相信,是閱讀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他們。
從創辦到2013年8月之間的5年,是綠雲書庵的黃金歲月。各種來自政府的榮譽和肯定紛沓而至。綠雲書庵不僅是蘭州市城關區掛牌的「文化陣地」、蘭州市屬唯一的5A級社會組織,而且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都在關注著這個小小的書院,不斷有人捐書、贈報刊,綠雲書庵的館藏也一度猛增。
保衛戰
城市拆遷使一切都改變了。
2013年8月29日,綠雲書庵遭遇第一次強拆。那天,一眨眼的功夫,推土機開到了大門前。書庫的牆體「轟隆」一聲就凹進去了。
從那天開始,為了保衛傾盡心血的綠雲書庵,劉易不顧年邁,把家安在了書院。除了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阻擋拆遷,他沒有更好的辦法。
2013年9月2日,一放學,時翔宇還像往常一樣蹦蹦跳跳跑去圖書館。但立刻有建築工人攔住了他。時翔宇和平時一道讀書的小夥伴守了半天,看到劉易爺爺走出來,一下子圍了過去:「爺爺,工地上的人不讓我們進圖書館,那我們到哪兒去看書、寫作業啊?」
「兒子好不容易養成了看書的好習慣,不能斷。」李雪曾花了50元錢在甘肅省圖書館給兒子辦了張借書卡。但時翔宇怎麼也不進省圖的大門,而拿出之前在綠雲書庵借的故事書,坐在圖書館外的臺階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孩子和綠雲書庵有感情了。」李雪流了淚。
綠雲書庵遭遇了大大小小10次強拆:被掩埋掉的幾千冊圖書,持續一年的斷水,不間斷的停電,離奇的火災和盜竊案,甚至人身威脅。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門口兩個年代久遠的石獅子也不翼而飛。
劉易覺得那是他最難熬的日子。「一睜眼就得假想自己是個戰士,拼命為自己的書院討個說法」。
在這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書院保衛戰中,劉易並不是一個人。許多高校的志願者紛紛來陪劉易,周圍的居民也默默地支援圖書館。斷水後,好心人悄悄送來水。需要打掃圖書館的時候,大學生們也會不約而同趕來幫忙。
直到堅持到被拆遷的最後一刻,綠雲書庵依舊堅持每天正常開放。下午放學,這裡異常熱鬧。小學生、高中生,甚至大學生都會來這裡寫作業、查資料。
「其實心裡卻五味雜陳。」劉易說,「這段時間是硬撐下來的。就連過年,我也感到糾結、煩心。」
綠雲書庵「淪陷」
劉易的壓力越來越大——親戚朋友一再被「動員」,不斷有工作人員「登門入室」。劉易在萬般無奈之下不得不選擇「和解」。政府補助18萬元作為圖書館3年的過渡費。然後根據協議,綠雲書庵10天之內完成搬遷。
2014年5月,劉易眼睜睜地看著旁邊等候多時的推土機出動,拔掉這顆「釘子」。從那天開始,劉易「像丟了魂兒」。
找場地、搬書,劉易一個人足足忙活了三四個月。施工方覺得速度太慢,一下子推倒了書庫。時至今日,數千本圖書下落不明,百年老屋被夷為平地。
綠雲書庵被迫一分為四。10萬冊圖書被分別寄存在蘭州市城關區、七裡河區的居民樓、皋蘭山林場以及蘭州大學臨時租借的場地內。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有許多老讀者感念綠雲書庵過去的閒適與美好,專門來尋訪。但他們很快發現,已經很難找到綠雲書庵過去的味道了——要進門,必須經過小區保安的盤問。「髒兮兮」的農民工更是被視為「危險分子」,進不了小區的大門。孩子們更是不被歡迎,因為他們「嘰嘰喳喳」,容易收到鄰居擾民的投訴。
沒有了讀者的圖書館,雖然還鎖著一屋子的書,但再無往日的生機。
劉易總在思考,偌大一座城,怎麼就找不到一座圖書館的安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