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住深山、一年花掉幾十萬 只為「復活」開化紙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住進深山土屋,一年花掉幾十萬,他只為「復活」一張紙……

  

  開化紙研究實驗室 楊玉良院士工作站 周悅磊攝

  粉牆黛瓦,碧水連天。推開開化縣馬金溪旁一方院落的大門,一幅刻有「開化紙研究實驗室 楊玉良院士工作站」的精小木匾懸於影壁之上。

  在溫煦陽光的照射下,院子中央幾沓呈在木架上晾曬的紙張,顯出柔和而潔淨的質地。

  這處小院,是「紙痴」黃宏健「復活」開化紙的「聖地」。

  提到開化紙,對古典書籍稍有研究的人,都會扼腕稱其是中國手工紙史上的「一處絕筆」。

  從明朝洪武年定名,至清朝中期,開化紙因潔白堅韌,簾紋不顯,一直作為高檔御用紙使用,而開化縣每年上供紙量僅為4250張。

  日本和紙博物館在世界名紙介紹中還將開化紙定義為「最高等級印刷用紙」。

  

  黃宏健收藏的古開化紙存本 周悅磊攝

  現在世上還有開化紙嗎?

  1940年,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元濟到開化尋紙時留下一筆:「昔日開化紙精美絕倫,今日開化紙粗劣到只能糊雨傘。」

  就連國內外許多造紙專家都說,造紙工藝失傳已久,「開化紙」成了古書中的三個字。

  「張元濟找到的是綿紙,開化紙其實尚存世間。」院中草木掩映,黃宏健捧著一張潔白無瑕的紙,他看紙的眼神,像是看著一例自己誕下的嬰兒。

  造出這張開化紙,黃宏健用了整整9年。

  白天從山上採來楮皮、蕘花皮做實驗,晚上挑燈翻閱比磚還厚的文獻典籍,周末駕車訪遍方圓200公裡內的造紙師傅……

  「那時候和著了魔一樣,父母和朋友看我們的眼神都是異樣的。」黃宏健笑著說。

  「痴迷」造紙前,夫妻兩人在縣城經營飯店,一年能掙二三十萬元,吃喝不愁,年年有餘。

  2010年,朋友的一句「開化縣以前有件國寶,叫作開化紙,現在已無人能造。」,讓黃宏健動了「造紙」的心思。

  自此以後,「一口鍋燉雞,一口鍋煮紙」成了飯店後廚的常態。

  也是從那時起,一張別人口中或許根本無法造出的「開化紙」,化身 「無底洞」,以每年三四十萬元的速度「吸金」,讓其幾近破產。

  有人問,黃宏健你造出開化紙了嗎?

  黃宏健拿著自製的「開化紙」和自家族譜對比,「李鬼見李逵。就算是與民用開化紙存本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有志紙中求,無夢會蔡侯!」

  2013年,一氣之下,黃宏健夫婦搬進了離村子三公裡的深山土屋中,過起了「半隱居」的造紙生活。

  腦中煩躁,肩頭擔重。黃宏健夫婦請來了一尊觀音像,每日謄寫佛經,一邊試紙,一邊磨鍊心性。

  

  黃宏健塗鴉試紙 周悅磊攝

  「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這是黃宏健在朋友圈寫下的一句話,配圖是試紙上的一句詩:紙夢尋蹤應有道,雄關書儘是春山。

  這段山居歲月是黃宏健一生中最孤獨艱難的時刻。也是開化紙「復活」前的最後一晚黑夜。

  2016年盛夏,在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楊玉良等中外人士的幫助下,開化紙研究實驗室 楊玉良院士工作站落成。

  有了科研團隊的支撐,目前試製完成的純蕘花紙樣各項數據已與古開化紙十分接近。根據國內的紙張壽命測試方法,紙樣進行模擬老化339天,相當於2825年。

  此時的黃宏健信心滿滿。他隨手拿過一張開化紙使勁揉搓,對著陽光再撫平時,不僅看不到一絲簾紋,紙面竟無一點破裂和褶皺。

  

  超薄修復用開化紙 周悅磊攝

  「我們現在試製的超薄修復用紙最輕克重達1.6克/㎡。品質可與國際上少數幾個國家生產A4紙大小、100美金一張的超薄修復用紙相媲美,且市場前景更廣闊。」記者透過黃宏健手中的這張紙,能夠清晰地看到雙手的掌紋。

  

  開化紙印製的齊白石銅版畫像 黃宏健供圖

  2017年11月,一張由黃宏健製作,約四分之三A4紙大小的開化紙印製了齊白石銅版畫像。這是第一次使用開化紙製作的西方傳統印刷品。

  

  馬丁 莫克與《一帶一路「帆船」》 紫光軒劉揚供圖

  2019年5月23日,世界級印鈔郵票雕刻大師馬丁 莫克使用黃宏健的開化紙,印製了作品《一帶一路「帆船」》,並在斯德哥爾摩舉辦的英國倫敦皇家集郵協會成立150周年國際慶典上展出。這是開化紙首次登上世界舞臺。

  水浸火烤,刀斫手抄,一片薄紙,一寸功夫。黃宏健一紙出山,也一紙成名。

  曾有一位老記者在採訪時倏然提問:「你造紙,是否是夢中受人之託?」

  黃宏健擺手笑道,「我沒做過啥夢,但我從接觸開化紙起,我就知道這是我一輩子的事業,失敗不要緊,但不能糟蹋開化紙的名聲。」

  黃宏健沒有失敗,反而精益求精。

  

  即將投入使用的開化紙製作工坊 周悅磊攝

  他領著記者走進了研究室後院。一個敞亮的粉色內頂造紙工坊映入眼帘,「我希望能夠擴大開化紙生產規模,建立企業生產標準,穩定開化紙品控。」

  站在即將投入使用的工坊內,黃宏健和記者道出了自己醞釀已久的計劃:「一年後,我打算帶著開化紙去日本,和世界頂級手工紙和紙,在薄度、牢度、紙壽、顯印色性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比拼,讓中國手工紙重返世界舞臺。」

  記者:周禹龍 周悅磊 

  

相關焦點

  • 開化紙,中國的國寶,你聽說過嗎
    開化紙,又名桃花紙,因為表面有微微的泛紅因此而得名,最早起源唐代,它是清代公認的最貴的宮廷御用紙張,根據【中國古紙譜】記載,宮廷用書以及揚州詩局用的都是這種紙。作為開化人,他自己都不知道還有這種東西,十年前,他在鎮上開了一家飯店,偶然間就聽見有人聊起了開畫紙這樣的東西,他就開玩笑的問我們鎮上還有這樣的東西嗎,客人們都嘲笑他說這東西在以前可是國寶級別的東西啊,他頓時來了興趣,接著問:現在還有這東西嗎,客人回答道:很可惜已經失傳了。
  • 他讓失傳逾百年的開化紙重現人間 黃宏健:一紙透沁匠人心
    千尋萬找只為一「紙」傳說在黃宏健成功以前,開化紙是傳說般的存在。無數典籍文獻不吝讚美之辭記載了這種昂貴的紙。在著名的圖書館、博物館和藏書家手中,還有一些價值連城的開化紙古本。可是,沒人知道這些名貴的紙是怎麼做出來的。2010年,因孩子上中學需要陪讀,黃宏健在開化縣城開了一家小飯店,結識了一幫舞文弄墨的朋友。
  • 她在深山投資200萬養鱘魚,一年售出10萬斤,年賺100萬
    不久後,潘豔耐便購進了7萬多尾中華鱘魚苗,進過一年多時間的養殖和培育,一條成品魚基本能達到1.5至2.5斤。這看上去似乎就已經差不多成功了,但養殖鱘魚的前期投資都比較大,更不像種田一樣,今年種今年就有收成。就這樣一個5畝的養殖基地,就讓潘豔耐花掉了自己的所有積蓄,並向銀行申請了貸款,一共投入了近200萬人民幣。
  • 為什麼燕子在屋簷下辛苦搭的窩,只會住一年,第二年就不來住了?
    燕子是益鳥,深受農民朋友的喜愛,因為如果有燕子來自己家裡築巢搭窩,農民們都是非常歡迎的,即使會讓自家的地面總是會有很多的鳥糞,也不會去搗毀鳥窩;另外燕子在選擇築巢地址的時候,也是非常慎重的,這是要給它們孩子的一個家,必須要確保安全,但是大家可能會發現,燕子辛辛苦苦搭建的窩,一般只會住一年,第二年就不來住了,這是為什麼呢?
  • 七旬農民深山自建「天文臺」!他的眼中是星辰大海!
    七旬農民深山自建「天文臺」!他的眼中是星辰大海!從中不難看出被網友們戲稱為「當代夸父」的老人對於天文夢的追逐是多麼的狂熱,也正是因為這份熱愛他走遍了大江南北。今年已經71歲的他足跡曾遍布新疆、黑龍江、雲南、內蒙古、西藏等地,最遠還曾到過印度尼西亞看過一次日全食。
  • 荒漠裡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一對夫婦:種樹20年,花掉100萬
    然而有一對夫婦,他們卻像紮根於此的的罕見綠植一般,二十年都居住於此,只為了一個信念:在這片土地上種滿植被。他們就是從2002年申請退休開始,一直堅守在古日乃種了20年的樹,花掉了100萬的圖布巴圖和陶生查幹夫婦。圖布巴圖原來是一位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地區的人大主席,從小生活在這裡的他見過曾經植被茂盛的額濟納旗。
  • 他的職業是走遍地球秘境,只為取回一株「奇蹟植物」
    幾百年前,便有勇敢的探險家選擇為皇室貴族尋找珍稀的自然物種,他們遠赴重洋、走入深山,帶回本國人聞所未聞的植物和藥材,或是造型奇異的罕見特種。身為一名植物獵人,除了必須擁有豐富的植物知識外(已被人類發現的植物種類早已超過 30 萬種),更重要的是熱愛植物,因為「狩獵」的過程極其艱苦,充滿危機,要深入無人的險境,與大自然抗爭。
  • 養孩子一年補習費花掉10個愛馬仕,這些父母的焦慮和我們無關嗎
    書中說:小孩一年補習班,夠買10個愛馬仕;養孩子就像開公司,當媽就是當孩子的CEO;娃上小學四年級是個坎,很多職場精英女性在這個節點紛紛回歸家庭,「上岸」——考進重點學校的過程已經是團隊作戰,「要有個教練,有個營養師,有個規劃師
  • 海棠花掉花苞是咋回事
    海棠花掉花苞,一般是缺乏光照導致的,需搬移到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
  • 哈爾濱現代肩挑客深山尋寶,帶幾十萬美元印尼熱帶雨林找沉香
    近日,生活報記者找到了幾位「特殊商家」,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深山「尋寶記」。【見聞】為找稀缺野生麻核桃貨源,老核農帶獵犬進深山尋樹43歲的趙雲龍在哈爾濱經營文玩核桃店已經十年了。每年八月份,他都要親赴河北淶水選貨,配對成功後帶回哈爾濱銷售。與往年不同的是,他尋找最佳貨源的地點從郊區轉戰到了山區。
  • 北京深山疑有豹子出沒 一夜咬死農戶8隻羊(圖)
    北京懷柔北部深山長哨營滿族鄉林業站的工作人員,昨天又進行了一番「集中搜索」,但依然沒有見到北溝村村民所說的「豹子」。上周,家住深山中的北溝村村民王井岐圈養的22隻綿羊,一夜之間被咬死了8隻,「村民根據頸部傷口懷疑是絕跡30餘年的豹子所為。」
  • 黑龍江董紅雨:紮根深山30載 為野生東北虎安全保駕護航
    今天小編帶您認識紮根深山30載的黑龍江寶馬山林場森林資源監督中心站站長董紅雨。 30年來,他常年巡護在深山老林裡默默地護佑著野生動物、護佑著這片大森林。每當聽到東北虎出現的信息,他會立馬前去監測採集相關數據。從2001年至今,共收集的野生東北虎信息多達數百條,科學證明了完達山不但有成年東北虎,而且有多隻幼年虎。
  • 小夥退學躲進深山 養萬隻甲蟲當寵物(圖)
    碩大的長戟大兜蟲、漂亮的拉克達爾鬼豔鍬形蟲、奇特的魯尼佛深山鍬形蟲……誰能想到在偏僻的麗水山區,竟藏著全國最大的蟲社。7年前,憑著對甲殼蟲的熱愛,高中生黃賽和夥伴開始創業。黃賽告訴記者,這裡盛夏時節涼爽的溫度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甲蟲生長提供了溫床,他把開在溫州鬧市區的甲蟲店搬進了山裡,和蟲友劉海東搭起了夥。經過努力,眼下「牧野蟲社」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甲蟲養殖館。以蟲會友,高山建「蟲社」2010年5月,黃賽在溫州開了一家甲蟲店。
  • 他是海洋世界「魔法師」 為青島水族館「復活」千件珍稀標本
    他是海洋世界「魔法師」 為青島水族館「復活」千件珍稀標本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8.21 星期五 他把每一次修復都當作是和生命在對話。重塑動物最美的瞬間,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也是他畢生追求。近日,記者探訪青島水族館標本製作部,見證了這位海洋世界的 「魔法師」「復活」海洋生物的技藝。記者手記心懷敬畏精益求精    標本製作師,在很多人看來是一份神秘而枯燥的職業,經年累月的重複和高強度製作,讓這一行很難長久「留住人」。
  • 人類冰封后能復活嗎?富豪冰凍自己,計劃2017年復活成功了沒
    世界有屬於自己的法則,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規則,同樣的人類也在遵從一些規則,就比如最基本的生老病死,哪怕我們現在的技術再怎麼先進,我們也無法跳脫出去,生老病死是我們永遠都繞不開的,哪怕是再有錢也沒用,頂多是吊住一會的命,用錢來砸只為多活一會。
  • 行為經濟學之父獲諾獎 稱要「非理性」花掉獎金
    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孫靜波   中新網10月10日電 綜合報導,傳統經濟學假設所有參與經濟行為的人都是「完全理性」,並以此為基礎
  • 甲蟲飼育筆記斑股深山鍬形蟲出蟄季
    斑股深山是深山裡最容易飼育的品種,也是最美麗的深山之一、這隻個體很美,絨毛細膩完整。當然,蟄伏中人工飼育品的絨毛都是完整的、晚上發現這隻母蟲羽化了...大陸姬深山鍬形蟲相比斑股深山鍬形蟲,大陸姬深山、幸運深山這些小型鍬形蟲的飼育真叫難的可怕、14年繁殖了一百多隻幸運和大陸姬深山幼蟲,短時間內幾乎全軍覆沒,剩下的幾條從L1到L2用了一年的時間、接下來的幾條,也在兩年裡陸續死亡。
  • 宜賓這個農民在深山養了5000多隻「怪鳥」!產值已達7萬多元
    宜賓這個農民在深山養了5000多隻「怪鳥」! 現如今自主創業的人越來越多有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有在外打拼多年的返鄉創業者但小編今天要介紹的卻是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老人名叫程躍林,家住石海鎮大旗村
  • 「有狼叫,嚇死我了」小夥夜宿深山被狼叫聲嚇得報警求助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深山露營聽見狼叫王俊傑囑咐他不要亂動、拿好防身物品,保護好自己。因山高林深加之夜晚,報警人又是外地人,對地形不熟悉,無法說清自己的位置,只說自己「在界碑下面,路遇一個紅牌子沿著水泥路走,在一片小樹林旁邊搭了帳篷」。為儘快確定位置,王俊傑添加了報警人的微信,通過共享位置的方式大體確定了報警人所在地點為半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