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23日 08:24 來源:京華時報
參與互動(
)
春節除了逛廟會,逛博物館也是一個不錯的去處。羊年正月初二,國家博物館的觀眾突破了2萬人次,「大部分是大人帶著小孩來看展覽,這是一個可喜的景象」,副館長陳履生告訴京華時報記者。而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有關羊文化的館藏作品,對於了解羊的藝術同樣不容錯過。京華時報為你羊年說羊,看過了這些「羊」,春節才圓滿。
京華時報記者易小燕
博物館裡過羊年
國家博物館在春節期間推出了「迎乙未羊年楹聯書法展」,雖然楹聯與羊的形象關係不大,但作品的內容卻與新春息息相關。據了解,這是用楹聯書法展迎接馬年後,再次啟用該形式迎接新年,既是書畫家們的新春雅集,也是他們奉獻給公眾的一份新年禮物。走進掛滿楹聯的展廳,濃濃的乙未羊年春節氣息撲面而來。
最契合羊年的主題展無疑是首都博物館推出的《博物館裡過大年:大美吉羊》新春生肖特展,展示了羊是如何從人們生活中的食物來源變為中國文化中祥瑞之物的發展歷程。通過這些展示品還能發現羊在藝術創作中流行的主題「三陽開泰」,如清同治時期的粉彩三陽開泰碗,碗外繪有山石、梅花和三隻羊,以此寓意陰消陽長,冬去春來。
四羊方尊最「羊」器
「羊作」中最有名氣的無疑是現藏於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這件重達34.5公斤的禮器是傳世商代青銅器作品中保存最為完好且體量最大的一個。藝術史研究者楊衛稱,「古語說羊大為美,在人類社會早期,以牛羊為祭品的情況非常普遍,而在祭祀的禮器中取羊的造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職貢圖》最早有羊
據楊衛了解,在傳世的作品中,羊這一形象的畫作在隋唐時期便已出現了。其中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唐朝閻立本所作的《職貢圖》被認為是已知最早出現羊這一形象的作品。該畫所描繪的是唐太宗時,南洋的婆利、羅剎與林邑國等前來中國朝貢及進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全幅共繪有27人,如同遊行的隊伍一般,自右向左行進。畫中的貢品包括高角的羊、鸚鵡、怪石、象牙等等,不論人物的服裝還是所攜帶的貢品,都充滿了異國的情調。
稍晚於閻立本的另一位唐代畫家周昉也有描繪羊形象的傳世作品,即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蠻夷執貢圖》,大多認為畫的是一隻劍羚羊。
「羊畫」主題日漸豐富
在傳世作品中,以羊為畫面主體的作品多見於宋代,常見的主題為「三陽開泰」,現已知較早的作品便是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三羊圖》了。該作畫面的內容為柳蔭下山羊在坡草間徘徊覓食的場景,除羊角和四蹄輪廓稍用淡墨細線勾勒外,其餘部分均以「沒骨法」為之。尤其是右側兩隻白羊,長毛紛披,細柔蓬鬆,富於質感。因為時間久遠,加之沒有款印,該畫的作者無從考證。
傳世至今的多件宋元無名氏的作品皆是早期羊畫的代表。而到了明清,「羊畫」除了「三陽開泰」這一流行的主題之外,「蘇武牧羊」「龍女牧羊」等以羊為背景的作品也有不少,較為知名的如明代浙派畫家陳子知的《蘇武牧羊圖》。
民間工美更愛羊
相比牛、馬而言,關於羊的繪畫作品並不多見,數量有限且不少是無名氏所作。有趣的是,從古至今,民間工藝美術中以羊為造型的作品卻非常流行,如雕刻、剪紙、泥塑等。對此,楊衛分析說,作為傳統文化中吉祥寓意的羊,它的世俗寓意遠遠超過精神象徵,「當我們提及羊的時候,除了吉祥的寓意之外,不會想到它在精神上有多少所謂的正能量,相比馬所寓意的昂揚上進,羊的寓意則主要停留在世俗層面」;加之畫史上多見的就是文人所尊崇的梅蘭竹菊,「畫動物的不多,畫羊的就更少了」,楊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