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北京的林子越栽越多,林木病蟲害的防控壓力也逐年上升。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了解到,利用以蟲治蟲「生物科技」、無人機巡視等技術,三年來,首都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平均控制在0.03‰,遠低於北京市與國家林業部門籤訂《責任書》所規定的1.2‰,實現了「有蟲不成災」的防控目標。 經過70年的綠化造林,北京的林地總面積已達到109.93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2247萬立方米。林子是「三分造,七分管」,其中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十分關鍵。一些暴食性的害蟲,幾乎一夜就能啃禿一棵闊葉樹。有些肉眼看不見的害蟲,隱藏在樹幹內,從內到外殘害樹木。
利用綠色防控技術,「以蟲治蟲」科技手段在北京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廣泛應用,也就是利用天敵昆蟲殺滅害蟲。應用最多的是周氏齧小蜂,它能將產卵器刺入美國白蛾等害蟲蛹內,其蟲卵在害蟲蛹內發育成長,吸乾淨寄生蛹中的全部營養,從而達到殺滅害蟲的效果。2015到2017年,全市累計釋放周氏齧小蜂50億頭,對美國白蛾實現了有效防控。
另外,釋放腫腿蜂1290萬頭,主要防治粗鞘雙條杉天牛、輕楊天牛、楊幹象、白楊透翅蛾、星天牛等多種鑽蛀性害蟲。通過釋放天敵害蟲,全市三年共計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15噸。
蟲害爆發,通常具有區域性特徵。「防治工作必須堅持部門配合、區域聯防。」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與河北、天津l聯合,已建立起京津冀三地林業有害生物的協同防控機制。在本市,園林部門與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農業局、北京海關等單位緊密合作,不定期召開專題會,協調推進防控工作。市園林綠化部門還同中科院動物所、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機構聯合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研究。「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防治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全市建設有國家級中心測報點11個,市級監測測報點546個,區級監測測報點3311個,形成了國家級、市級、區級三級測報監測預報網絡體系。
在春尺蠖、美國白蛾等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期,市園林綠化局依據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體系提供的信息,在全市五環以外部分高速路、環路、交通要道兩側高大樹木,片林、林網以及部分山區使用直升飛機開展預防性防治。2015到2017年,全市共計飛機防治作業3481架次,極大地減小了林業有害生物大面積危害的可能。
同時,北京在全國率先啟用飛機防治精準化作業監管平臺和第三方流量測控設備,實時監測飛行速度、出藥速度、作業面積、噴藥狀態等實時數據,實現精準定位、精準施藥,減少漏防和重複防治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