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別人說話時要看著他的眼睛,媽媽這樣教育你是有原因的:眼神交匯可以傳遞重要的社交線索。然而如果有人和你對視超過一定時間,情況可能就會變得不同了。新的研究找到了是哪些因素決定我們對長時間對視討厭還是喜愛。
研究人員很早就發現眼神接觸是一個重要的社會信號,我們對它重要性的了解甚至可能是天生的。一項研究表明,相比於看向別處的面龐,剛出生五天的嬰兒們更喜歡那些和他們有直接眼神接觸的臉。「目光的接觸在社交中提供了某些最重要的信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社會心理學家James Wirth解釋道,因為眼神的交流傳遞了與情感與意圖有關的細節信息。(缺少目光接觸是嬰幼兒們患自閉症的一個早期徵兆)。眼神接觸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根據2010年Wirth和別人合作的一項研究,他人哪怕僅僅在一小段時間中迴避你的目光,你都可能會覺得被疏遠了。
但是,是什麼決定了我們在長時間對視中的感受呢?
最近的一項研究探索了這個問題。在2015年5月的視覺科學學會會議(Vision Science Society onference)中,心理學家Alan Johnston介紹了自己的這項研究,他和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同事從超過400名自願者那收集了他們的性格信息。研究人員首先讓自願者觀看一段視頻,視頻中的演員會與他們對視,但對視時間各不相同,最後讓他們對自己在該過程中的舒適程度做出評分。
Johnston和同事發現,被測試的人們普遍喜歡演員和他們對視3.2秒,但是如果演員看起來比較友善,不具侵略性時,更長時間的對視也不會讓他們感到不適。「凝視表明別人對你感興趣,而這又與意圖相關聯。」Johnston 解釋道,所以如果別人以威脅的目光盯著你,那可能暗示著這個人有著不良企圖。這可以幫助解釋2013年一項研究中得出的爭議性結論——當爭論對象不與受試者眼神接觸時,受試者更可能改變他們的政治觀點。如果爭論時雙方對視,則對方看起來可能更具有威脅性,不值得信賴。
我們對長時間對視的反應可能也與自我認知有關。Johnston和同事發現,被測試的人們越是相信自己擅於合作且友善熱情,他們願意接受的眼神接觸時間就越長。Jonston推測一個人在社交中越舒適,他們可能就越「享受四目相對時的親密感」。
話費購是中國聯通提供的基於通信帳戶的付費工具,直接用話費帳戶購買合作商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省去了在網上輸入銀行卡卡號及密碼的繁瑣步驟,商品及服務由中國聯通與商品提供商提供雙重服務保證。話費購致力於為用戶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全新網際網路消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