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預告:今晚11點半湖東鎮三忠祠將在央視播出,鎖定CCTV10科教頻道

2020-11-22 騰訊網

CCTV-10

手機客戶端下載(央視頻)

今晚23:26播出

湖東鎮三忠祠(忠義記)

《中國影像方志》廣東卷 陸豐篇

陸豐篇 預告片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在新任廣東總督郝玉麟的建議下,清朝政府析海豐縣東部坊廓、石帆、吉康等地設置新縣,並從「安陸」「海豐」之中各取一字進行命名,「陸豐」一詞由此正式載入史冊。

1995年1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設市,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海防前線守家衛國 蓋仔獅拙樸雄武

每逢春節或集會慶典,陸豐西南鎮青塘村的村民們總會舉辦舞獅表演。不同於其他地方,青塘村的舞獅圓臉闊口、白額青面,看上去尤其兇猛,這就是在海陸豐地區被稱為「獅中之王」的「蓋仔獅」。

關於「蓋仔獅」,海陸豐地區有「青面白額,獅班免掠」的俚語,意思是無論哪種獅班,與「蓋仔獅」相遇都必須偃旗息鼓,以示尊敬。

「蓋仔獅」為何會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又是為什麼會被譽為「獅中之王」?這要從陸豐悠久的駐軍傳統說起。

明朝初期,為抵禦東南沿海倭寇、海盜侵襲,維護粵東地區安全,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在陸豐碣石建立衛所,調集北方及中原官兵駐紮,碣石由此成為明清時期常年駐兵把守的軍事重鎮。

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潮州海賊勾結倭寇侵入海陸豐沿海地區,擄掠居民財產,所到之處一片蕭然。

俞大猷受到朝廷調遣,率領六萬官兵前往碣石,以碣石衛為據點,抗擊入侵倭寇,同時收編碣石附近沿海義軍。此後俞大猷率領官兵,先後在鄒堂(今屬揭東縣)、戎水(今屬普寧縣)、大德嶺(今屬海豐縣)連破倭寇,最終將倭寇圍困在大德港高螺灣內。

俞大猷見倭患平息,百姓生活重歸安定,頓時豪情奮發,揮毫題下「萬世太平」四個大字,並令人刻在大石上,希望從此海宇清平,百姓安居樂業。

忠勇大義故事流傳

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宋端宗趙昰駐蹕甲子一處石山上,意欲東進與文天祥會師。甲子漁民首領鄭復得知這一消息後,慨於民族存亡大義,組織義軍勤王,椎牛誓眾並大破元軍追兵。

為表彰其率眾勤王的義舉,宋朝廷諡封鄭復為「義烈侯」,後人為表示敬重,尊呼他為「鄭復翁」,而宋端宗在甲子駐紮的石山也隨之改名為「待渡山」。

2006年,待渡山歷史古蹟修復重建工作完成,在待渡山下,矗立著一座石刻牌坊,兩側橫匾分別刻寫「忠肝」「赤膽」,這是人們對甲子港百姓勤王義舉的崇敬和讚嘆。

2019年3月22日,湖東鎮三忠祠十年一次的巡遊活動再次舉行,鄉民們紛紛走上街頭求福祈願,緬懷先賢無畏生死、為民爭利的忠肝義膽。

湖東本地通團隊拍攝

紅色精神傳承

1927年8月初,南昌起義部隊按中共中央的原定計劃南下廣東,10月初,起義部隊歷經輾轉到達海陸豐地區。

由於國民黨反動派一路圍追堵截,加上天氣酷熱,行軍艱難,起義部隊損失慘重。同時,時任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南昌起義前委書記的周恩來也身染重病、高燒不斷,情況十分危急。

在黃秀文家中,周恩來接受治療休息近10天,在陸豐地方黨組織和黃秀文家人的照顧下,周恩來的病情逐漸好轉。

1927年10月23日傍晚,渡海時機成熟,楊石魂決定親自陪同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等人離開金廂趕赴香港。

在茫茫大海中顛簸了兩天一夜之後,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終於安全抵達香港,繼續領導中國革命事業。

自1919年響應「五四運動」到1949年陸豐全境解放,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十年革命歲月中,無數陸豐人為人民的解放忘我獻身,他們用前撲後繼地犧牲與奮鬥,踐行著對黨和國家的忠誠。

皮影戲傳承創新

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皮影戲漸漸形成了北路、南路之分,其中南路影戲流傳至今的僅有一支,那就是陸豐皮影戲,它也是中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潮州影的唯一遺存。

蔡錦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陸豐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三十多年的表演經驗,讓他感到陸豐皮影戲的「幽雅可觀」與影身的複雜做工密不可分。

陸豐皮影戲的傳統影身通常多為五分側面,主要以正、側面的人物和動物造型為主,單個影身高約24釐米。由於影身較大,通常需要多個演員共同操作,演員們要通過默契的手法配合,才能實現影身眼睛轉動、嘴巴開合等各種生動表演。

除此之外,為了讓皮影表演的情感更加豐富飽滿,演員們還需要熟練掌握皮影戲的唱腔技巧。

正字戲在陸豐有著數百年的傳承歷史,作為一個多聲腔的古老劇種,正字戲豐富的曲牌和唱腔,為皮影戲演員們提供了更加多樣的情感渲染方式。

2014年2月,陸豐市皮影劇團開始對傳統劇目《嫦娥奔月》進行改編、排演。

改編後的《嫦娥奔月》全劇時長82分鐘,以正字戲曲牌唱腔為主,講述了后羿與嫦娥的悽美愛情故事。2016年,歷經兩年反覆打磨的《嫦娥奔月》終於在汕尾市舉行公開首演。

百業振興 市強民富

牛大力以根入藥,是著名的南藥之一,常作為食補藥材,用於滋養身體。

2016年,首批80畝牛大力種苗終於在吉水村落地生根。2019年,吉水村牛大力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000畝,全村478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2018年,陸豐市政府開展鄉村振興建設,用紅色文化產業帶動紅色老區村脫貧致富。作為省定貧困村的下埔村是其中的重點建設村。

通過修葺周恩來活動居址、建設革命活動展覽館、興修柏油路、公園、廣場等方式,村民們為自己的家鄉帶來了新的風景。如今,隨著各項建設工作的完成,「紅色下埔」已經成為了陸豐人向世界捧出的金名片。

在下埔村、洲渚村等一批紅色旅遊村的帶動下,隨著金廂灘濱海休閒度假旅遊以及八萬鎮、大安鎮等山水休閒旅遊等一系列旅遊項目的推進,陸豐市旅遊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2019年上半年,陸豐市旅遊總人數近270萬人次,這幾乎是五年前陸豐全市全年接納旅遊人數的總和。

百業振興,市強民富,歷史的演進改變著陸豐的風貌,在水更綠、山更清的發展新天地中,依山傍海、人文豐厚的陸豐,順著時代滾滾向前的浪潮,向著更美好的生活揚帆起航。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來源:央視科教

相關焦點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11月11日電(記者  李金華)11月11日晚,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出品的大型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作為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首映禮影片,在廣州圖書館首映。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金越、江蘇廣電總臺副臺長陳輝出席活動並講話。
  • 央視科教頻道《地理 中國》推出系列節目《探秘武陵源》
    央視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推出系列節目《探秘武陵源》央視科教頻道《地理日訊(通訊員 張洪濤)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聯合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旅遊局攝製的8集系列節目《探秘武陵源》,將於7月15日至7月22日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播出。
  • 貴州脫貧攻堅專題片《黔路花開》將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
    本報訊 (記者 趙相康)12月26日,記者從省委宣傳部獲悉,由省委宣傳部、貴州廣播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聯合製作的貴州脫貧攻堅專題片《黔路花開》,將於12月28日、29日21:20在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
  • 央視科教頻道改版:推出《百科探秘》《重訪》
    央視新聞頻道《新聞會客廳》節目文稿:央視科教頻道改版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走進《新聞會客廳》。細心的觀眾朋友可能發現了,今天中央電視臺的十套節目,也就是科教頻道,有一個全新的樣子,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是因為這個頻道進行了改版,改版就會有新的欄目推出,我們先來看一個新欄目。
  • 中山取景節目《誰知盤中餐》今晚10點湖南衛視播出
    湖南衛視「誰知盤中餐」欄目組中山站精彩內容將於11月19日晚10點在湖南衛視播出!先來看一波關於中山站的最新預告通過預告我們可以看到中山拍攝地該節目最新大屏收視的競爭力強勁:在尼爾森網聯中,同時段位列省級衛視第一;節目在00後觀眾中展現較好競爭力,CSM城域份額值3.25%,位列同時段00後上星綜合組第一
  • 2020央視春晚播出頻道是哪個?附直播入口
    問:2020央視春晚播出頻道是哪個  答: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綜藝頻道、中文國際頻道、軍事農業頻道、少兒頻道等現場直播  還會在央視網、愛奇藝、新浪微博同步直播 央視副總編輯朱彤,相關部門負責人郎昆、張曉海等匯報了相關工作進展情況。央視負責人袁正明、姜文波、黃傳芳、董為民,總臺國慶文藝轉播和2020年春晚創作團隊以及技術、財務、廣告經營、紀檢、審計等部門負責同志參會並發言。    2019年10月19日,2019《我要上春晚》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首播  。  12月7日,《直通春晚》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首播 。
  • 重磅|CCTV-10央視科教頻道高質量改版亮相螢屏
    (周一至周日11:48播出)7檔全新的科技欄目在時間上貫穿「科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內容上涵蓋「科學普及、科技創新和科學精神」,形成立體化多層次的科技傳播格局。亮出新形象包裝設計盡顯文化自覺和科學精神新版科教頻道的Logo設計為一個「門」,寓意「知識之門」「智慧之門」「未來之門」。頻道宣傳語——「知識就是力量!」。
  • 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
    來源標題: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該片從10月18日起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晚8點檔黃金時段播出,每天2集,國防軍事頻道等其他頻道重播,部分省、區、市衛視跟進播出,中央主要新聞網站、重點門戶網站和「學習強國」平臺等同步推出。
  • 紀錄片《代號221》今晚將在央視CCTV-9頻道播出
    11月4日至6日每晚22時,由國家廣電總局牽頭,省廣電局、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聯合製作,反映我省原子城「兩彈一星」精神為主題的紀錄片《代號221》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播出。這是記者從省廣電局獲悉的消息。
  • CCTV-10央視科教頻道改版 7檔全新科技欄目亮相
    為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好地把人民群眾對文化自信的認同、對科技創新的認知、對綠水青山的認識凝聚起來,同心築夢,CCTV-10科教頻道以新時代為坐標、以新思想為統領,以新突破為追求,按照「放大品牌欄目、整合優勢資源、強化差異傳播、凸顯專業特色」的總思路,在理念、內容、形式、手段上大膽創新,充分運用「5G+4K/8K+AI」等新科技手段,於近日全新改版亮相螢屏
  • 今晚8點鎖定央視一套!聽長城新媒體記者講述精彩河北故事
    長城網11月8日訊(記者 路娟)今晚8點,「好記者講好故事」——2020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將在央視一套播出。
  • 大型海洋主題紀錄片《蔚藍之境》今晚8點播出第一集!精彩內容搶先看!
    大型海洋主題紀錄片《蔚藍之境》今晚8點播出第一集!精彩內容搶先看!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晚
  • ...鶴壁市五巖山藥王洞面貌的專題片《狼洞神石》將在央視科教頻道...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攝製組在鶴壁市取景拍攝的專題片《狼洞神石》,7月8日17時30分將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播出,次日9時15分重播(重播時間以當天播出為準)。這是記者日前從市委外宣辦了解到的。
  • 3月18日至20日,央視《探索·發現》將播出紀錄片《黔茶密碼》
    3月18日起,CCTV10《探索·發現》欄目將播出全景展示貴州茶的系列紀錄片《黔茶密碼》。   紀錄片《黔茶密碼》去年曾以《黔茶》為題在央視熱播,該片以貴州茶為切入點,探討了貴州人因茶而生的生活方式、民俗風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生產生活意義;同時,又以貴州茶為媒介,講述茶與地理、茶與人文、茶與歷史、茶與風物,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輪迴。
  • 央視播出紀錄片《探秘東亞最古老的部族》
    12月10日、11日晚10時,央視科教頻道播出我省紀錄片《探秘東亞最古老的部族》。這部由文縣縣委縣政府投資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紀錄片,首次以鏡頭語言完整呈現了東亞最古老部族——白馬部族的完整歷史和面貌。  有著千年歷史、坐落在高山之巔的文縣白馬村寨,處於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保護動物的棲息地之中。
  • 大興安嶺專題紀錄片將在CCTV-10《地理·中國》播出
    CCTV-10《地理·中國》即將播出2020年11月9日-11日,央視科教頻道將在每天17時27分播出大興安嶺專題紀錄片。該片分為《雪原奇觀》(上、下),《林海謎蹤》三集。「神州北極、神奇天象、龍江源頭、聖誕世界、最美溼地、最冷小鎮、神秘石林、神勇民族、愛情坐標點、龍江第一灣」是大興安嶺地區的核心旅遊資源,「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溼地、大氧吧」是特色的絕美奇觀。
  • 央視《探索·發現》開播《探秘盤龍城》
    來源:武漢晚報2020年11月10日至17日,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組在盤龍城遺址拍攝。盤龍城遺址1954年被發現,迄今已60餘年,一系列考古發掘工作,逐步揭開了這座3500年前商代早期城邑的神秘面紗。
  • 今晚打開央視紀錄頻道,你就知道
    記者獲悉,生態紀錄片《野性深圳》第二季,於4月8日22:08與4月9日22:08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播出,這是繼2016年之後,關於深圳生態文明的紀錄片再次亮相國家電視臺。劇照。通訊員供圖近年來,表現深圳商業文明的紀錄片很多,但呈現深圳野性自然的紀錄片卻鮮少。從2015年開始,深圳越眾影視開始聚焦深圳的野性一面。
  •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青海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走進青海 發布時間:2017-02-20 19:23:12.0新華網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頻道呼號:CCTV-10科教)於2001年7月9日開播。是以教育、科學、文化為主體內容的專業電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