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手機客戶端下載(央視頻)
今晚23:26播出
湖東鎮三忠祠(忠義記)
《中國影像方志》廣東卷 陸豐篇
陸豐篇 預告片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在新任廣東總督郝玉麟的建議下,清朝政府析海豐縣東部坊廓、石帆、吉康等地設置新縣,並從「安陸」「海豐」之中各取一字進行命名,「陸豐」一詞由此正式載入史冊。
1995年1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設市,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海防前線守家衛國 蓋仔獅拙樸雄武
每逢春節或集會慶典,陸豐西南鎮青塘村的村民們總會舉辦舞獅表演。不同於其他地方,青塘村的舞獅圓臉闊口、白額青面,看上去尤其兇猛,這就是在海陸豐地區被稱為「獅中之王」的「蓋仔獅」。
關於「蓋仔獅」,海陸豐地區有「青面白額,獅班免掠」的俚語,意思是無論哪種獅班,與「蓋仔獅」相遇都必須偃旗息鼓,以示尊敬。
「蓋仔獅」為何會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又是為什麼會被譽為「獅中之王」?這要從陸豐悠久的駐軍傳統說起。
明朝初期,為抵禦東南沿海倭寇、海盜侵襲,維護粵東地區安全,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在陸豐碣石建立衛所,調集北方及中原官兵駐紮,碣石由此成為明清時期常年駐兵把守的軍事重鎮。
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潮州海賊勾結倭寇侵入海陸豐沿海地區,擄掠居民財產,所到之處一片蕭然。
俞大猷受到朝廷調遣,率領六萬官兵前往碣石,以碣石衛為據點,抗擊入侵倭寇,同時收編碣石附近沿海義軍。此後俞大猷率領官兵,先後在鄒堂(今屬揭東縣)、戎水(今屬普寧縣)、大德嶺(今屬海豐縣)連破倭寇,最終將倭寇圍困在大德港高螺灣內。
俞大猷見倭患平息,百姓生活重歸安定,頓時豪情奮發,揮毫題下「萬世太平」四個大字,並令人刻在大石上,希望從此海宇清平,百姓安居樂業。
忠勇大義故事流傳
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宋端宗趙昰駐蹕甲子一處石山上,意欲東進與文天祥會師。甲子漁民首領鄭復得知這一消息後,慨於民族存亡大義,組織義軍勤王,椎牛誓眾並大破元軍追兵。
為表彰其率眾勤王的義舉,宋朝廷諡封鄭復為「義烈侯」,後人為表示敬重,尊呼他為「鄭復翁」,而宋端宗在甲子駐紮的石山也隨之改名為「待渡山」。
2006年,待渡山歷史古蹟修復重建工作完成,在待渡山下,矗立著一座石刻牌坊,兩側橫匾分別刻寫「忠肝」「赤膽」,這是人們對甲子港百姓勤王義舉的崇敬和讚嘆。
2019年3月22日,湖東鎮三忠祠十年一次的巡遊活動再次舉行,鄉民們紛紛走上街頭求福祈願,緬懷先賢無畏生死、為民爭利的忠肝義膽。
湖東本地通團隊拍攝
紅色精神傳承
1927年8月初,南昌起義部隊按中共中央的原定計劃南下廣東,10月初,起義部隊歷經輾轉到達海陸豐地區。
由於國民黨反動派一路圍追堵截,加上天氣酷熱,行軍艱難,起義部隊損失慘重。同時,時任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南昌起義前委書記的周恩來也身染重病、高燒不斷,情況十分危急。
在黃秀文家中,周恩來接受治療休息近10天,在陸豐地方黨組織和黃秀文家人的照顧下,周恩來的病情逐漸好轉。
1927年10月23日傍晚,渡海時機成熟,楊石魂決定親自陪同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等人離開金廂趕赴香港。
在茫茫大海中顛簸了兩天一夜之後,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終於安全抵達香港,繼續領導中國革命事業。
自1919年響應「五四運動」到1949年陸豐全境解放,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十年革命歲月中,無數陸豐人為人民的解放忘我獻身,他們用前撲後繼地犧牲與奮鬥,踐行著對黨和國家的忠誠。
皮影戲傳承創新
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皮影戲漸漸形成了北路、南路之分,其中南路影戲流傳至今的僅有一支,那就是陸豐皮影戲,它也是中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潮州影的唯一遺存。
蔡錦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陸豐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三十多年的表演經驗,讓他感到陸豐皮影戲的「幽雅可觀」與影身的複雜做工密不可分。
陸豐皮影戲的傳統影身通常多為五分側面,主要以正、側面的人物和動物造型為主,單個影身高約24釐米。由於影身較大,通常需要多個演員共同操作,演員們要通過默契的手法配合,才能實現影身眼睛轉動、嘴巴開合等各種生動表演。
除此之外,為了讓皮影表演的情感更加豐富飽滿,演員們還需要熟練掌握皮影戲的唱腔技巧。
正字戲在陸豐有著數百年的傳承歷史,作為一個多聲腔的古老劇種,正字戲豐富的曲牌和唱腔,為皮影戲演員們提供了更加多樣的情感渲染方式。
2014年2月,陸豐市皮影劇團開始對傳統劇目《嫦娥奔月》進行改編、排演。
改編後的《嫦娥奔月》全劇時長82分鐘,以正字戲曲牌唱腔為主,講述了后羿與嫦娥的悽美愛情故事。2016年,歷經兩年反覆打磨的《嫦娥奔月》終於在汕尾市舉行公開首演。
百業振興 市強民富
牛大力以根入藥,是著名的南藥之一,常作為食補藥材,用於滋養身體。
2016年,首批80畝牛大力種苗終於在吉水村落地生根。2019年,吉水村牛大力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000畝,全村478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2018年,陸豐市政府開展鄉村振興建設,用紅色文化產業帶動紅色老區村脫貧致富。作為省定貧困村的下埔村是其中的重點建設村。
通過修葺周恩來活動居址、建設革命活動展覽館、興修柏油路、公園、廣場等方式,村民們為自己的家鄉帶來了新的風景。如今,隨著各項建設工作的完成,「紅色下埔」已經成為了陸豐人向世界捧出的金名片。
在下埔村、洲渚村等一批紅色旅遊村的帶動下,隨著金廂灘濱海休閒度假旅遊以及八萬鎮、大安鎮等山水休閒旅遊等一系列旅遊項目的推進,陸豐市旅遊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2019年上半年,陸豐市旅遊總人數近270萬人次,這幾乎是五年前陸豐全市全年接納旅遊人數的總和。
百業振興,市強民富,歷史的演進改變著陸豐的風貌,在水更綠、山更清的發展新天地中,依山傍海、人文豐厚的陸豐,順著時代滾滾向前的浪潮,向著更美好的生活揚帆起航。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來源:央視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