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鄧翔灃 石小宏)2月18日,元宵節前一天,在省人民醫院血液科病房內,41歲的綿陽市三臺縣賈俊完成了造血幹細胞的捐獻。這份救命的造血幹細胞將去拯救一名15歲的白血病患兒。
「如果條件允許,我也想與受捐者見上一面,親眼看看他的恢復情況。」2月19日,賈俊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但事實上,賈俊的這個心願,短期內難以成真。
據了解,根據國際慣例,器官捐贈一般採用「雙盲原則」,捐受雙方信息都要保密,造血幹細胞捐贈也參照此原則。
什麼是「雙盲原則」?捐贈者和受捐者為何不能見面?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四川省造血幹細胞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李孝欣。
實施「雙盲原則」,供患雙方隱私保密
「『雙盲原則』是國際上被認證的必須堅持的原則。」李孝欣說,為防止在移植手術後因當事人思想情緒的變化而帶來可能的風險,按照「雙盲原則」,實施供患雙方隱私保密原則。
「公開捐贈者信息,容易給他帶來精神壓力。」李孝欣說,「雙盲原則」是為了減輕捐贈者的精神壓力,避免患者復發後,再找供者捐獻。
事實證明,這樣的顧慮也並不是多餘。
「受捐者通過其他渠道得知我的個人信息,將電話打到了公司前臺。」2018年春天,小華(化名)作為志願者,進行了首次造血幹細胞的捐獻。不久後,小華所在公司的前臺人員告訴他,有一位聲稱是造血幹細胞的受捐者曾多次打電話,試圖與小華取得聯繫。「但我考慮到『雙盲原則』,並沒有立即接電話。」隨後,小華立即將這一情況告知四川省造血幹細胞管理中心。
四川省造血幹細胞管理中心立即聯繫中華骨髓庫,確認此事後得知,該受捐者因移植失敗,病情復發,無奈之下才選擇直接聯繫小華。「能幫助到他人,我捐幾次都願意。」2018年夏天,小華進行了第二次造血幹細胞的捐贈,成功移植到該受捐者。
「能有這樣一個圓滿結局,實屬不易。」李孝欣說,是否進行二次捐獻,是捐獻者的個人選擇,但如果對捐獻者進行信息公開,這樣的選擇權將受到外界影響。「假如捐獻者因為各種原因不同意進行二次捐獻,患者利用網絡媒體喊話,就可能引發公眾對供者的質疑和道德審判。」李孝欣說。
此外,李孝欣還表示,實施「雙盲原則」也是為防止出現類似供者捐獻之後,發現患者經濟條件好,向患者索財的情況。
12下一頁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