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內圈跑道上的美國院士

2020-12-06 科學網
內圈跑道上的美國院士
美《國家科學院院刊》獨特發稿方式引學界爭議

 

我想,我們最不需要的東西,就是減少多樣性。將PNAS改變成一本標準的雜誌,在我看來是不必要的。

美國國家科學院大樓於1924年建成。

圖片來源:Maxwell MacKenzie

今年4月,美國國家科學院新增105名院士。成為院士對一名科學家來說是最具聲望的榮譽之一,它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好處:通過「貢獻發表」渠道,院士每年可以在該機構的知名雜誌——《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4篇論文。這種特殊方式還允許作者挑選其論文的評議員。

對許多院士來說,這種特權方式正是PNAS的吸引力所在。但是對一些科學家來說,它讓PNAS看起來像一個老男孩俱樂部。「抱殘守缺?它確實如此。」2011年,內布拉斯大學生化學家Steve Caplan在一篇博文中寫道,這種渠道可以成為一些論文的「垃圾回收場」。PNAS的編輯正在試圖消除這種看法。

通過對PNAS近10年的論文進行分析之後,《自然》雜誌發現,只有少數科學家利用上述方式發表論文的數量達到限額,包括科學界一些響噹噹的名字,其中6位是PNAS編委過去或現在的成員。這些科學家表示,使用「貢獻」渠道的主要動機是對其他高聲望雜誌的同行評議過程的強烈失望,他們認為在那些雜誌上發表論文是費力的。

《自然》雜誌還發現,PNAS在防止濫用「貢獻」渠道和提高通過該渠道發表的論文的質量上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儘管這些論文的引用率比那些經過標準同行評議過程的論文要低,但近些年這一差距已經縮小。「我們在這方面真的很努力。」英國劍橋大學生物物理學家、PNAS副主編Alan Fersht說道。

發表特權

院士發表論文的有利條件深植於PNAS的「DNA」中。該期刊在1914年成立時有著明確的目標,即發表院士的「對研究有更重要貢獻的作品」。這導致了兩種發表渠道的產生:貢獻論文與「交流」論文,後者由非院士提交,須經過同行評議。這兩種渠道是在PNAS發表論文的唯一方式,直到199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化學家Nicholas Cozzarelli擔任PNAS總編輯時,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他引入了「直接提交」方式,操作過程更加接近其他期刊。在該方式中,論文必須首先經過一名編委的初審,然後被分配到一位獨立的編輯那裡並組織同行評議,這位編輯可以是院士或者客座編輯。

從1972年開始,PNAS對院士提交的論文數量進行限制,目前實施的「每年最多4篇」的政策於1996年確定。現在,發表於PNAS上的論文超過3/4來自於「直接提交」渠道。但這些論文被接受的可能性遠低於院士提交的論文。

不過相關數據表明,2004年到2013年期間,在超過3100名可以使用貢獻渠道發表論文的科學家中,只有不到1400人採用了該方式。使用貢獻渠道的大多數院士也很少這麼做:大多數人平均每年發表的論文不到一篇。只有一小部分人持續通過這種渠道發表論文。

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學家Solomon Snyder等科學家,很少或從不使用貢獻渠道之外的方式在PNAS上發表論文。而其他人,包括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免疫學家Tak Mak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癌症研究人員Carlo Croce等,則會定期使用「直接提交」方式發表論文。

自行控制審查過程可以帶來好處。從事跨學科研究的科學家表示,能夠自己選擇審查人員是確保他們能夠真正理解材料的最好方法。「例如,化學家對糖生物學知之甚少。」在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研究糖化學和生物學的Chi-Huey Wong說道。

不過對其他人來說,例如持續使用其每年4篇論文配額的Croce,貢獻渠道的吸引力可以歸結為一個詞:速度。一些經常使用貢獻渠道的人表示,他們有些論文在《自然》《科學》或《細胞》雜誌的滯留狀態會持續長達兩年,草稿要經過多重評審與修訂。

《科學》與《自然》所提交的數據表明,其發表論文所花費的時間要比PNAS貢獻渠道慢幾倍。《細胞》拒絕提供數據,不過,在期刊之間進行比較十分困難,因為每個期刊對於修訂後的草稿是否屬於「新」提交論文有著不同的政策。

許多使用貢獻渠道的科學家相信,知名期刊上日益激烈的版面競爭已經令編輯和評議者的要求變得更高。「在PNAS上發表4篇文章,比在其他知名雜誌發表論文所遭遇的失敗更少,這是值得的。」Snyder說。包括Snyder和Mak在內的一些特權使用者補充稱,貢獻渠道對於其實驗室中正在找工作、需要將論文發表在知名期刊上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及學生更有好處。

科學家除了指責《自然》和《科學》雜誌挑剔的評議過程外,還抱怨它們的編輯總是追求前沿科學。「總是採用那些看起來流行的研究並不能造就好的科學。」Croce表示。

是否改變

大多數科學家希望推進自己事業的難題在於,他們無法使用PNAS的貢獻渠道。難怪PNAS總編一直被「PNAS是院士俱樂部」的觀點所困擾。「我們想要消除這種看法。」PNAS現任總編、索爾克生物研究所基因治療科學家Inder Verma說道。

通過直接提交方式發表的論文數量穩定增長證明了Verma和同事為吸引非院士所付出的努力。院士也對該政策表示歡迎,也許是因為它可以讓這些科學家不再面對同事發表論文的請求。

不過說服院士放棄其發表特權則困難得多。最熱衷於使用貢獻渠道的院士認為,他們的論文也會得到徹底的審查。「我所選擇的評議者都是那些能為論文提供最好評議的人,而我幾乎不認識他們。」Fersht稱。「這並不是在搭順風車。」Mak同意他的看法。

PNAS也試圖通過禁止院士選擇其最近的合作者擔任評議員的方式避免利益衝突。現行規定禁止科學家選擇其在過去4年中曾合作過的科學家擔任評議員。PNAS的編委如果認為院士存在濫用特權的行為,也可以介入論文審查。

但這些並未平息人們對貢獻渠道的指責,有證據表明通過貢獻渠道發表的論文影響力要低於那些正常渠道發表的論文。2009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David Rand和進化生物學家Thomas Pfeiffer對從2004年6月到2005年4月發表在PNAS上的論文引用量進行分析,發現通過貢獻渠道發表的論文引用量低於那些通過直接提交和交流渠道發表的論文。

雖然引用量並不是評判論文影響力的唯一方式,但它是最可行並被廣泛使用的衡量指標。不過《自然》雜誌的分析表明,這些論文引用量之間的差距並不大,並且正在減小。

隨著PNAS進入它的第二個百年,關於其特殊發表機制的爭論肯定會繼續下去。但是對於那些從這種獨特的發表渠道受益的人來說,PNAS的機制有著特殊的吸引力。「我想,我們最不需要的東西,就是減少多樣性。」諾貝爾獎得主、史丹福大學神經科學家Thomas Südhof表示,「將PNAS改變成一本標準的雜誌,在我看來是不必要的。」(張冬冬)

《中國科學報》 (2014-06-25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增院士名單,包括多名華人學者
    本文圖片均來自科學網科學網5月1日消息,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有100名院士和25名外籍院士入選,其中包括多名華人學者。
  • 李小文院士之科學網博客
    李小文院士科學網博客【點擊進入】 李小文院士最後一篇博文: 【地圖之問】答田青博主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等華人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曹曉風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本年度新增選120名院士和26名外籍院士。至此,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職院士總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501人。以下為此次入選的華人學者名單:曹曉風植物表觀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 五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標準塑膠跑道每一道的寬度是多少米?
    一般如果是學校的跑道的話都會選擇塑膠跑道,由於塑膠跑道具有磨擦力大,美觀,大方等優點,所以一直以來都是學校選擇跑道的第一選擇,而400米的塑膠更是首選,那麼下面上海宜邦麗塑膠跑道廠家就來給大家說說400米跑道需要注意的特點。
  • 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說說跑道禮儀
    操場跑道是一個公共場所,人人都可以來鍛鍊。如果不倡導跑道禮儀,那麼導致的摩擦只會越來越多。 @soshiNiNi穿一身黑在操場外圈被撞了,連環撞[微笑]背好痛!
  • 科學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換主編
    Inder Verma (圖片來源:Salk Institute)據《科學》網站消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選出新一任主編,來自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索爾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Inder Verma當選。
  • 跑道中的數學之圓的周長,小學數學知識點一分鐘速學
    D.2解:設小圓半徑為r,則大圓半徑為2rC1=2πrC2=2π·2r=4πr因此C2=2C1選D2、起跑線的確定(1)跑道的認識因此,400米跑道指的是最內圈的長度是400米。(3)第二跑道的起跑線應該比第一跑道前移多少米?解決這個問題,求出第二跑道比第一跑道長多少米即可。兩條跑道的直道是一樣的,只要求出兩個跑道的圓周長相差多少就可以了。將道寬用d表示,本例中d=1.25m。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聞玉梅(中國工程院院士) 傳播科學知識,為人民作貢獻。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 曹雪濤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德國科學院院長致函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祝賀其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李小文院士逝世。
    李小文老師見證了科學網近8年來的發展,為科學網的發展建設提出過多項寶貴的意見。         2014年, 李小文院士因其衣著樸素作報告的照片走紅網絡,獲名「布鞋院士」並深受網友愛戴(新聞連結)。李小文院士「淡泊名利、執著科研」的形象,為日趨浮躁的科研界重樹了榜樣和信心。
  • 塑膠跑道建設基礎質量控制要點
    (1)、場地定位放線的覆核:塑膠跑道在基礎工程施工過程中,需經常覆核兩圓心之間的距離,以檢查是否由於機械擠壓而造成兩圓心的偏位,這是很重要的。其次,各道工序施工時,尺寸的檢驗等都要把關,確保通過有關方面的驗收。
  • 科學網—美國化學會前會長一篇論文涉嫌自我剽竊
    據美國化學學會(ACS)網站報導,因涉嫌「自我剽竊」,ACS旗下權威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ACS)網站近日取消發表
  • 中科院院士洪茂椿受聘鄭州輕工業學院—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鄭州訊 (記者史俊庭 通訊員劉磊)7月2日上午,鄭州輕工業學院在科學校區舉行該校「雙聘院士」受聘儀式
  • 謝曉亮教授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院士。此前,謝曉亮曾於2011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科學院由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美國國家工程院(NAE)以及美國國家醫學院(IOM)三院組成,美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醫學院院士,代表了這三個領域的最高榮譽。此前華人學者錢煦是唯一一位華人三院院士。謝曉亮此次成為美國「兩院院士」,在華人學者中亦屬少有。
  • 20幾歲就是200米的彎道,一旦被內圈的人趕上,為時已晚
    空氣是凝固的,神經是繃緊的,火辣辣的陽光烘烤著塑膠跑道和塑膠足球場地,沒有一點生機,讓遠道而來的各路昆蟲充滿絕望。外圈是恰好是我的初中同學,在那是對於我來說他算是「文武雙全」類型,學習又好,打籃球也好,個子很高,人也很帥,想不到高中到了省裡讀書,我們竟然在賽場上遇見,我的嘴角竟然出現一絲輕微的笑容。
  •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新聞—科學網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中科院院士郭烈錦走進西安市二十六中學作科普報告
  • 南方都市報:塑膠跑道有毒 橡膠跑道頂上?
    而預製型橡膠跑道則是一次成型,只需用特製的膠粘劑將其粘貼在基面上即可。「就像裝修房間,現場澆築型是使用油漆進行現場調製後刷地板,而預製型則好比直接鋪了一層地毯。」陳晨說。陳晨稱,除了天然的沙土和草地,現代跑道可分為聚氨酯類塑膠、預製型橡膠捲材和水性塑膠,其中聚氨酯類和水性塑膠在施工時都需要現場澆築。近期頻頻「出事」的正是聚氨酯類塑膠跑道,它也是目前在我國使用最廣泛的跑道原材料。
  • 科學網—著名有機化學家周維善院士逝世
    【科學網 黃辛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 美國專家研究發現:我國羅布泊大跑道上,停有神秘航天飛行器
    羅布泊是個神秘的地方,關於此地的傳聞眾多,甚至還被他國的情報組織密切關注,在美國看來,這是一處很適合發展軍事武器的地方。日前美方就放出消息,稱他們在羅布泊發現了一處巨大跑道,而上面停靠有神秘航天飛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