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唐朝詩人羅隱的一首《蜂》,讚美了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
銅梁區貧困戶楊光菊和敖天志夫妻,正是羅隱筆下蜜蜂的真實寫照。他們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通過開展蜜蜂養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鋪就了一條自立自強的脫貧致富之路。
銅永路石魚鎮往永川方向公路旁有一條小道,穿過這條野菊盛開的泥石路,便來到了楊光菊和敖天志夫婦位於石魚鎮興紅村1社的家。寬敞的院子被收拾得整潔有序,三條棕黑色的狗兒歡快地跑進跑出追逐嬉戲,楊光菊和敖天志夫妻倆一邊親暱地招呼狗兒一邊辛勤地整理蜂箱,溫暖的陽光灑落,小小的院落充滿了祥和歡樂。
今年55歲的楊光菊與敖天志是再婚夫妻,楊光菊前夫因患上敗血症病逝。為了給前夫治病,楊光菊不僅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還向親戚朋友借了一筆不小的外債。楊光菊帶著時年4歲的兒子盧宗陽和敖天志組成了新的家庭。楊光菊患有嚴重的風溼病,敖天志也患有高血壓,都要經常吃藥控制病情。夫妻倆沒文化,又無一技之長,全靠在家耕作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十分辛苦。
時間流逝,盧宗陽已長大成家,有了一個女兒,但他也沒有穩定的工作,兒媳在家中帶小孩,無法工作。2013年,楊光菊一家被列為建卡貧困戶。
2014年,在鎮裡和村裡的扶貧幹部幫扶下,楊光菊夫婦申辦了微企「重慶市銅梁區綠陽蜜蜂養殖園」,養起了意蜂。養蜂的頭三年,蜂群就放養在石魚鎮老家,採採附近田地裡的油菜花蜜,夫妻二人還會帶著蜂群到土橋鎮六贏山採集枳殼花蜜。
意蜂習性與中蜂不同,中蜂野外生存能力強,而且採蜜對花種要求不高,哪怕路邊小野花也願意採;而意蜂雖然相較於中蜂產蜜量更高,可是意蜂在野外不能獨自生存,不能抵抗一種害蟲蜂蟎,必須要有人類幫助防蟎才能正常繁殖,而且喜歡在大片花田中採蜜。然而石魚鎮周圍少有面積廣闊的花田,為了讓意蜂能及時採蜜產蜜,增加產蜜量,提高收入,楊光菊一家決定在每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去陝西放養蜜蜂。
從2017年開始,每年3月20日前後,家中就會挑出兩個人來,有時是楊光菊母子,有時是盧宗陽夫婦,一起帶著蜂群到陝西省延安市延長縣一帶採蜜,那裡有大片大片的洋槐花、蕎麥花。在陝西呆上半年,等到10月花期過了,二人才帶著蜂群回到老家。由於意蜂品種獨特、放養採蜜及時,一箱蜂蜜產量能達到30—40斤。100餘箱蜜蜂所產蜂蜜,按照市場價50元一斤計算,總收入在17萬元以上。在回到老家後的半年,楊光菊夫婦一邊管理蜂群一邊務農,盧宗陽夫婦就在城區打工,一家人幹勁兒十足,順利擺脫了貧困。
出人意料的是,去年春天,盧宗陽夫婦再次帶著蜂群到延長縣,卻遭遇了20年不遇的洪水。不少蜂農的蜂箱被洪水衝走,所幸他們將蜂箱放置在高處,躲過一劫。但因天氣原因影響了意蜂採蜜,再加上蕎麥花氣味的刺激,楊光菊的蜜蜂和其他蜂農的蜜蜂為了爭採花蜜打架,導致死傷無數。小兩口眼睜睜看著蜂群爭鬥,卻沒有任何辦法,心裡像針扎一樣難受。最後,100箱蜜蜂只剩下了一小半。兩人著急上火,雖然花期還沒結束,但由於擔心蜂群會全部死在陝西,9月,小兩口帶著剩下的蜂群提前回到了老家。
100箱蜜蜂死了一大半,損失巨大,楊光菊一家蒙上了陰雲。村裡的扶貧幹部知道此事後,立即到他們家中了解情況,並幫助他們到銀行辦理了無息貸款。有了周轉資金,楊光菊一家又有了信心和底氣。敖天志知道意蜂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繁殖速度快,他們還可以利用剩下的蜜蜂繼續繁殖。所以,他們決定第二年留在家裡先把蜂群繁殖起來,休整一年後再去陝西放養。
「養蜂綠色環保,還有國家政策扶持,通過養蜂,我們擺脫了貧困。雖然遭遇了挫折,就當是學習經驗了。只要好好幹,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楊光菊滿懷信心地對村裡的扶貧幹部說。世上從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習總書記說過,「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只要勤勞肯幹,總會有幸福的一天!楊光菊一家人生活有了奔頭,前方的路也越走越寬廣了。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供稿 | 石魚鎮婦聯
審稿 | 劉雲惠
編輯 | 肖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