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攜手決戰脫貧 齊心協力共奔小康
——酒泉市肅州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紀實
6月的肅州,萬物蔥蘢。
肅州區村村隨處可見黨員幹部群眾整治農村環境衛生,提升農村「顏值」,全面消除「視覺貧困」的火熱場景;田間地頭農作物節節拔高,處處是農技培訓、農戶忙碌勞作的身影。脫貧奔小康,圓夢就在今朝。在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肅州區開啟加速模式,扛起「不讓一名貧困群眾掉隊」的神聖職責,積極發揮主導產業優勢,凝聚幹部隊伍力量,加強群眾思想引導,培育農民增收支柱產業,落實各項惠民政策,以只爭朝夕、奮勇爭先的姿態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確保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
嶽莉萍 魏曉燕
遊客採摘油桃。
姐妹們在豐樂鎮巧姐手工作坊編織草帽。
肅州區戈壁生態農業蓬勃發展。
肅州區農民群眾在鄉村文化藝術節上載歌載舞。
金佛寺鎮花卉制種產業助力農戶增收致富。
肅州溼地成為鄉村旅遊新名片。
「住上新房子心裡別提多舒坦了!」
在西峰鎮張良溝村5組的居民點上,大型機械車來回穿梭,轟鳴聲中一排排長期閒置的危房正在被逐個拆除。不久之後這裡將統一規劃,進行修建粉刷,居民點整體面貌將煥然一新。
張良溝5組居民點原有68戶居民。2008年,15戶居民整體搬遷到了康居點,原來居住的房屋因此長期閒置下來,不僅老化嚴重、外觀殘破,而且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在與被拆除戶達成一致意見後,西峰鎮對這15戶長期閒置的房屋全部進行拆除。「我們已經住上了康居點的新房子,今天拆的是我的老宅。居民點的環境越來越好,我們看著好看心裡舒坦呀!」張良溝五組村民陳建榮說。
近年來,肅州區累計投入補助資金近1860萬元,對15個鄉鎮1060戶危房實施改造,農村人居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今年,肅州區又依據「長期無人居住」「有安全住房」「因異地搬遷等長期閒置」和「廢棄危房」等條件進行了排查整改,全面清零住房安全隱患,讓廣大群眾「住有所居、居有所美、居有所安」,助力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今年58歲的王桂琴是金佛寺鎮西寨村6組的建檔立卡戶,由於家裡缺乏勞力,後院環境衛生一直是她比較頭疼的事。區農業農村局的黨員幹部了解情況後來到她家,將門口堆砌的樹幹柴草重新歸類、碼放整齊,並幫助王桂琴將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
在西寨村的居民點上,黨員幹部們自帶掃帚、鐵鍁等工具,在公路沿線鏟雜草、開邊溝、整樹畦,清理村莊周圍和房前屋後「三堆」。農具碼順、小件擱順、床鋪理順、柴草堆順,大家下實手、開硬茬,全方位整治農村環境。這邊要把柴草堆放整齊,那邊得把消防通道騰開,大家齊心協力開啟鄉村「美顏模式」。「我們分了三個組,一個是黨員志願者,一個是先鋒隊志願者,還有一個是巾幗志願者,對沿路沿線進行了全面的衛生整治,徹底消除『視覺貧困』。」機關幹部周紅蕾說。
在東洞鎮石灰窯村,段興生和段興滿兩位建檔立卡戶家中,黨員幹部正在合力清除後院堆積的柴草、生活垃圾。大家肩扛手提分工協作,通過全面清理整頓,徹底消除「視覺貧困」。「通過我們的示範帶動,提振了農戶脫貧攻堅的信心,保證在脫貧的路上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機關幹部李曉霞說。「我們幫助清掃可以有效激勵脫貧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進一步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環境,徹底消除『視覺貧困』,為實現脫貧攻堅衝刺清零打下良好的基礎。」機關幹部王建軍說。
在決戰決勝脫貧的收官時刻,肅州區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硬性指標,聚焦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和2019年度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反饋意見及省委脫貧攻堅巡視反饋問題,按照「全面排查、全面整改、全面清零」的要求,全區1600多名機關幹部利用休息時間,全部下沉脫貧攻堅一線,紮實開展「三包四督五促」行動,以沿路、沿線、沿街、居民點和戶為重點,組織專門力量,發動群眾參與,綜合採取拆、改、刷、補等多種方式,對轄區所有殘垣斷壁、閒置坍塌房屋、破敗牆體進行集中清理,徹底解決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等「裡子」問題,消除「視覺貧困」,提升農村「顏值」,讓鄉村美麗表裡如一、不打折扣。
「多虧了產業扶貧,家裡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出了酒泉城,唯有豐樂窮。說起肅州區豐樂鎮,在很多人心裡都與「窮」畫上了等號。「窮」不是豐樂的姓,豐樂人也不願「窮」。近年來,豐樂鎮依託沿山鄉鎮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特色林果產業,開闢了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夏天的祁連山下,天高雲闊,成片的杏林把山坡裝點得生機勃勃。眼前這位正熟練修剪枝條的農戶叫石懷山。問起他種杏樹的致富經,老石興致盎然:「剛開始在新疆做工程的時候,我發現在天山腳下也有這麼一片地,地貌和我們這裡特別相似。我深受啟發,回來之後就想把我們這裡也開發一下。」
2013年,經過考察和前期準備,石懷山開始種植杏樹,與他一起的還有同樣懷揣致富夢的鄉親們。同時,豐樂鎮黨委政府從政策、資金等各個方面,對發展特色林果產業的群眾不遺餘力地支持。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教大家修剪果枝、嫁接果樹,提高杏子品質。眾志成城,荒坡變成了希望的田野,半山腰上的杏林成了祁連山腳下獨有的風景,慕名而來賞花、採摘的遊客也多了起來。站在山坡往下看,滿眼的風景讓老石又有了一個新想法。「站在這山上向下一看,風景也確實不錯,就想著開一個農家樂,讓過來遊玩的遊客能夠嘗到地道的鄉村美食。」老石說。
在老石剛剛開張不久的「杏花村」度假村,美麗的鄉村風景,地道的農家口味很快遠近聞名,每天都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觀光品嘗。他說:「咱們吃的燒殼子鄰居就可以燒,土豆、玉米、頭髮菜煎餅、涼粉這些農家菜,左鄰右舍誰家做得好都可以拿過來,大家積極行動起來,有錢一起掙。」
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整齊漂亮的房屋,眼前這番美好景象,讓人很難想像到在2018年這裡曾遭受過洪災。原址重建後的居民點按照鄉村旅遊布局進行環境整治,經過近兩年的發展,柏油馬路鋪通了居民點,遍布居民點的林果樹,不僅讓這裡舊貌換新顏,也為美麗鄉村和特色林果產業聯姻牽起了紅線。豐樂鎮因勢利導,發展以李廣杏、西梅等為主的特色林果產業,推動鄉村旅遊蓬勃發展,拓寬農戶增收致富渠道。目前,特色林果面積達到1750畝,畝均收入5000元左右。
「得益於產業扶貧政策的落實,我們的居住環境不僅得到了提升,而且家裡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前所村6組村民趙福元說。隨著豐樂鎮千畝高山杏林的發展,他看準鄉村旅遊的機遇,在家中盤起了饢坑,想憑藉製作燒殼子、饢餅的手藝,給日子再添一把柴,讓日子過得更紅火一些。
目前,豐樂鎮253戶建檔立卡戶人均純收入達到9886元以上,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摘帽。同時,鎮上還將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精準聚焦再落實,強化鞏固成果,進一步築實築牢建檔立卡戶穩定脫貧、共同富裕的基礎。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役中,肅州區積極行動、狠抓任務落實,變「輸血」為「造血」,幫助和引導貧困戶轉變思想、自力更生,走上脫貧之路。
在中以(酒泉)綠色生態產業園的項目建設現場,大型機械正在對戈壁生態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新建日光溫室施工,現場一派搶抓工期趕進度的繁忙景象。近年來,肅州區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戈壁生態農業,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多元投入,創新戈壁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促進企業與農戶互利雙贏,激發全區脫貧發展新動能。全區建立「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利益共享聯結機制,形成農戶承包經營、租賃經營、合作經營等多種經營模式,實現了企業農戶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同時,肅州區把農村「三變」改革與戈壁生態農業有機結合起來,將扶貧互助資金項目引入園區搭建戈壁日光溫室,通過項目資金折股量化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圍繞產業鏈條,肅州區積極構建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為骨幹、種植大戶為補充的戈壁農業經營體系,帶動形成基質生產、冷鏈物流、加工銷售等企業百餘家,專業合作社230多家,將戈壁生態農業與觀光遊覽、農事體驗等休閒農業結合起來,帶動4000戶農戶依託戈壁生態農業實現了增收致富。
為不斷加快扶貧項目落地,著力增加產業收入,今年以來,肅州區立足全區蔬菜、種業、草畜三大主導產業,鼓勵引導發展「五小」產業。同時,對2020年扶貧產業項目立項審批開闢綠色通道,結合扶貧項目實施方案的可行性、時令性,實現「電話預批先行」,確保項目早實施早落地。至目前,全區共批覆「一戶一策」到戶產業扶持、「雨露計劃」培訓補助、戶用分布式光伏發電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扶貧項目38個,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160萬元,惠及1127戶4015人。
「守在家門口掙錢我心裡美呀!」
天高雲淡,草木成蔭,下河清百畝枸杞田裡一場剪苗實操課正在進行。五壩村農戶趙柏華在恆富農業專業合作社扶貧車間務工已有多年,這幾天,他一心扎在扶貧車間舉辦的技能培訓上,已經熟練掌握了枸杞的栽培管理技術。「通過培訓我學到了怎樣剪果樹、花卉等知識,這對我的幫助很大,大家學到了技術,都很高興。」趙柏華說。
酒泉金鋒玻璃廠自成立扶貧車間以來,吸納了不少建檔立卡戶就業。最近,廠裡和區人社部門聯合,將勞務技能培訓班辦到了車間裡,建檔立卡戶和職工一起接受培訓,為期15天的培訓涉及防疫、企業文化、安全生產等內容,這讓建檔立卡戶王永春「逮」到了長本事的好機會。「因為平時忙,這次學習機會很難得,把培訓班開到我們廠裡來,我可得好好學習,提升自己的素質能力。」王永春高興地說。「把培訓辦到車間,把課堂設在田間地頭,把農村勞動力技能提升工作更好地和肅州區的重點項目、重點產業結合起來。」肅州區人社局副局長曹國軍說。「這樣既解決企業招工難、用工難的問題,又能幫助當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更好地解決增收致富的問題。」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肅州區充分發揮扶貧車間作用,積極做實就業扶貧,發揮扶貧車間作用,加強勞務技能培訓,增強建檔立卡戶「造血」功能。目前,肅州區共在10個扶貧車間開設了技術技能培訓班,涉及手工製作、農藝工、電子商務、果樹工等多個專業,已培訓建檔立卡戶580多人。一座座遍布鄉村、載體不同卻動力十足的扶貧車間,像一輛輛高速行駛的列車,帶著鄉親們拔掉窮根,走上致富路。
在酒泉榮鑫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檔立卡戶殷克祥正忙著給無花果搭架,他說:「我在這已經幹了四年了。夏天幹十個小時能掙120塊錢,冬天幹七八個小時,能掙近百塊錢。這樣下來,一個月掙三千多塊錢,一年有穩定的收入。守在家門口就能掙上錢我心裡美呀!」
酒泉榮鑫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位於銀達戈壁生態農業產業園,自2013年成立以來,已建成高標準日光溫室90座。因其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達到了建立就業扶貧車間標準。目前,已陸續吸納建檔立卡戶16人次。殷克祥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把扶貧車間當成自己的「試煉場」,練就了一身育苗的好技藝,讓自己順利脫了貧。他在這裡幹的不僅是一份踏實,更是一份精氣神。
那邊農業合作社忙得歡,這邊巧姐手工作坊給姐妹們提振致富信心。楊春霞是豐樂鎮巧姐手工作坊的負責人。幾年前她專門學習了編織手工藝品這項技能,後來偶然一次機會接到了一筆訂單,但僅靠個人無力完成,便叫上姐妹們一起做完了這筆活計。自此她也萌生了成立手工作坊的想法。在政府的幫助下,2018年10月,巧姐手工作坊就業扶貧車間正式成立。楊春霞帶著姐妹們探索出了一條「訂單+車間」的生產銷售模式,以手工編織精巧實用的生活小物件為主,通過實體店、鄉鎮集市、各類節會等渠道進行代賣銷售,每賣出一個產品,貧困戶們就能收入一筆加工費。如今,與車間籤訂合同的建檔立卡戶已超過10人。「我自己有這個技術就教給大家,讓姐妹們多做些作品,我再回收,把它賣出去,增加點收入,讓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楊春霞說。
「有了家庭醫生,心裡踏實多了!」
晌午時分,鏵尖鎮小沙渠村八組王福義老人家中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鏵尖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醫護人員,今天專門來為老人檢查身體。年過七旬的王福義是建檔立卡戶,患有嚴重的肺心病,老伴也體弱多病。身體不舒服時,上醫院看大夫就成了老兩口心中的一件難事兒。2017年,鎮衛生院開展了家庭醫生籤約服務,重點對建檔立卡戶給予健康扶貧。王福義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不僅在家裡能進行基礎的體檢和診療,而且還能享受到近90%的住院醫保報銷比例,極大地方便了就醫,也減輕了家裡的負擔。「有了家庭醫生,生病了能得到及時幫助,也為我們減少了很多負擔和麻煩,心裡踏實多了。」王福義樂呵呵地說。
每年一次免費體檢、每季度至少一次上門診療、一對一全天候專業健康指導、逐漸提高的住院報銷比例……這些針對建檔立卡戶開展的家庭醫生籤約服務項目,讓肅州區越來越多和王福義一樣的困難群眾實現了小病不出門、大病少花錢、健康有保障、生活有信心。
為切實打贏健康扶貧攻堅戰,全面提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水平,肅州區靶向發力,把健康扶貧和基本公共醫療服務緊密融合,在推行區、鄉(鎮)、村三級家庭醫生服務制度的同時,將全區4278戶共計1155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政府保障「四重」醫療保障政策。定期組織基層醫務人員入戶對建檔立卡戶、低保對象等貧困人群開展免費健康體檢服務,建立個人健康臺帳,動態跟蹤監測健康信息,全區貧困人口健康體檢率達100%。同時,按「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籤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原則,肅州區對患病貧困人口分類分批救治,確定1家「三個一批」定點醫院,做到快速反應、定點診療、轉診救治。在全區22個醫療衛生機構中實行「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結報,推行「送醫上門」和「送人就醫」服務。截至目前,全區共完成建檔立卡戶和地方病患者1.19萬人次的籤約服務,實現送醫上門1.05萬人次,送人就醫72人次,完成康復指導2300人次,累計已有19.5萬人與家庭醫生進行籤約,預計年內實現城鄉居民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