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印尼獅航波音737Max客機在起飛後13分鐘左右,一頭栽向大海墜毀,機上189人全部死亡;5個月後,一架衣索比亞航空波音737Max客機在起飛後不久,以幾乎一模一樣的方式栽向地面,機上157人再次無人生還。
接踵而來的惡性事件,讓人們對737Max客機的安全性提出了巨大的質疑,全球各個國家都停飛了737Max的商務飛機,波音也遭受到自其成立以來最嚴重的信任危機,手中的訂單隨之驟減。
波音,這隻曾經的雄鷹,正在迅速墜向地面……
一 昨日的輝煌
波音公司成立於1916年,一戰、二戰期間,波音以研發生產軍用飛機為主,我們耳熟能詳的B-29轟炸機、B-52轟炸機等都出自波音公司之手。二戰結束後,波音在軍用飛機製造領域的地位已無人能敵。
20世紀六十年代左右,波音公司又從軍用轉向商用,相繼研發出包括波音737、波音747等一系列型號,逐步確立了全球主要的商用飛機製造商的地位。如日中天的波音公司,正是如日中天的美國製造業的縮影。
(1999年5月8日,轟炸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B-2轟炸機即為波音公司製造,而為了將轟炸罹難的烈士遺體運歸國
隨著波音巨人般地崛起和對市場份額的不斷蠶食,很快美國在世界民用飛機產品中的佔比一度高達80%,而英國和法國的份額則萎縮到只有8%和5%,為了保護本國的飛機產業,歐洲諸國不得已「抱團取暖」,成立了一家由法、德、英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合營的飛機製造公司——如今大名鼎鼎的空客(Airbus )。
飛機製造業號稱「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是高附加值產業中的高附加值產業,利潤豐厚。為了壟斷巨額利益,美國對空客百般刁難、歐洲諸國也奮起反擊,此中劇情幾乎與今天華為的遭遇如出一轍,而其結果,就是空客在夾縫中越做越大,而今更趁著波音的737Max事件,大有後來居上之勢:自2019年起,波音在全球市場加速萎縮,空客公司儼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飛機製造商。
二 危機的根源
這一切,還要從波音對麥道公司的收購說起:
麥道公司,全稱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曾經是世界第三大飛機製造公司,主營軍用飛機(比如著名的F-15戰鬥機),在民營飛機方面也有著不錯的表現。但隨著市場份額的不斷萎縮,江河日下的麥道公司終於被波音公司於1997年收購。
從此以後,波音「變了」。以前的波音,崇尚的是工程師文化,員工之間平等對話,對技術有著偏執的熱愛;但在併購麥道之後,麥道公司的主流文化——「利潤至上」主義,開始滲透入波音的血液:
為了節約成本,削減生產線與大規模裁員是必不可少的,2000年、2005年、2008年、2014年等波音多次爆發的大規模罷工均與此息息相關;
(2008年的波音大罷工,2.7萬名波音機械師參加)
「遷都」芝加哥,2001年波音將總部從原先的製造基地華盛頓州西雅圖,搬到了交通發達、更靠近華爾街與五角大樓的芝加哥,大大降低了管理層內的工程師文化影響;
大量業務外包,將利潤較低、「掙辛苦錢」的部分外包給其他公司,例如在787客機的製造中,義大利的阿萊特尼和美國的沃特飛機工業公司負責機身的中心部分,日本的三井、三菱、川琦負責飛機的機翼、尾翼的大部分,而波音自己只負責建造飛機約35%的部分以及最後的總裝。
波音前CEO康迪特對此有句經典描述:「我們就是一個裝配公司,或者叫設備集成商。」
但我認為荼毒最深的非股票回購莫屬。所謂股票回購,就是上市公司將現金流用來購買自己公司的股票,再將回購股票註銷,從而推高股價。
對於追逐利潤最大化的上市公司來說,股票回購有著致命的吸引力:不需要辛苦投入巨額資金研發,不需要進行費心費力的工業製造,不需要考慮人才、市場、產業鏈……只需要股票回購,公司股價就會不斷飆升,管理層的薪酬也水漲船高,華爾街的資本市場更加歡呼雀躍,並從中攫取巨額利潤。
就這樣,在新自由主義風潮的侵襲下,在「捷徑」的巨大誘惑面前,波音公司每年都將大部分現金流投入了資本市場,進行股票回購,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波音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卻少的可憐,平均僅有回購金額的30%左右。
而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生產線的減少和工人的大量流失,讓波音的製造水平每況愈下、事故頻出,除了前文提到的兩次嚴重空難,近幾年波音還爆出過電池故障、燃油洩露、機身裂痕、氧氣系統等一系列故障,人才斷層也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隨著以波音為代表的美國製造業萎縮,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已經極為嚴峻,很多崗位甚至需要退休工人返聘才能維持;產業外包,讓波音的核心技術不可避免地出現外流,對其核心競爭力造成重大影響;
但最深入骨髓的損害還是股票回購,由於高管的薪酬與公司股價高度掛鈎,甚至高管因股票回購所攫取的利潤甚至遠遠高過其年薪!因此,歷任波音高管都對股票回購有著吸毒一般的狂熱。
一步走上了「捷徑」,便再也難以回頭了,當波音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追逐利潤上,研發自然也就束之高閣:自1989年審批通過777之後,波音的董事會在10餘年的時間都再也沒有批准過新飛機的研發,而他的對手兼追趕者空客,卻不斷研發新機型,從A300、A310……直到A380,空客顯而易見地崛起,波音的霸主地位則岌岌可危。可以說,波音在2009年、2015年首飛的787、737Max,完全是為了應付空客的巨大壓力、趕鴨子上架的作品。尤其是737Max,僅僅三個月就「趕工」出技術圖紙和設計方案,在明知有硬體缺陷的情況下,僅以「軟體補丁」來草草解決,也正是這個致命的缺陷,釀成了兩次嚴重的慘案。
可以合理設想,倘若波音保持對新機型的研發,保持開拓進取的文化內核,保持足夠數量的工程師群體……它絕不不至於淪落到如今這個地步。
打敗大明的,不是滿清,而是大明自己的衰朽。
三 明天
信任,是比金子更寶貴的東西,對於飛機製造公司尤其如此。兩次空難後的波音,正在吞咽訂單銳減、產業鏈癱瘓的苦果。
雪上加霜的是,新冠疫情重創了全球航空業,波音,這個104歲的航天巨人,能否走出世紀泥潭呢?
我的推論是否定的,波音已經不可能走出陰影了。
由於深陷債務危機,(沒錯,他們就是這麼作死,借債來股票回購,導致債臺高企)波音的財務狀況必然加速惡化;外包的產業鏈,如某些飛機零部件小公司,可能會因為失去訂單而活不下去,而這將直接影響波音的飛機製造能力(畢竟他真的已經蛻化成裝配公司了);人才斷層持續惡化,波音預計,未來20年,整個行業需要70多萬個新飛行工程師崗位,而美國大學生最愛的三大職業,卻是公務員、學醫和商科,製造業佔比從9.5%進一步下降到7.9%,並且可以預料的是,這個比例在今後還將緩慢而堅定地持續下降。
誠然,波音是美國政府的掌上明珠,因為波音737max的危機,2019年美國第一季度的GDP增長率甚至從1.6%下降為1%,整整下降了0.5個百分點。因此,為了挽救波音,美國政府可謂不遺餘力,近日才援助了600億美元。但是,波音的問題是爛在根子裡,並且已喪失了自我革新的能力,它將逐漸變成美國政府的一個越發沉重的包袱,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在政府的援助下苟延殘喘。
半個世紀以來,A(AirBus,空客)與B(Boeing,波音)的較量看來將以A超越B而告一段落;下一幕,以C919為處女作的C(中國商飛,COMAC)將怎樣參與這場「ABC」的競技呢?
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主要參考:
1.《墜落之路:波音和它陷進的時代泥潭》,飯統戴老闆,張假假
2.《波音空難一周年啟示:只有利潤,沒有繁榮》,稜鏡,羅松松
3. 《波音:一個皇朝的終結?》,八方論壇,王孟源
PS:本文撰寫於2020年4月20日,發表於本人公眾號,原標題為《褪色的「美國夢」:(一)波音:墜落的雄鷹》。而就在5月份,波音又宣布將裁員1.6萬人左右,算是側面佐證了我的一部分預測。種種跡象表明,波音正在或者已經失去了飛機的全產業鏈能力,恐怕連裝配公司或者設備集成商都要做不成了。波音顯然已經失去了在航空市場的正常生存能力,完全依靠政府的補貼苟延殘喘著。未來波音的破產清算時間,將完全取決於什麼時候美國政府不堪重負而停止輸血。未來如何發展,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