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孟郊:一日看盡長安花卻難報「三春暉」的天涯遊子!

2021-01-18 沐陽說

孟郊,唐代詩人,時人稱他為孟東野,生逢盛世,卻沒能欣賞到盛世之下的最後一抹餘暉,他的一生,無疑是命運極其多舛極其坎坷的一生。

幼年失怙百事諳,晚歲窮愁形影單。留得清寒苦吟句,遊子天涯竟何堪? 幼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慘事都被孟郊一人碰上了。在璀璨的中華文明史燦若星河的天才巨匠中,一生悲苦如孟郊者,恐怕並不多見。

正是那些無法排遣、無力抵抗的苦難,使得孟郊把畢生精力都傾注在詩歌之中,那是他的「避難所」,也是他的「發洩場」,驚天的磨難最終催生出一個詩歌的「囚徒」,留名千古,名垂青史。

少逢亂世,孤僻敏感

公元751年,孟郊生於湖州,這一年,表面上的大唐仍是一派繁榮景象,盛世之下,一片煌煌。

然而,僅僅四年之後,一場動亂徹底爆發,大唐帝國從此由盛轉衰。

這一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這一年,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用怯生生的目光打量著這個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世界,少不更事,就已見聞太多的殺戮與逃亡。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孩子也就是孟郊,便逐漸養成了孤獨、敏感、冷僻的抑鬱性格。

尤其是在10歲那年父親去世之後,孟郊愈發的孤僻,不愛與人交往,母親一人含辛茹苦將他和兩個弟弟撫養成人,正因為此,孟郊和母親有著特別深厚的情誼。

青年遊學,終有所成

青年時期的孟郊見家中清貧難當,一人離家開始了數年的隱居生活。每日與明月孤雲相伴,晨鐘暮鼓,青燈黃卷,飽讀詩書,遍閱經史書。

年輕時的孟郊極有抱負:

我願分眾泉,清濁各異渠。我願分眾巢,梟鸞相遠居。此志諒難保,此情竟何如?

轉眼,已至而立之年,孟郊開始了自己的遊學生涯,躊躇滿志的他毅然揮別家鄉,踏上未知的旅程。可此時的山河,早已是滿目瘡痍,遊歷之途,百姓水深火熱的生活令性格本就十分偏激敏感的孟郊無比震驚。

行至洛陽時,看到戰亂之後蕭條敗落的景象,他無可奈何的唏噓:

洛民蕭條久,威恩憫撫難。

在中原大地,看到百姓生活艱辛的殘酷現實,他悲天憫人的控訴: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在江南,目睹貪腐的官吏對農民的繁重剝削,他痛心疾首的吟誦:

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

後來在江西上饒,孟郊結識了茶聖,這一年是公元784年,孟郊34歲,陸羽52歲,兩人一見如故,品茗說茶,徹夜縱談天下大事。初逢知己,孟郊欣然題詩一首:

驚彼武陵狀,移歸此巖邊。開亭擬貯雲,鑿石先得泉。嘯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乃知高潔情,擺落區中緣。

遊歷到蘇州的時候,他和詩人韋應物以詩歌唱和,成就一段文壇佳話。

三十歲之前的孟郊,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行蹤飄忽不定,除了詩歌和漸漸微起的名聲,其餘不足為道。

首次進考,名落孫山

中年之後的孟郊開始活躍,四十一歲那一年,孟郊中了吳興鄉貢。他興衝衝趕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滿以為能由此扭轉命運。

也正是在此時,孟郊遇到了25歲的考生韓愈。由於性格相似、志趣相投,都異於世俗之人,韓孟兩人很快便結為忘年之交。

造化弄人,同樣才華橫溢的兩個人,年齡小17歲的韓愈榜上有名,而中年大叔孟郊卻名落孫山:

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鵰鶚失勢病,鷦鷯假翼翔。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

孟郊以鵰鶚自比,卻不料科舉落第;而那些「鷦鷯」般胸無點墨的無能之輩,通過投機取巧卻能官運亨通。頓覺天地失色,日月無光,連奼紫嫣紅的無邊春色都蒙上了嚴霜。

之後韓愈名聲漸起,貼心的為孟郊寫了一首雞湯:

長安交遊者,貧富各有徒。親朋相過時,亦各有以娛。陋室有文史,高門有笙竽。何能辨榮悴,且欲分賢愚。

自那以後,已經有一定話語權的韓愈在各個場合都極力推薦孟郊,怒刷存在感,這也使得孟郊很快便聲名大震!

所以說,交到知心的好朋友,莫不是人生中最賺的事情。

再考落第,心灰意冷

孟郊重振旗鼓,第二年,已經頗有聲望的孟郊參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國考,無奈命運坎坷,照例又是落榜。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悲憤抑鬱的他揮筆寫下《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再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

一個「再」字,已是無限心酸,孟郊徹夜無眠,不禁涕泗橫流。

羈旅無依,貧寒窮困的孟郊更是看透了世態的冷暖炎涼,面對眼前重重困境,孟郊心灰意冷,近乎放棄。

再遵母命,三考登科

所有母親的眼裡,自己的兒女總是最優秀的,孟母亦是如此,面對整日消極度日、不思進取的孟郊,孟母在旁一直鼓勵,據史書記載,三年後,孟郊再次奉母命赴京科考。

命運垂憐,這一次終於得登進士第。

這一年孟郊已經46歲,放榜之日,他喜不自勝,揮毫寫下生平第一首快詩: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相對白居易的「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日看盡長安花,更添幾分得意。

可及第之後只是具有任職資格,可目前尚無官職空缺,唯一能做的就只有等。躊躇滿志地看盡了「長安花」,孟郊在家徒四壁的悽清中苦苦等待,直到公元800年才等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官職。

身不稱職,大志難酬

年近五十的孟郊,終於入仕為官,可這樣的芝麻小官,孟郊實在是不甘心,況且他以文人任武職,避長用短,做官並不稱職,有力無處使,簡直糟心。

好在,溧陽城外不遠處有個叫投金瀨的地方,又有故平陵城,此地山林蒼翠,流水環繞,內心孤苦的孟郊常到此遊玩,徘徊賦詩,流連忘返,以致於日常的政務都不願意處理,也不能及時處理。

見此情景,他的上級縣長(縣令)大人勃然大怒,遂以廢置公務為藉口,另外僱傭一人代替他行使職權,並分去了他一半的俸祿。

壯志難酬,悲苦悽涼,只有寫詩控訴:

溧陽秋霽晚雨曉猶在,蕭寥激前階。星星滿衰鬢,耿耿入秋懷。舊識半零落,前心驟相乖。飽泉亦恐醉,惕宦肅如齋。上客處華池,下寮宅枯崖。叩高佔生物,齟齬回難諧。

遊子一吟,千古絕唱

官做的不稱心,卻好在收入穩定,衣食無憂,孟郊便回到老家,準備將年邁的母親接到自己身邊安度晚年。

迎接母親的前夜,無限前塵往事湧上心頭,輾轉反側的他一宿未眠,天蒙蒙亮,恍恍惚惚中,孟郊見斜屋泛出燈光,走到院子裡探身過去,屋子裡是自己白髮蒼蒼的老母親,手上是一件新縫製的衣服,衣服上密密麻麻的線是那樣的清晰,在燈光的雕刻下,母親仿佛一座雕塑......

一首千古絕唱,就此現世: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此後一千多年,無數人讀罷此詩,無不為這份深深的母愛潸然淚下。看似平淡無奇的詩歌早已經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永遠熠熠生輝。

連折三子,悲慟欲絕

公元806年,受韓愈舉薦,應河南尹邀請,盂郊被任命為水陸運從事,試協律郎,自此,孟郊移居洛陽,生活稍有寬裕。

可就在此時,好像命運容不下孟郊的一絲笑容,沒過多久,孟郊的三個孩子相繼夭折。

年近花甲的孟郊悲痛欲絕,整日以淚洗面,沉浸在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中而無法自拔:

一閉黃蒿門,不聞白日事。生氣散成風,枯骸化為地。負我十年恩,欠爾千行淚。灑之北原上,不待秋風至。

又喪老母,孤苦而亡

六十歲的孟郊已經被命運折磨的遍體鱗傷,此時,年邁的老母親也離他而去,孟郊丁憂居喪,孤苦無依、親人離散的孟郊回想一生坎坷,萬念俱灰,百感交集。

五年後,鄭餘慶轉任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又奏請孟郊為參謀。孟郊應邀前往,卻不幸在閿鄉暴病而亡,終年六十四歲。

由於一生孤苦無依、親人失散,孟郊病逝後,一時竟然沒有人處理喪事。史載:「家徒壁立,得親友助,始得歸葬洛陽」。韓愈為其作墓志銘,張籍倡議私諡曰貞曜先生,故韓愈題《貞曜先生墓誌》。

佛曰:眾生皆苦。

他六十四載的生命,是一部令人扼腕嘆息的辛酸血淚史。

他的痛苦來自於對家國動亂的痛心疾首;來自於仕途受挫的孤憤失意;也來自於親子離散的悽冷與孤寂。

日月變幻,鬥轉星移,至今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多少風流終被雨打風吹去。

只有永恆的經典,方能流傳萬世而不朽。

席慕蓉說:人是要過很多年才知道感恩的,才知道萬物包括投眼而來的翠色,附耳而至的清風,無一不是豪華的天寵。

而最該感念的無不是母親的生育、養育、培育之恩,有如三春之暉,溫潤而厚實。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所以,早一點去感知,早一點去珍惜,早一點去回報……

相關焦點

  • 三首流傳千古的小詩,四個膾炙人口的成語,孟郊憑此成就名傳千古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詩人,就是被人稱為「詩囚」的孟郊。孟郊一生寫詩500餘首,其中《遊子吟》和《烈女操》兩首被選入了《唐詩三百首》,還有一首雖未進入《唐詩三百首》,但知名度卻絲毫不低於這兩首,那就是著名的《登科後》。這三首詩加在一起一共十六句,但卻創造了四個膾炙人口的成語,以此見出孟郊真可謂創造成語的高手。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 孟郊這首詩有直擊心靈的力量,暗用了一個典故還藏著一個小謎題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這首詩明白如話。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其實不是兩句話,而是兩個詞組,慈母的手中線和遊子的身上衣簡單的並列組合放在一起,別有意境。「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主語當然都是母親,可是臨行對慈母,遲遲歸卻指向了遊子,對應關係也一目了然。第三聯最為精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當然不仔細的話,會錯過其中小小的典故。這個草,其實暗用了萱草的典故。其實,早在西方人把康乃馨定為母愛的象徵之前,我們中國人就有一種母親之花,它就是萱草花。萱草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栽培歷史了。
  • 高考後最該讀的一首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所以很能理解46歲的孟郊在高中進士後,會發瘋般地寫下《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兩句將詩人得意洋洋的姿態寫到了極致,歷來為人所稱道。其實唐朝許多人在高中進士後,都很不淡定,例如和賈島齊名的詩人姚合,「夜睡常驚起,春光屬野夫」,翻譯過來就是興奮得睡不著覺。
  • 孟郊這兩首詩,從少年遊到殿前歡,寫盡人生百態
    唐天寶十年(751年),孟郊生於湖州武康,父親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崑山縣尉,家中清貧,孟郊從小生性孤僻,很少與人往來。孟郊少年離家,從他的《遊子吟》中可見家境之清貧。遊子吟【作者】孟郊【朝代】唐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再讀《遊子吟》,才知道,那根「臨行密密縫」的針,有多重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可是,科考上的屢戰屢敗,直到貞元十二年,46歲的孟郊,才嘗到了進士及第的滋味,所以我們不能嘲笑他「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心情。但是,一次次的科考失敗,常年在外的宦遊,帶給孟郊的,不僅是沉重的打擊,還有那嘗盡了的人間冷暖和世態炎涼。
  • 薔薇花的眼睛:孟郊的3首薔薇詩,以儒、釋、道的思想相望一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這首詩,可以說是寫盡了天下母親對孩子的至深之情,也因此成為了千古名詩。除了這首詩之外,孟郊還有一首《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首詩,寫於孟郊久試不中,而終於登科之後。
  • 孟郊金榜題名後所作的一首詩,內含一句人盡皆知的成語
    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孟郊終於進士及第,而這一年,孟郊已經四十六歲了。詩人得到消息後,興高採烈的作了這一首詩,來表達他當時難以按捺的喜悅之情。登科後唐代:孟郊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一直不理解為什麼稱孟郊為「詩囚」,這幾首詩或許能讓你理解
    你看孟郊的詩,勸學,勸友,贈農人等,看到誰都想即興賦詩一首,不止是眼觀,自己的事情也是這樣,生病了來一首,喝酒了來一首,吃飯不對胃口了來一首。後世所收集詩集幾乎都是圍繞著自己身邊的事情在寫作。孟郊何許人?孟郊生於湖州武康,父親孟庭玢是一名小吏,是當地的一個縣尉,家中清貧,而孟郊從小生性孤僻,很少與人往來。
  • 孟郊最經典的一首詩:豬八戒用來教訓唐僧,畫風太詭異!
    中唐詩人孟郊是有名的苦吟詩人,孟郊的詩情緒低沉,語多苦澀,如果要選一首孟郊最經典的詩,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這首《遊子吟》,同時這首詩也是描寫母愛最經典的一首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年屆46歲的孟郊奉母命赴京科考,終於考上了進士。孟郊仕途多舛,直到50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於是便將母親接來住。這首《遊子吟》就是在溧陽寫的。
  • 萱草---中國母親花
    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寫了慈母送別遊子前的摯熱的母愛,而他寫的另一首《遊子》詩:「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依堂門,不見萱草花。
  • 看了他寫的詩,整個人覺得不好了,蘇軾為什麼還要嘲笑他?
    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孟郊落第後失眠多夢,只能終日以淚洗面。直到三十而立的時候,他才終於醒悟,象這種無權無勢,又無人欣賞提攜的寒士,想要混體制根本不可能。「一舉成名天下知」,對於所有應試舉子而言,家人的期盼無疑是他們巨大心理壓力。數次名落孫山的孟郊,不敢回鄉,為了不辜負家人的期待,在「居大不易」」的長安咬牙堅持。
  • 孟郊落榜後的一首詩,看盡人情冷暖,道盡世態炎涼,令人唏噓不已
    有很多讀書人終其一生也是無所作為,只能寫一些困頓的詩詞以發洩心中的抑鬱,詩人孟郊也是其中的一員。說道孟郊大家很熟悉,尤其是他的那首《慈母吟》更是感動所有人,不過雖然他的作品流傳千古,但是他的人生卻並不順遂,相反,他數次參加科舉卻都名落孫山,直到即將步入"知天命"的年紀時才終於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