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詩歌在唐朝達到了頂峰,即便是後來的宋朝也難以望其項背。
南宋詩人在《滄浪詩話》中有這樣一段話: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
雖然不完全正確,但這也確實是原因之一。
唐朝的科舉考試中最主要的科目有兩個,一是「明經科」,二是「進士科」。
「明經」以死記硬背為主,比較容易;而「進士科」就比較難,其中就包括詩賦。
唐朝很長一段時間都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啥意思?就是說30歲才考上明經科,算很老了,但是50歲考中進士還算年輕。
事實也是如此,寫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曹松,高中進士的時候都71歲了,那年和他同榜的還有四人同樣到了古稀之年,人稱「五老榜」。
還有晚唐花間詞派的代表人物韋莊也是到了59歲才進士及第。
而在唐朝還有許許多多的詩人,名落孫山。
例如晚唐的羅隱,傳聞他是「十上不第」,還有山水田園大詩人孟浩然也曾在應試中跌了大跟頭。
很多人常拿今天的高考與古代的科舉考試相比,我倒覺得科舉比高考艱難得多了。
所以很能理解46歲的孟郊在高中進士後,會發瘋般地寫下《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是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人物,這類詩人有兩個特點:一是生活困苦,二是作詩刻苦。
孟郊人送外號「詩囚」,想想人家李白是「詩仙」,劉禹錫是「詩豪」,杜甫是「詩聖」,孟郊卻得了個「囚」,足見他是有多喪。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詩歌開頭兩句通過對比,登科後的喜悅之情畢露無疑。
以往所都遭受的生活上苦難,在今日登科後都不值一提了,所有的抑鬱苦悶也隨之煙消雲散。
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概便是如此了。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兩句將詩人得意洋洋的姿態寫到了極致,歷來為人所稱道。
其實唐朝許多人在高中進士後,都很不淡定,例如和賈島齊名的詩人姚合,「夜睡常驚起,春光屬野夫」,翻譯過來就是興奮得睡不著覺。
還有一個叫做裴思謙的更絕,考中狀元後,便「週遊狎妓」。
而孟郊這裡只是縱馬看花,實在算不得瘋狂。
當然也有人認為孟郊詩中的「花」另有深意,但是我覺得不太可能。
一來是孟郊太窮了,根本沒有閒錢去玩樂。
二來,當時放榜之時是春季,正是百花盛開的季節,新科進士的初次宴會通常是在杏園舉行,是為「探花宴」。
宴會上眾人會推選出兩名年輕英俊的進士充當「探花使」,由他們騎著馬到長安各大名園中採摘鮮花,以供眾人賞玩。
而以孟郊的年齡,和外貌,一般來說是不可能成為「探花使者」的。
所以這裡「走馬觀花」的未必是孟郊自己,而是指那些探花使者。
若是如此,這裡的花,就不可能是指女人了。
這樣解釋,有些煞風景,但也總比後世有人將孟郊視為「浪蕩子」來得好多了。
當然無論走馬觀花的是孟郊,還是探花使者,那種溢於言表的喜悅都不是假的。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4句,但是卻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孟郊高中後的那種喜悅之情,這在他的「思苦奇澀」的詩中也算是別具一格了。
尤其是最後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幾乎表達出了從古至今所有考生高中後的心情。
這應該算是考生高考後最該讀的一首詩,因為它寄託了所有考生最美好的願望。
最後祝所有考生都能金榜題名,春風得意。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