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倒時有「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得志時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01
在古代,人們想要在社會正常生活無非就是走這四條路:考官、務農、經商、服務。
除了這四條路,基本算是無路可走。所以,一旦到了無路可走的情況,人們就會淪落為乞丐。
可別小瞧乞丐,明清時期的乞丐基本上都會作詩。嘉慶年間,一位乞丐在凍死前就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其精妙深奧程度讓很多士大夫都感到羞愧。
02
不管是什麼文化形式,它都離不開一個原則——「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換句話說,是人民群眾造就了文化。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存在,文化顯得毫無意義。
在很多人眼中,詩歌就只是詩歌,但是在某些人眼中,詩歌作用非常大,不僅能寄託感情,還能傳遞信息。在我國,詩歌最早被記錄於《詩經》,一般都是由士大夫進行記載。
詩歌特點很明顯,直擊問題深處,直抒心中感情。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逐漸由士大夫創作,開始出現了派別。
來到唐宋,詩詞界更是名人輩出,像蘇東坡、李白等等。進入元朝,詩歌逐漸衰落,取代它的是元曲,但是元曲中普遍都附著一些詩歌。再到明清,隨著眾多小說的出現,小說中也夾雜著一些詩歌,方便人們理解,大眾很是喜歡。所以說,明清時期的乞丐會作詩一點都不奇怪。
03
相傳,嘉慶年間,浙江地區氣溫驟降,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寒冷,很多人因為無法抵禦寒冷而死亡。
當時,一個老者收拾著一具屍體,看樣子死者生前是個乞丐。後來老者將屍體送到了官府,官府在處理乞丐屍體的時候發現了一張紙,紙上寫著一首詩:
「身世渾如水上鷗,隨風逐浪到南州。飯囊日暮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一肩儘是古今愁,兩腳踢翻凡塵世。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後來經過調查了解,乞丐的身份根本無從得知,無親無故,像是外地人。
乞丐用「水上鷗」描述了自己的境地,漂泊無定;用「殘月、晚秋」來比喻自己悽苦的人生;用「踢翻凡塵」表達了不為世俗牽絆的內心世界;用「不食嗟來食,黃犬吠不停」表達了自己的卑微和社會的殘酷。
04
有意思的是,整首詩想要表達的就是對官府階層的抨擊和對勞苦大眾的可憐。至今還在傳唱。
從這首詩的水平來看,雖然是看著是乞丐,但是變成乞丐之前可能是一個書生,因為不得志走上了這條路。
相比一些士大夫階層創作的詩歌,乞丐這首詩給予了他們嘲諷,因為士大夫階層沒有將孔孟之道真切地表達出來。
如果不知道人民是主人,那麼國家也將不會興旺,甚至會被掀翻。
官員看完乞丐的詩,沉浸了一會便將乞丐給埋葬了。在乞丐的墓碑上寫著7個大字——「永嘉詩丐之墓」。
05
倘若康熙沒有傳位給雍正,而是傳給十三子,清朝很可能成超級大國
左宗棠與人爭執,當眾讓二品總兵「滾出去」,沒想到惹來殺身之禍
曾經那個酷似馬雲的老農,被經紀公司看上走紅後,如今現狀怎樣
曾經的地產富商:欠債百億逃往外國,父親去世都沒回來,現狀如何
曾讓北宋皇帝頭疼的「契丹」,如今演變成了哪個民族?你知道嗎?
文章題目:古代一乞丐在凍死前,寫下一首世人皆知的絕命詩,道出了人情冷暖文章作者:尋歷史真相----離央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