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巖 編輯 | 董鑫
萬萬沒有想到,跟小夥伴們告別三個禮拜之後,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從北極發來的第一篇親歷故事居然是為了「闢謠」。
北極地區通訊不便,這幾天政知君零星收到的幾條微信都只有一個主題:
聽說最近北極很熱,是真的嗎?
目前,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跟隨的「雪龍」號科考船已經行至北緯80度附近,名副其實在北極圈內,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
現在室外溫度 零下3℃
習慣了冬天的北方小夥伴們可能會認為,這個溫度不算太低。
不過,陸地與海洋不太一樣,因為有海風,實際體感溫度要低很多,甲板上的金屬扶手下已經結起了三釐米長的冰掛。(小編腦補:政知君伸出舌頭一舔,嘿,果然粘住了!)
32℃還是零下3℃?
從7月30日起,「雪龍」號就進入了北極圈,到現在一直航行在冰天雪地裡。開始是浮冰,現在已經有了厚厚的冰層,「雪龍」號也調整成為破冰模式,一路像開山一樣穿行。
船艙內的暖風一直很足,走出船艙則是寒風刺骨。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每到甲板拍照都要穿上防寒服,戴上圍巾、帽子、手套。
很抱歉,因為通訊信號實在不好,政知君拍的美圖只能等回來之後再跟大家分享。
根據實時監測,進入北極圈之後,室外氣溫一直保持在零下3℃上下,平均溫度與之前歷次北極科考監測到的數據相比並沒有明顯變化。
△進入北極圈之後,部分科考隊員在「雪龍」號甲板合影
為什麼與大家聽到的「北極32℃」差距如此之大?
我們要來搞清楚一個概念——北極地區和北極。
北極指的就是北緯90度的北極點,北極地區則是北極圈(北緯66°34′)以北的區域。這片區域約有2100萬平方公裡,其中800萬平方公裡是陸地面積。
之所以會有北極高溫的說法,主要是來自於上周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發布「2018年7月全球最高氣溫距平分布圖」。
根據該中心的監測,北極圈內一些氣象站觀測到氣溫超過30℃,並連續3天平均最高氣溫處於歷史最高點,挪威和芬蘭還分別出現了33.5℃和33.4℃高溫。
想想看,咱們國家漠河和曾母暗沙的溫度顯然不會一樣,那麼有幾個高溫點出現在北極圈內也並不能代表著整個北極都是高溫。
天氣異常還是氣候變化?
從此次高溫的分布範圍看,更準確的說法是北歐局地高溫。
科考隊首席科學家助理、海冰組組長雷瑞波告訴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此時北歐地區出現30℃以上的高溫雖然罕見,但只是局部特例,相比於整個北極地區範圍還是太小了。
雷瑞波說,這些高溫的地區都在北冰洋附近的陸地,陸地、海洋、冰區的溫度本身就會有很大差別,陸地的氣溫相對更容易波動。
而作為北極地區的主體部分,北冰洋並不是夏季最熱或者冬季最冷的地方。在冰區或者大海上,太陽再猛烈,冰融化和海水蒸發都會吸收掉大量太陽輻射和熱能,相當於是升溫的緩衝,使得溫度變化會相對平緩,更可以緩解夏季北冰洋地區的升溫。
反之,冬天海冰「生長」釋放熱能,也可以緩解北冰洋地區的降溫。
從目前的監測數據來看,北極地區海洋和冰區的氣溫、海溫都沒有異常。
這也是為什麼跟隨「雪龍」號的政知君一邊看著小夥伴「短袖帶夠了沒有」的關懷微信,一邊在甲板上瑟瑟發抖。
每次提到夏天太熱或者冬天不冷,咱們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氣候變暖」。
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也去請教了「雪龍」號的氣候專家。專家表示,這屬於「天氣異常」,而非「氣候變化」。
「一個天氣原因引起的氣溫異常,同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全球變暖不是一個概念。」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氣象首席預報員宋曉姜解釋稱,天氣觀測是一天或幾天範圍內「小尺度」的事情,會有天氣異常,是與當地以往的數據作比,而氣候的衡量尺度則要大很多,二者沒有必然聯繫。
宋曉姜認為,這次位於北極圈內的陸地氣溫達到30℃以上,具有很強的局地性,成因複雜,有可能是受到持續的暖高壓影響。
我們現在研究北極的參考數據,多數是來自於北冰洋沿岸國家的氣象站,但是靠近北極點地區沒有氣象站分布,也就沒有氣象數據。想要研究北極的氣候變化,還要對它進行更多的觀測和了解。
北極與北京
如果非要說北極與北京有什麼關係,絕對不是高溫,但北極的氣候變化真的會影響到北京。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北冰洋海冰的減少除了會給北極生態系統帶來威脅外,同樣會間接影響到其他地區。
包括中國。
「海冰減少後會影響到西風帶的強弱,西風帶在極區和中緯度地區之間充當了屏障的作用。西風帶強的話,寒流就比較難從極區進入到中緯度地區,反之就更容易。這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如2008年中國南方的凍雨以及近年來北美、北歐地區的暴雪等災害性天氣。」
雷瑞波告訴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已經有研究成果表明,北極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影響到我國華北地區冬季的風。
在2013年,北京的重度霧霾就是因為當年冬天的北風比較弱,而當年的北風之所以弱,和北極的環境變化、大氣形態是有關的。
北極熊要滅絕了嗎?
說回北極的生態環境。
要回答北極熊的生存問題,咱們得關注一下北極地區海冰的狀況。
北極熊是現今體型最大的陸上食肉動物,它的活動範圍主要在海冰邊緣的融化帶,也就是有浮冰的海域,因為這裡會有它的主要食物——海豹。
海豹會從冰窟窿中冒頭出來透氣,北極熊就會趁機捕獲它們,成為自己高脂肪的營養來源。
當海冰融化,海豹變得難以捕食,北極熊就不得不忍飢挨餓。
「近40年來,北極海冰快速減退是地球表面發生的最顯著變化之一。」雷瑞波告訴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截至7月31日,今年北冰洋海冰的覆蓋範圍達到了1979年以來的第四低值。
「北冰洋海冰覆蓋範圍最小值出現在2012年9月,今年會不會繼續消融至歷史新低,還要看未來1個月的天氣。」
北極會不會「無冰」?
包括我國在內,國際上很多研究機構都有時間上的推測,但因為對北極海冰的觀測不夠、了解不夠,沒有一個數據是絕對準確的。在幾個誤差相對小的數值裡取一個平均值,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在2040至2060年間,北極地區可能會出現相對無冰的情況。
什麼叫「相對無冰」?雷瑞波解釋說,科學家們設定了一個最小值,即假設北冰洋的海冰降低到100萬平方公裡以下,就認為北極相對無冰。
從理論上來講,海冰的減少確實會影響海洋生物可利用的光合作用總量,影響大型哺乳動物的生存環境,北極熊也可能會因此失去捕食場所。不過,幸好海冰消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這個過程當中,北極熊還有可能找到適應新環境的辦法。
2015年,一項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所做的評估報告認為,短期內氣候變化對北極熊的影響還不太明顯,其數量下降還不顯著。
北極熊的19個亞種居住在環北極圈的五個國家——加拿大、美國、挪威、格陵蘭和俄羅斯。其中3個亞種數量正在下降、6個亞種數量是穩定、1個亞種數量正在增加,還有6個亞種,科學家掌握的信息較少,無法衡量它們的數量或健康狀況。
雷瑞波說,這是因為北極熊難於觀測和跟蹤,對其的研究很多還來自於原住民的記載。
而對比留下的記載,目前北極熊的生存狀態確實不容樂觀,現在他們的體型偏瘦,還出現了吃同類甚至餓死的狀況。
一直有小夥伴問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看到北極熊了嗎?
當地時間8月4日18點30分,科考隊第一次發現了北極熊。
「雪龍」號的船長沈權告訴過政知君,北極熊看起來很可愛,其實很可怕。
現在是北極熊的捕獵時間,他們通體雪白不容易被發現,且冰上奔跑速度極快,是真正的猛獸。據說,北極熊可以把一個12英寸厚的密封罐撕開4英寸左右的洞,就像剝香蕉一樣簡單。如果科考隊員冰上作業的時候遇到了北極熊,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冰雪之境的精靈,請收下政知君顫抖的祝福。
資料 | 果殼網、澎湃新聞
校對 | 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