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天命不可違

2020-12-06 老道神經哥

話說陰陽師李揭友,年齡也不大,40出頭,有些本事。

這日,正是三伏天,李揭友剛翻過山頭,熱得汗流浹背、口乾舌燥,急欲尋一處人家遮頭納涼。正巧了,那山腳處有一大戶,人聲鼎沸、炊煙瀰漫、香味正濃,放眼看去,不得了,足有百餘人吃宴席。李揭友心想,這多半是大戶人家請客,去混一口吃食也好。腳步也不停,踩著碎步向那宅子走去,不一會兒就到了。

李揭友也不忙著進去,在門口徘徊。望這房子,算不上富麗豪宅,只是大,呈「回」字型的兩進院落,中心是瓦屋頂,四周是茅草屋,都是泥土牆,算下來應該有30、40間房,外圍大都是新夯的牆,想來是剛發家不久的大戶,剛修了房,正在請客,心裡偷樂,好吃好喝又近了一步。

趕巧一門童正瞧他,趕緊唱一個喏,說自己是一個陰陽,問這門童主人家修房前是否看了風水。

門童也不說話,直接把他請了進去。人太多了,內院已經擠滿了,桌上也沒有空位了。這門童把他引到門簷下,支了張小桌子,上了幾樣小菜,此間主人是靠辛勞發家的,家業算不上大,可也還算殷實,擺上桌的菜雖然不是山珍海味,但在農家算得上很豐富了。不看風水有這樣的待遇,李揭友心裡還算得上滿意,可當他聽說主人請客的原因,心中便埋下了憤怒的種子。

原來這主人本不信命理風水,可是他和妻子的第三個孩子已經在肚子裡呆了一年了,又不是死胎,每晚都會踢妻子肚子。兩夫妻是遍請名醫,遍用名藥,可是依然沒有臨盆的跡象,夫妻倆只好寄希望於這命裡風水。由此,夫妻二人大招陰陽、八字、驅邪等各方人士,今日一併宴請尋求解決辦法。

李揭友聽說後,心想這門童小瞧我。再看他人桌上又上了鹹鴨蛋,而自己卻沒有,便喚那門童過來,表明自己對坐在門口不介意,飯後依然可以幫忙,可那門童卻不搭理,哼一聲就走了。原來這百十人中騙吃騙喝的不在少數,李揭友進來時,門童心中就想,又一個騙子來了。

李揭友心中怒火更盛,越想越氣,決心漏一手本事。起身高呼,辦完事再吃飯,我來為主人解憂。

主人將信將疑,問李揭友如何解。李揭友隨即起身,答到,這道道就在你新修的院落裡,這院落風水可說好,也可說不好,需按我的方法作些改動。說罷,李揭友抽出羅盤,四處測量觀察,眾人也是來了心血便跟著他。到一堵自西向東牆邊,李揭友反覆翻轉羅盤,眉頭緊鎖,掐指心算。眾人氣他擾了午飯,都望著他盼他出醜。過了半晌,李揭友表情豁然開朗,說道,推倒這道牆,主人之憂可解。眾人本來怒他,叫囂起來,說這陰陽純屬騙人。

主人是個節儉之人,心疼這堵牆,對李揭友騙人一說倒是信了八分。

李揭友察言觀色,知道引了主人懷疑,更要證明自己。在牆下左三步右五步地走了起來,到牆近三分之一處停下,道,推了這牆,在這裡五尺見方,往下挖九尺九,我話是真是假自見分曉。若是我錯,便賠了這道牆;若是我對,便請主人管了我這頓飯。畢竟看熱鬧起鬨的人多,正遲疑的主人不一會兒就被煽動著答應了。眾人也不客氣,三下五除二便將牆推倒了。

主人隨即招來三名長工,帶上鐵楸、鐵鎬等物,按五尺見方往下挖,眾人想儘快一看究竟也是幫忙推土遞茶,不到一炷香時間,就挖到了九尺九,見一石人騎一石馬,手中提一桿紅纓槍,甚是威武。眾人皆驚,目光投向李揭友。李揭友道,這是你大兒子的地像,看樣子本來能做個將軍,但你這新起的牆壓了他,就難說了。你其他兩個兒子個個也都有天大的本領,但也被牆壓著,三兒子更是被壓得不能出世。

主人又驚又喜,說道我這大兒子天生力大,八歲便能舉錘,先生說的倒像是應了。人群中出來一老先生,是一八字先生,想看看大公子的八字面相,為主人推一推。主人便喚大兒子過來,將生辰八字報了,老先生一算,果然是個將軍之才!

眾人皆稱李揭友好本事,門童奉上好酒好菜。李揭友接了,並督促長工回填。

主人卻想看看這二兒子和三兒子的前程,便請李揭友指教。李揭友道,往這裡再深挖三尺三和六尺六,便可見,但是萬萬不能再往下挖,這叫天機不可洩露。李揭友直到親眼看見長工把挖的坑回填了,才回到桌上吃飯。

那晚,眾人散了。這主人一想自己兒子的大好前程,按捺不住,始終想看個究竟。便招來人,趁著月色往下挖。挖到石人,便令人小心翼翼將其抬出,接著又把石馬抬出。再挖三尺三,模糊看見一銅人,滿是泥,便用水來洗,洗出來是一胸帶紅花的書生。這二兒子6歲能賦詩,莫不是狀元郎?主人心中竊喜,更迫不及待往下挖。又挖六尺六,見一玉人,太深了看不清,這主人便舉一火把,爬下去看,只見那火把火星四濺,往洞裡落去。主人也不懼怕,湊近了看,這玉人手掌方正,似是一塊章,額頭前凸,似是一塊反骨。主人大驚,這三兒子本就出生怪異,莫不是皇帝?不敢聲張,慌忙叫人填了,當什麼也沒有發生。

豈不知天機已經洩露,命裡實在不該得!

二十年後,這主人已經老了。這一日,又請了一位陰陽先生,卻是為自己的大兒子看陰宅。這陰陽一推大兒子的八字,心中大驚,這是將軍之才啊,應該不至如此早夭啊。這主人晚年喪子,精神越來越差,被陰陽一說,才想起二十年前的事情,便原原本本跟陰陽說了。陰陽聽完更驚,問,大公子可是墜馬而亡?!

這主人聽了贊到,先生好本領,這大兒子的確是在外徵戰還朝時落馬而亡,只希望先生幫忙看看二兒子和三兒子如何。豈知陰陽連嘆三聲,起身欲走。這主人知道事大,慌忙下跪請陰陽明示。陰陽招架不住,說道,事已至此,無可挽回,我將前因後果說與你聽,至於結果能不能改變就看造化了。

原來,挖出地像就是洩露了天機,但只要不動不至於害人性命,可繼續往下挖就不得不動,這一動就害了這三個兒子了。石人人馬分離預示了大兒子會墜馬而死;水洗銅人預示二兒子會溺死;火照玉人預示著三兒子會因火而亡。目前大兒子已經應驗了,二兒子和三兒子很可能分別在明年三月初三和六月初六應驗,如果能想辦法躲過,或許還有轉機。

說完陰陽便走了。這主人慌了,趕忙修書遠在京城的二兒子,將事情原委一一說明,囑咐他在三月三要千萬小心。原來這二兒子果真中了狀元,正在京城做官,收到家書後心裡不免害怕起來,整日戰戰兢兢,好不容易熬到三月初三,便告知家人他今日不出門,一應食物、用度都送到書房,心想這樣總不能被淹死吧。這一天十二個時辰難熬,他就取出筆墨紙硯寫字作畫,到了晚上也不讓家人打擾。

第二天,家人去送食物,看見他在書桌上趴著,喚了幾聲喚不應,慌忙將他翻過來,竟是死了。原來,他昨日一直不敢睡覺,後來實在太困,坐著也睡著了,不自主就往桌子上趴,這一趴不要緊,居然趴在了墨水裡,嗆死了!

這主人聽聞,傷痛欲絕,對三兒子更是照看有加。這三兒子武不及大兒子,文不及二兒子,可天生機巧,就是不守規矩,完全不顧父親的管教和照看。

到了九月九,這主人把蠟燭、油燈都滅了,把房間裡能燒的能燃的都搬空了、並在各個角落布滿了水,把三兒子綁在了中間,四周都有人拿著水桶看著。這三兒子呆不住,軟的硬的要求出去,可是這主人就是不答應。那曾想夜裡居然下起了雨,三兒子更是大呼沒火,要鬆綁。這主人一看三兒子被綁得不像人樣了,便軟下心來,告訴三兒子只要不出去便放了他。

這老三應倒是應了,一鬆綁,便像脫韁的野馬,直奔野外,瘋了半個時辰才消停,正欲回去,雨卻越下越大,老三隻好在樹下躲雨。

誰能料到,入秋以來居然有如此驚雷。兩三道閃電劈下來,遠看就如那點點星火。

#民間故事#

相關焦點

  • 小學生作文《天命不可違》火了,構思奇妙,老師:佩服的五體投地
    小學生作文《天命不可違》火了,構思奇妙,老師:佩服的五體投地孩子的到來,會使家庭中每一位成員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但是在教育孩子這一方面,經常會搞得大家抓狂,在孩子上了小學之後輔導孩子作業成了很多家庭的噩夢,尤其是在寫作文這一方面令每一位家長都成「吐口老血」。
  • 小學生作文《天命不可違》火了,構思之奇,連老師也自嘆弗如
    《天命不可違》——命這麼好,苟富貴勿相忘啊這篇作文的想像力簡直逆天,穿越過去和未來的時空,開頭引人無限遐思。這小學生堅信科學、破除迷信,試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揭穿大師的「騙局」,奈何真的人算不如天算,有錢人無論怎麼「作死」,老天都會給你送錢來,一個「拆」字讓老師都眼紅了。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所欲,是證境。顧先生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孔子也是經歷了學習階段,通過閱讀理解和人生閱歷來認識到了「天命」。關於「天命」的具體哲學含義,不同的哲學流派有著不同的解釋。我們需要從問題的源頭做一個必要的區分,即討論的「孔子的天命觀」?還是討論「自己理解的天命」?
  • 《天命傳說》天命系統之命格神格介紹
    《天命傳說》天命系統之命格神格介紹 作者:GM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9-05-30 23:13:00手機訂閱
  •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人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意思是說,對於自然災害還可以避免,但若為人自己造孽,果報必由自己來承受!大乘佛法講的很清楚,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自然環境,正報則是人們自身。
  • 民間故事:貪心不足蛇吞象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022期,如果喜歡我的民間故事還請動動您的小手給個關注,謝謝!文/小松咱中國有句老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在形容一個人過度貪婪,最後遭了報應。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這則民間小故事便與此有關。故事大體講:一個富貴人家,見村裡有人得了寶貝也去照貓畫虎拿寶貝。因為自己太過貪婪,被困寶藏裡,一直未能出來。大家欲知詳情,就一起來看看這則民間小故事吧!古時候,在山東省某個小村裡邊上,曾有一個大石門。據老輩人說,那石頭門裡也有人家。
  • 民間故事:七色花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古老的故事,看看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是怎麼去守護他們之間那段令人感動的愛情的。話說在東邊大海旁有一個不大的村子叫做尖山村,村裡面有一個年輕小夥子叫尖兒,他孔武有力,模樣帥氣,還有一身過硬的捕魚本領。十裡八鄉的姑娘的父母都看中了這個小夥子,爭相想把姑娘嫁給他。但是尖兒誰也瞧不上,卻偏偏愛上了一個寡婦。
  • 民間故事:鬼燈籠之走出鬼霧森林
    作品類型:民間故事類,短篇懸疑小說系列。作品名稱:《鬼燈籠》第十五章原創作者:半杯水「傳」承文化底蘊,「說」出魅力故事。溫馨提示:本故事屬民間文學作品,由半杯水原創。不可與封建迷信相提並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需要請聯繫刪除。了解民間文化,從欣賞故事開始。有您喜歡,才有半杯水作品存在的價值,就讓我們一起欣賞,這遺落民間的精神瑰寶吧。關注並私信我,發送文字「民間故事」即可獲取精品民間故事連環畫。
  • 民間故事:貓臉老太太
    從1995年至1996年哈爾濱貓臉老太事件愈演愈烈,好在有人出面闢謠後,謠言這才停止,如今這一事件已成一則民間故事,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不過我今天所說的貓臉老太和這個謠言有些相同,是發生在清朝時期,江南地區民間奇聞故事。故事發生在一個名叫天水村的村子裡,不過今天這個村子早就消失了,據說最後一個居民也在清朝末年去世。
  • 民間故事:鬼燈籠之爺爺去哪了
    作品類型:民間故事類,短篇懸疑小說系列。作品名稱:《鬼燈籠》第十六章原創作者:半杯水作者申明:傳承民間文化,說出魅力故事。故事屬虛構文學作品,不可迷信、模仿故事情節等。更與現實生活無關,請理性、正確地欣賞故事。前文回顧:終於走出鬼霧森林,小文不知道為何,心中明明特別恨幽冥之主冥王。但是聽了她的話後,卻選擇沒有告訴鬼媳婦。可能這段時間的遭遇,讓他成長了不少,學會了留個心眼。不管如何,這次冥王也沒傷害自己,反而放了自己。
  • 盡人事,聽天命2:人事與天命
    都說「盡人事,聽天命」,那什麼是人事,什麼是天命?
  • 萬物皆有靈,天地不可欺,方便是修真——覺悟傳統文化興時態
    【萬物皆有靈,天地不可欺,方便是修真】——覺悟傳統文化興時態一、萬物皆有靈大自然是神聖不可冒犯的,人類只有敬畏、尊崇自然,才可避免大災大難。《史記·禮書》中曰:「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 民間故事:蛇女
    聲明:本故事屬原創民間故事,不可與封建迷信掛鈎
  • 民間故事:大象報恩
    民間故事是一個有趣的板塊,古人常常聚在一起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也有人去小酒館聽說書先生講一些生動的故事,大家也可以一起討論其中的細節。在清代有一本著名的民間故事書,名為《聊齋志異》,它的作者是蒲松齡,今天的這個故事就取材於聊齋。
  • 中法藝術家聯袂採擷中國傳統民間故事 今天如何重述中國民間故事?
    當我們的孩子讀《格林童話》的時候,是否知道中國的「灰姑娘」故事要比德國的「灰姑娘」早一千年?當中國家長追捧國外大獎繪本的時候,是否知道中國民間故事的巨大寶藏?旅居法國的華裔葉俊良先生,熱衷於向法國民眾介紹和推廣東方文化,他搜羅中國民間故事,並邀請一群同樣熱愛中國文化、活躍在巴黎的新銳藝術家共同創作了這套《中國民間故事繪本》。
  • 民間故事:空心鬼害人
    歡迎大家來到沐雨離音,本文為《民間故事》第285期,空心鬼害人,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民間故事是一個有趣的領域,古人常常在閒暇之時與家人朋友聊一些身邊發生的小故事,也有人喜歡去小酒館聽說書先生講一些有趣的故事,大家坐在一起聊得很開心。
  • 民間故事:招魂幡
    言罷將招魂幡交於子朋,並交代道,此番能攝魂,只可夜間拿出,不可接觸地面,這樣惡鬼將遁地而去,白日藏於懷中即可。言罷飄然而去。子朋正待拒之,早不見道人蹤跡,本想一走了之,但念此事實與自己有關,又如何能見惡鬼擾亂人世間,遂下定了決心要將逃走的惡鬼悉數抓獲,再上上清宮復命交差。自此後,子朋一邊遊歷一邊除鬼,共走了三洲六府七十二縣,三年後,伏惡鬼一百零八個,才回上清宮交差。
  • 香港一節目問臺灣能否入世衛 港商經局:違一中原則
    (原標題:香港電臺節目詢問臺灣能否入世衛 港商經局:違一中原則)
  • 「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手抄報之精衛填海,一步一步教你畫
    大家好,我是淘氣的小音符,中國的民間故事有很多,近期我會持續更新不同的民間故事的手抄報,希望對你有幫助!詳細的教學視頻同步更新,請查看我的主頁視頻。民間故事之精衛填海底稿民間故事之精衛填海模板民間故事之精衛填海的內容炎帝有一個女兒,叫女娃。一天,女娃去東海看太陽升起。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風大浪,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終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
  • 民間故事:雹神降臨
    在古代有很多有趣的民間故事,《聊齋志異》就是其中之一,它記載了很多有趣的故事。這本書成書於清代,作者是蒲松齡。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講一個雹神降臨的故事。這個故事與唐濟武有關。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在生活中不管對人還是對物都要尊重,不要褻瀆任何事情。申明:本故事為原創民間故事,以《聊齋志異》為素材,以故事說明道理,借古喻今。且不得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配圖均來自網絡,若侵,必刪,版權歸屬原作者。歡迎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