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有靈,天地不可欺,方便是修真——覺悟傳統文化興時態

2020-12-05 興時態

【萬物皆有靈,天地不可欺,方便是修真】——覺悟傳統文化興時態

一、萬物皆有靈

大自然是神聖不可冒犯的,人類只有敬畏、尊崇自然,才可避免大災大難。《史記·禮書》中曰:「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血肉融合的整體關係,萬物都是由道生化演變而來,並無高低貴賤之分。而人類只有順其自然,萬物才可同生共榮,世界才能和諧發展。

《莊子》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西升經》云:「道非獨我,萬物皆有之。」唐代成玄英說:「夫大道自然,造物均等。」《太平經》中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

宇宙生成之物的一元氣存在於自然界的一切運化之中,所以萬物與人一樣也都會有靈性。葛洪曰:「山水草木,井灶洿池,猶皆有精氣。人身體亦有魂魄,況天地萬物之至大者,於理當有精神。」 明確闡述了氣中必有精,精極必有靈,靈極則有神。

萬物皆有靈,人應該有所畏懼方存底線。敬畏不是不勇敢,也不是沒膽識,更不是不聰明,而是相信人的力量大不過天地,要知足感恩,不可私慾膨脹。為人者,善為本,敬天地,敬父母。做人不可迷失應有的本性,信因果,人有小九九,天有大算盤。守著良心做事,不會太差。萬物皆有靈,天下眾生平等,陰陽皆有時,黑白兩分明。因果循環,報應不爽。萬物有靈皆長存,天下眾生仁者壽。有敬畏之心才能免無妄之災。如若破壞大自然生態的平衡,大自然必會讓人類付出慘痛的代價。做人一定要善良,對所有生命要有敬畏之心。

世界一切災難的根就在人類不敬畏生命,不敬畏天地鬼神,蔑視一切,狂妄自大,逆天而行,背道而馳。有因必有果,報應只會遲到,但是永遠不會缺席,心存善念,才能過好一生。萬物共生,天地之道,切莫逆天而行,以至於自滅其身。

二、天地不可欺

「天」的概念廣為大家認知和接受,我們平常經常說「人在做天在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人有善願天必佑之」等都是對「天」的存在的認知和接受。

這裡的「天」不是指天空,也不是指某位神靈,應該可以理解為天道、自然規律,其也是宇宙、天地、人類、眾生、萬物的心志匯總的氣場。

對於「天」,要敬畏,且要遵循其規則做事做人,也就是要知天命、順應天命。正如孔子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概括包括了從不惑到知天命,我們每個人應該不斷探索,為自己找到在社會的比較好的角色定位,形成自己的社會使命感,最終達到「知天命」、「天人合一」的境界。

歷代大發展大成功的人,都對知應天命順天道非常推崇,也都是非常有社會使命感和抱負的,善於順應時勢並被造就為英雄。也可以說,知應天命、順天道者,往往更容易成功。

儒家提倡「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子給《周易》作注提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可見是承認上天的超越地位的。孟子強調心性修養但最後的歸宿也是「盡心知性,盡性知天」。

歷代帝王更都以「天子」自居,以敬天愛民為責,經常舉行祭天也就是和天溝通、向天祈求的儀式,一般都設有欽天監的職位持續觀察、報告星象、天象的動態並根據這些動態制定政策、指導行動。處處也以「天」為尊,以「天道」為準則,周文王家族就對天命非常敬畏並經過長期參悟得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的總結。朱元璋一直對天命很看重,處處以順應天命為準則,都城起名為應天府,宮殿起名為奉天殿,聖旨開頭用「奉天承運」字句,與張士誠的談判書信也以「靜候天命」相勸。建州女真一族更是對天命非常痴迷,每次出徵都要觀星象、天象有吉兆才出徵,以及天象一有變化就非常緊張,召集百官分析、討論。舉事、起義者一般都是打出「替天行道」之類的口號。

天氣陰晴不定,變幻莫測;人的一生也會面臨各種問題,難以預料會有什麼災禍。蜈蚣有很多隻腳,可是它的爬行速度卻不如沒有腳的蛇;家養的雞也有兩隻翅膀,卻不能像烏鴉那般高飛。好馬可以馳騁千裡,但是沒有人駕馭是不能來回的;每個人都有遠大的志向,但是沒有機會是無法飛黃騰達的。

人們常說,人生在世,在富貴時,能使自己節制而不揮霍;在貧賤時不要改變自己的意志。孔子的文章寫得超過世人,但是卻被圍困於陳國;文韜武略的姜子牙也曾在渭水垂釣等待機會。孔子的學生顏回雖然早亡,但絕非兇惡的人;盜蹠雖然活得長,卻不是什麼善良之輩。堯、舜雖然英明聖賢,卻生下不肖的兒子;舜的父親瞽叟頑固愚昧,反而生下舜這樣的大孝子。張良原來只是一介平民,蕭何也只是個縣吏。晏子的身高不到五尺,卻被封為齊國宰相;孔明居住在茅草屋中,卻能擔當蜀國的軍師。項羽雖然強大,卻落得個兵敗自刎烏江的下場;劉邦雖然弱小,最終掌管天下江山。漢將李廣雖有射虎石的威名,卻終身都未能夠封侯;馮唐雖有治國安邦的才能,卻一生懷才不遇;韓信時運不濟時,連飯都吃不上,等到運氣來了,成為掌印的大將軍,而一旦運氣衰敗,又死於陰毒人的計謀。

有的人先貧窮後富裕,也有人老年壯志少年衰落。滿腹錦繡文章,直到頭髮花白還沒有考上功名;才疏學淺的人,可能年紀輕輕就金榜題名。皇城深宮中的妃娥在動亂中可能淪為妾妓,風流的妓女,時來運轉也能做貴夫人。青春美麗的女子嫁了愚蠢的丈夫,俊秀的青年反倒找了醜陋的妻子。蛟龍沒有機遇,只能藏身於魚鱉之間;君子沒有機會時,只能屈居於小人之下。衣服雖然破舊,常保持恭敬禮儀,面帶憂愁卻可能懷有兼濟天下的志向。不得志時,只能安於貧窮謹守本分,心中坦蕩一定會有揚眉吐氣的一天。君子貧寒也有一身傲骨,暴富的小人卻擺脫不了內心的貧寒。

天氣不好時,就見不到太陽和月亮的光輝;土地沒有合適的氣候條件時,草木都不會生長。水得不到恰當的環境時,就會掀起波濤巨浪;人若得不到機遇時,好運就不暢通。富貴榮華命中都有安排,誰不想要呢?人如果沒有依從八德而生活,哪裡能做高官當宰相?

人活在世上,發達富貴的時候不能只圖享受,貧賤的時候也不要自暴自棄,惟遵從天地的循環和周而復始。

三、方便是修真

《文昌帝君陰騭文》中曰:「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意指人們如果能存著一顆像我這樣廣濟天下的心,上天一定會賞賜給你福報。帝君這句話,可謂不假甲羽,錚錚肺腑之聲,猶如石隙中綿綿流淌出的淳淳清泉,以濟世間眾生之渴。帝君存平等心,擴寬大量;存方便心,開大道場;存自然心,廣利三教。

帝君隱聖而顯凡,隨方而設教。為人子者,訓之使孝,為人臣者,訓之使忠,訓兄弟以友恭,訓夫婦以和順,訓居上者,使待下以情,訓治事者,使處心以公。若能領悟,必發勇猛之志,遵循天道,不違本來,永絕輪迴之苦,以不枉聖真慈憫之心。

1.煉心為最先

不求人道而期仙道,不積善功而期仙境,這是常見的修行大病。曾見一些年輕人,天資聰穎,一日偶見道書,心生慕念,便發大志願,背離父母,遁入終南山中修煉。他們也去各大道觀走訪,卻瞧不起,認為沒有幾個修行人,實則是自己未明修行之理。修行要先煉己化性,且要盡人事、備善功,方才可以訪師雲遊,參悟玄機,窮理明徹之後,再涉及丹道。否則,只是自困自牢,自縛其身,虛度年華而已。這些青年哪裡聽得進去,以為他人是偏,自己是正,猶如大廈不曾安基,猶如奔前不知腳拌,最終被自己所誤。又學赤腳大仙裸足而行,又學餐松辟穀,又住山洞,佛經也參,道書也悟,赤赤誠誠,卻猶如瓶中之蠅只見一隅光明不見天下普照,猶如撲火之蛾以假為真以幻為實。未過幾年,有的竟然瘋癲了,有的住山洞被風寒侵骨落下腿部毛病了,最後,其他人信心也不足,便散了,各個打道回府,上學的繼續上學去了,上班的繼續上班去了。這都是真實所見,活生生的事實。而且,這樣的事情還在發生。除垢止念,煉心化性,是修行之要,大眾輕看俗塵,殊不知,這是大道場;大眾淡視《陰騭文》,殊不知,這是修行之聖典,亦是帝君垂示世人之修行心法。

道不離俗,俗不離道,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看似仙、人迥異,實則仙道與人道無異。自古天下沒有不忠不義、不慈不孝的神仙。忠如張良祖師,義如關帝,慈如文昌、太乙、慈航,孝如文帝、王祥。無數聖真,皆遵文昌帝君之訓,從忠義慈孝四字入手,勤懇修行,積德累功,拜訪明師,再參慧命,最終得以正果圓滿、位列仙班。歷代祖師,也是先訓以人道,人道圓滿,方最終能修成大道。

世人將《感應篇》、《陰騭文》、《覺世訓》這「三聖經」理解為是勸善書,殊不知,經中所言的,乃是仙道的下手處、為人的根本處。祖師經典,所為的,不出兩件事,一是證今生之福果,二是修來劫之不墮。三乘法門,皆是度人出生死的津梁。若是凡人,只為福報,也與此一理,並無二般。成聖成賢者,莫不由是路。若違人道,仙道必傾。執色、執空都是妄,知色不色、知空不空,離種種邊,方能始達妙音。執於有為,不能守中,猶如從籠子的一端躲進籠子的另一端,端然打坐,只是徒勞形軀,其性未轉,其靈未覺,其心未化,是為憐憫。帝君開示人修道之簡易,即是言守中之奧義。求仙非在名山洞府、非必要跋山涉水,而是在身邊低處、微處、平處、易處。非在外間,而在心間。非掃天下塵,而是除己垢。聰明君子,細細詳查。切莫違了修行之義,切莫誤了帝君之心。

天地之間,有考察善惡之神靈,能否成就仙道,要看路上的善功。善功不足,要一一彌補,惡念未消,則要一一改正。善功不滿,仙道不可期;善功圓滿,仙道不期而至。所以,天下一切善業即是道場,一切男女皆為父母,一切眾生皆為師尊,陰陽之內即是鼎爐,心之所處即是蓮花,以至於舉意動念皆與神明相合,與天地處一,與四時相動,時時常善,以至於無為,處處皆善,以至於無善,自然天神護佑,災消福集。

2.淨境生蓮花

萬物皆有靈,草木亦有心。何況於人?鬼若念道,可出惡道;畜生念道,可轉人身;庶人若念道,福壽可期,仙道可成;君王若念道,天下得安定。帝君之心,廣大無量,是恤憫一切眾生之心,是焚身救苦之心。眾生若能存帝君之心,邪魔轉正,精怪亡形,甲羽可成仙,鬼魅可成聖。為何存帝君之心能有如此大威力?非帝君之威力大,而是自無始劫以來,眾生本系道生,後來與道相違,輪轉不止,皆因眾生起私心、貪慾。帝君以無畏之心,布施一切,哪有私心、私慾可存?帝君勸度世人,無非讓人與天地同心、與日月同德。《陰騭文》字字都蘊含帝君之善念,行行都包囊帝君之真意。勸人所行之事,無非合道,久而久之,感格上蒼,福滿德就,天地悉歸於一身,萬化在乎一心。

元始天尊曰:「人為萬物靈,心為一身主。」此心本來即道,只因偏頗,障迷了自性,丟失了天然,流落到六道、沉淪於六塵。經曰:「溼化卵胎都是人,只緣貪戾著真情。」若能返本復源,永絕迷網,逍遙真境,則普天歡慶。

人若有一絲轉念,由惡變善,即可轉禍為福;若能時時提醒,刻刻提防,慎獨防危,眼前世界,即可由火宅化清涼,地獄化天堂、災殃化福鄉。蓮花自淤泥而生,一念可成腐朽,一念可成聖潔,皆在一心。

重陽祖師勸人身在塵而心似蓮花,於至真之境,直超三界。祖師所言「出家」者,出貪妄迷戀之家,歸清虛自然之家;出小我之家,歸大我之家;出有名有姓之家,歸無為返璞之家。此是出家之義,而非斷恩絕義、刻意妄為,與人道相違,與大道相非。願人人如帝君存心,真正出離迷罔,皈身正道,奉心坦途。大道無邊,普度一切善緣、有情。

3.平心即道場

鬥轉星移,斡運璇璣,道教自始及今,更迭變化。《道德真經》云:「聖人無恆心,以百姓心為心。」芸芸百姓,是教化的對象,也是立教的初心。莫以教為教,而要以祖師之心為教、以萬民之身為教。法天地之慈仁,應四時之變更,依人、依地、依時而施法雨。不稱名,不立功,莫讓眾生因名相起褒貶之言和貪執之心,使有緣眾生真正解脫、了悟無為。

帝君廣利三教,未有二心。相因人生,教因人別,大眾有病,因病開藥。尹真人曾言:「天上人間,方便第一」,以勸道眾不分名相,弘教利人。《晚課》亦有真偈言:「一切方便是修真」。既是「一切方便」,也是「方便一切」,目的只有一個:廣化自己,亦廣化天下一切善人。處處可修真,就地可生蓮。貴在存心和舉念。

「人言陰德如何種,舉事先存為眾心。」大眾勿存疑慮,勿存回報,時時做起,點滴做起,「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不起分別,廣行三教,利益一切。上天必不負有心人。萬類平等,善無大小,悉心作之,造化自成。教化有別,善業無殊;至道相同,貴在人行。

三皇五帝開創了華夏文明,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她歷經風雨,卻倔強不屈。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團結力、凝聚力、生命力,維護自身文化,使東方文明健康延續、有益於人類和世界。「中國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整個人類的和諧是完全一致的,這是東方文明對於世界的最大貢獻,也是華夏文明持久延續的生命力源泉。

「中國夢」需要華夏民族的每一位新時代奮鬥者去付出自己的力量,如帝君存心,互助互利、揚己所長,修之於身,齊之於邦。這樣的生命,必然是無愧的、燦爛的、有價值的。積極通過改變我們自身的言行,使社會更好美好、空氣更加清潔、家庭更加和睦、地區更加穩定、人類更加和諧,使世界成為人間仙境。

大道清虛,寥廓無言,教在人興,道在人弘。惟人清靜,方是興教;惟人無為,方是弘道。存利人之心,濟天下之急,是大道之至用。大眾急急行之,勿怠。

靈哉一點,不擾不驚。無思無慮,至聰至明。天理昭著,善性根成。一雜以偽,五體摧傾。自然歸正,百福來並。敬之慎之,大眾齊聽。

丁俊貴

2020年8月21日

相關焦點

  • 小師父新品上市|螞蟻雖小,奇力無窮;大千世界,萬物有靈
    宇宙洪荒,天地玄黃,大自然是最神奇的藝術家。浩瀚萬裡的天空、廣闊無垠的大海、綿延不斷的沙漠……它大筆一揮創造出的神奇世界,引得無數人類驚嘆其中。小師父原創設計珠寶,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微觀萬物,細品生活,用珠寶藝術表達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 萬物有靈皆需愛
    這聽起來就好像說世間有鬼神一樣令人難以生信。,向人們展現了作為萬物之源的水,千真萬確是具有感知能力的。這說明世間的萬物皆有靈性,而不光是有生命力的靈長動物獨有。如果我們能夠從這項科學實驗中讀懂水所傳遞的這個信息,就等於了解了世界,了解了自然,也就了解了我們自己生命的全部。
  • 萬物皆有靈,宇宙可能是一個或多個超級大巨人!
    「萬物皆有靈」,中國古語一語道破量子力學,根據量子理論,一切物質均由基本粒子構成,每個粒子都存在能量,這個能量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靈」。靈指的就是能量。根據量子理論,萬物皆有靈一點都沒錯,也是很科學,很嚴謹的,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迷信。
  • 萬物皆有靈,宇宙可能是一個或多個超級大巨人!
    「萬物皆有靈」,中國古語一語道破量子力學,根據量子理論,一切物質均由基本粒子構成,每個粒子都存在能量,這個能量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靈」。靈指的就是能量。根據量子理論,萬物皆有靈一點都沒錯,也是很科學,很嚴謹的,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迷信。
  • 「萬物有靈——任戎作品展」亮相莞城美術館
    12月10日,「萬物有靈——任戎作品展」在莞城美術館展出。展覽展出了德籍華人藝術家任戎的72件水墨拓印作品,為東莞市民帶來了別具一格的藝術享受。任戎,德藉華人藝術家、策展人,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與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2013年在德國波恩創建「德國波恩當代藝術館」,曾在世界各地多次舉辦個人展覽,其作品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具有獨特的個人藝術語言。萬物有靈,生生不息本次展覽的作品主要為任戎近年所創作,分為「創世紀」「萬物有靈」「天圓地方」和「江山」四個系列呈現。
  • 萬物皆有靈,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像!
    買得起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得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能承擔起該承擔的責任,過有質量的生活,做一個無可替代的自己。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把最好的給予了別人,就會從別人那裡,獲得最好的回報。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鼓勵,是最難得的真誠。為別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給自己的生命加油。當我們學會了欣賞和感恩,就擁有了幸福和快樂。命好不如習慣好,養成感恩的習慣,一輩子受用不盡。
  • 腦洞大開之修真四大境界!
    為了方便闡釋和理解,下面進行的構思統稱為修真創想,裡面的概念姑且稱為修真文明的概念吧。修真的終極追求是長生不死,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本質是通過修行,延緩甚至抵消時間流逝對生命的衰退瓦解作用。修士通過修行,達至生命等級的躍遷,根據生命等級不同,我們將修士修為劃分為四大境界:靈、仙、聖(神)、道,四大境界之下又分為若干小境界。這次先聊聊四大境界。
  • 美國中情局測謊專家研究成果:「萬物皆有靈」 是真的嗎?
    小編薦語: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誠實的人,做一個有慈憫心的人——因為萬物皆有靈,舉頭三尺有神明。靈」,可以精準地感知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體的意念、情緒等。 按照常識,未受精的雞蛋是不能孕育生命的,這個實驗證明未受精的雞蛋也有靈,真的是「萬物皆有靈」。(5)靈與靈之間的信息溝通原理是什麼?巴克斯特把連在測謊儀上的雞蛋放在鍍鉛的盒子裡,每當它鄰近的雞蛋被一個一個地丟進熱水中的時候,這個雞蛋便表現得很"驚恐"。這個實驗的意義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文化是國人精神宗教
    核心提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生活有著怎樣的意義?西方現代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卻未能改變中國文化的價值核心部分。文章從中國人內傾的文化精神入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其現代意義在人與天地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對於自己的態度、對生死的看法四個領域內的具體表現。
  • 從傳統文化感悟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在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往往通過「天」表示出來。天有多重含義。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把中國古代的 「天」歸納為五種意義:物質之天、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命運之天、義理之天或道德之天。至於天人關係,也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感應、天人合德等多種天人關係,其中以天人合一為主流。  敬畏上天源於古人對天的信仰。
  • 有人說:人為萬物之靈,又為萬物之賊。那麼何為靈?何為賊?
    人為萬物之靈,符合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又為萬物之賊,就有些道家的辯證意味了。在地球之上,人不是最早出現的生物,不過,人是最聰明的。關於這一點,有人說是上天賜予的;有人說是進化而來;還有人說是後天養成的。無論如何,在這個世界上,人最強大。
  • 濟公活佛:修道從人道起,古往聖賢莫如此,如不悟透此理,皆枉然
    人雖僅只有六尺之軀,若能遇明師指引,覺悟「自性心靈寶藏」,就明白上帝就在汝心裡,常於方寸地,窄門回光親天德,依真理大道返本源。事實上,有人把人的眼睛,比作靈魂之窗,其實與外界事物接觸的,則是心靈,心靈居於玄關,又稱真如佛性,一切大自然的事象,都存在於人的心中。
  • 萬物皆有靈!一個被海豹「養」了四天的男人
    國家地理頻道的攝影師有一次去南極拍攝水下世界,他潛到水底,突然遊過來了一隻海豹,張開了他的嘴,靠近攝像機,他以為自己立馬要被海豹給吃了,真要吃也是命了。萬物皆有靈,只要不傷害他們,他們知道以真心回報給你的。人類對於動物的保護是否該好好深思一下自己的行為, 人類總想著在他們的身上去得到一些所謂「寶貴」的東西,讓其無數的生靈們慘遭荼毒。每一種生物都有靈性,都有家,都有他們想保護的親人,無論是海洋生物還是陸地生物,正如海豹一樣,它知道你沒有惡意,才會親近你,並餵養你。這一幕成了攝影師永遠的記憶。
  • 此心一切念,皆當作修持:請問修行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這一概念的範疇相對比較寬泛,並且在諸多道經中多有論述,如大眾所熟知的《常清靜經》《感應篇》等。雖然經文中對修行的要求有深淺之別,但皆是希冀人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滴做起,發善心、行善事,通過萬千人事來磨練性功,最終可以可以達到慈心下氣、悲憫人天的修行境界。相比起前一所述,此處所指的修行更具有社會普適性。也即是說,只要把修行的理運用得當,每個人都能從此等修行中獲得益處。
  • 傳統文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
    站在真正的中醫「天人合一」的角度看:如《禮記.禮運》曰「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意思是:人生於世間,具天載地覆的恩德;身乃陰陽之合和;體內有魂魄、神明共存;萬物悉由五行而生,而人最得其妙氣,明仁、義、禮、智,信為五行之首也,人在天地間猶如人腹有心。
  • 「我抒我讀」投稿|萬物有靈平凡自然
    賈平凹先生的《萬物有靈》一書,通過對自然深情的抒寫,以文學的方式還原生命的純粹與本真以及對萬物生靈的思索。莊子在《齊物論》中道,「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先生著眼於自然之中的一花一葉一砂礫,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與萬物溫柔共處,用自己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他眼中的生靈萬物,揭示自然奧妙,也從中讓我們窺探到他所體會的人生百味,真正使「萬物與我為一」。萬物有靈正是在於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渲染。
  • [光明網-理論頻道]韓星:從傳統文化感悟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往往通過「天」表示出來。天有多重含義。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把中國古代的 「天」歸納為五種意義:物質之天、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命運之天、義理之天或道德之天。至於天人關係,也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感應、天人合德等多種天人關係,其中以天人合一為主流。敬畏上天源於古人對天的信仰。
  • 正宗修真 《凡人修仙傳》遊戲世界觀曝光
    日前,百遊正式對外宣布,同名小說改編、正宗修真網遊《凡人修仙傳》將於12月3日開啟二次封測。 今日,官方首度公布《凡人修仙傳》的世界觀,全面揭秘正宗修真文化的內涵。 一、正宗修真題材,建設完整境界架構 修真文化的歷史淵源,脫胎於中國傳統的道家文化,以修煉、飛仙為主題。這才有了「修仙者」一說,他們自古以來被凡俗世間人們爭相傳頌著,飛天遁地,翻江倒海的匪夷神通固然令人神往,但是不老長生,壽元無止的修仙境界,更是凡間無數人嚮往,並永遠追求的夢想。
  • 想不想修真五行靈根怎麼強化升級 五行靈根強化升級攻略[多圖]
    在想不想修真手遊中,五行靈根怎麼強化升級呢?很多玩家都在想如果普通升級的話就不是很強,那麼五行靈根怎麼強化升級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五行靈根強化升級攻略。
  • 黃信陽:發揮道教文化優勢,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這初冬時節,我們歡聚於北京,喜迎「第二屆道家文化與生態文明論壇」的隆重舉行。首先,我謹代表北京市道教協會,向在百忙之中拔冗出席本次論壇的朋友們,致以最熱烈的歡迎!向支持和幫助舉辦本次論壇的北京華夏中環國學文化研究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傳統文化與生態哲學分會等單位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