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種力中:引力、電磁力、核強力和核弱力,只有前兩種力,引力和電磁力,能遠距離影響物體(至少超過一個原子核的距離)。所以,如果行星和恆星對我們有任何直接的影響,那應該是通過其中一種或兩種力量。
眾所周知,月球的引力導致潮汐,但月球的電場實際上為零(但非常有趣的是,並非完全為零),其磁場是隨機的、分散的,幾乎不存在。
即使行星之間的引力作用也很小,但是引力的作用比磁場的作用強得多。這些微小的力的大部分被地球在太空中自由運動和下落的過程中抵消了(自由下落期間是你唯一感受不到引力的時間)。這隻留下了較弱的次級「潮汐效應」,之所以這麼叫,是因為它們導致了潮汐,儘管看上去令人印象深刻,但所需的力非常小(具體來說,地球引力的強度差超過2米的潮汐)。
月球的引力引起潮汐,但實際上沒有其他的原因了。太陽的引力約佔月球引力的40%,而木星弱化了其他所有行星引力的總和,使其引力約為月球潮汐效應的20萬分之一。
潮汐力造成銀河對的合併 MRK 1034.
更重要的是,行星的引力和電磁影響並不是可怕的外科手術。任何一種都會以一種非常均勻的方式拉住你。它們不會一次抓住幾個細胞,改寫你對生活的熱愛或改變你的心情。重點是,可能我們對宇宙已知力量的理解排除了行星和恆星對人類有任何直接影響的想法。
土星環在其主要的衛星軌道內。潮汐力抵抗物體的重力聚集效應使衛星無法形成。
說句公道話,不能把某件事放進當前的模型中並不能立即把它排除在可能性的範圍之外。例如,很久以前流體力學非常擅長解釋像空氣和水這樣的物體是如何運動的,但同時也「證明」了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飛起來。另一個美麗的例子是1900年左右地質學家面臨的一個難題。
他們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地球至少有上億年的歷史(最後證明這是正確的儘管地球年齡還要更大),然而一個粗略的計算顯示,在此期間地球內部應該冷卻,以至於其他火山和地熱活動應該是絕對不可能的。
但當然,快速環顧四周,你會看到一個充滿鳥類和火山的世界。所以,如果周圍有什麼東西(鳥類和火山),不管流行的科學理論怎麼說,都沒有什麼區別。因為現實獲勝。它甚至被寫進了科學憲章第一行:「現實勝出」。
順便說一下,「飛行問題」後來通過考慮旋轉流和粘度得到了解決,「地球變暖問題」通過考慮放射性衰變(當時還沒有發現)得到了解決。
所以更好的問題不是「所謂的『科學』都能解釋古天文學術效應嗎?」而是「是否有古天文學術效應?」對古天文學術現象的研究很多,但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結果都是負面的或不可重複的(科學上說「這不是一件事」)。自18或19世紀以來,科學界幾乎停止了研究,但他們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沒有多少科學論文,認真研究這類東西,部分因為結果是眾所周知的,部分是因為所涉及的實驗是很容易的,相對來說他們傾向於經常出現在中學科學博覽(這也是為什麼在自然雜誌上沒有關於小蘇打和醋火山的文章)。
例如,把報紙上所有的古天文學術預測按隨機順序讀給別人聽(這被稱為「盲法實驗」),看看哪一個最接近準確。你會發現,「正確的一個」大約每12次試驗中被選出一次。
簡而言之,無論其他行星和恆星對我們個人有什麼影響,都完全被當地的「噪音」所淹沒(比如路過的卡車的引力和電磁場),更糟的是,似乎沒有成為需要解釋的影響。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askamathematician-The Physicis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