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記者 邱也栩/文 肖春道/圖
海都訊「20斤的芒果,包裝佔了近4斤。」昨日,本報報導了海峽果品批發市場攤主在包裝箱內墊紙增重的潛規則。而在零售市場上,部分水果店「缺斤短兩」的現象也經常引起市民吐槽。那麼,買水果時「缺斤短兩」的現象還嚴重嗎?商販通過什麼手段來達到目的?市民在消費時又該怎樣擦亮眼睛?
昨日,海都記者在老師大學生街、上街大學城兩地隨機選取了三家水果店(攤),購買了三份樣品,借用福建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的精準電子秤稱量,發現相比過去,缺斤短兩的情況大為好轉,但使用人工秤稱量的樣品,仍存在計量誤差。
市民:買水果曾遇「八兩秤」
日前,在福建醫科大學讀書的劉同學致電本報熱線95060說,此前她到學校附近的一個水果攤買葡萄,一斤3.5元,選了兩串,老闆稱完說12元。「我也沒看那秤,平常也很少去市場買菜,但掂量下那兩串葡萄,怎麼著都沒有快3.5斤吧,最多3斤。」劉同學說,她當場就質疑老闆說秤是不是有問題,「開始她還狡辯,後來看我是福州本地人,最後竟來了句:我們這兒都是八兩秤的。」
早在兩年前,福建師大一林姓學生就在微博上貼出自己和5個同學製作的「水果攤缺斤少兩調查報告」,在對6家水果店近40個隨機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後,他們發現,幾家水果店都存在缺斤少兩的現象,最多的一家平均讓顧客多付了25.4%的錢,最少的也有7.8%。當時海都記者也有跟進,現場選取的三個樣本也有30~90克的誤差。
實驗:人工秤稱量的樣本誤差略大
現在這些高校附近的水果店還存在「缺斤短兩」的情況嗎?有沒有好轉?昨日,記者在老師大學生街、上街大學城兩地隨機選取了三家水果店(攤),購買了三份樣品,分別是臍橙700克、蘋果875克和香蕉840克,其中臍橙購於流動攤點,用的是人工秤稱量,其餘二者均購於水果店,用電子秤稱量。
隨後,記者將這三份樣品帶至福建省計量院,借來了一臺完好的電子秤,先用100克標準砝碼確認精準度無誤。接著,記者依次稱量三份樣品,700克的臍橙實際為670克,誤差率為4%;875克的蘋果實際為870克,誤差率為0.5%;840克的香蕉實際為828克,誤差率為1.4%。得出的結論是,三份樣品中,人工稱量的誤差略大,而另兩家的稱量誤差在可接受範圍內,並不存在「缺斤短兩」的問題。
那麼,那些在電子秤上動手腳的黑心商家又是如何做到的呢?福建省計量院的工作人員也做了一番演示。他先是抱出一臺外觀毫無異樣的電子秤,放上100克的標準砝碼,數值顯示無異常。但當他在錶盤上輸入幾個密碼數字之後,重量一欄突然變成105克,再按另一個鍵,變成110克。
「最多可以設置7個擋,想『吃』多少重量就『吃』多少重量。」工作人員說,當然商販也不敢調得太誇張,怕露餡,但確實有發現宰得狠的,調到比實際重量多60%的。
專家:放上標準砝碼作弊秤就現形
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科普委員會主任曾新宇說,過去幾年,作弊秤的科技也不斷更新換代。目前市場上存在業內稱為第三代和第四代的作弊秤。所謂第三代就是在秤臺的內部加裝一個作弊電容,商販通過一個偽裝成電動車或者摩託車鑰匙的小遙控器,實現調擋和復位的操作。而第四代科技含量最高,一般都是原廠家出來、熟知電子秤內部晶片代碼和加工過程的老手,自己開作坊批量生產。
據介紹,目前市場上的第四代作弊秤保守估計超過500種,由於很容易一鍵還原,破解難度大,部門執法起來並不容易。
那麼,市民該如何避免中招?對此,曾新宇說,最簡單的方法是用100克標準砝碼驗證,比如秤上顯示重量是1000克,如果放上一塊標準砝碼,增加的重量超過100克,那就說明秤不準或者被人動了手腳。若沒帶砝碼,隨身攜帶的手機也能起到類似作用。但前提是要記住自己手機的重量,比如iPhone6的重量為129克。
還有就是,商家在操作電子秤的時候,一般會按幾個鍵,正常屏幕上變動的是單價和總價,如果重量也發生變化,就不正常了。此外,也可借用每個市場都有放置的公平秤進行二次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