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短斤缺兩的事隨處可見,好像也沒任何部門監管,背後的原因讓人很疑惑,到底是管不過來?還是覺得沒必要管?
短斤缺兩的事情主要發生在菜市場、海鮮店、水果店、烤魚店等,很多時候,明明知道秤的分量不夠,卻也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懶得跟商家理論,只能自認倒黴:下次不去這家了。
如果少10%左右的秤,感覺吃個啞巴虧就算了,最近鍾先生遇到的事情,簡直讓他大為驚訝,這家店完全是把消費者當傻子啊!
12月26日,貴州六盤水一家烤魚店上了熱搜,原因是因為消費者鍾先生去吃烤魚的時候,感覺魚的分量不對勁,就到店裡拿了一瓶礦泉水測試,結果讓他大吃一驚,他拍完視頻啥都沒說就走人了,魚也沒吃。
鍾先生說,他當時選了一條魚,稱的時候服務員讓他自己看重量,想著是老客戶,自己也很信任這家店,也沒怎麼看,結果服務員告訴他,這條魚有五斤四兩。
鍾先生,感覺不可思議,他拿在手裡掂了掂,再次跟服務員確認:「這條魚有五斤四兩嗎?」
服務員回答說:「確實是五斤四兩」
根據鍾先生平時的生活經驗,這條魚最多就三四斤的樣子,怎麼可能會有五斤多重呢?
於是他就轉身到店裡去拿了一瓶礦泉水,這瓶500毫升的礦泉水在這臺電子秤上稱出了1.8斤的重量,他拍完視頻啥也沒說,轉身就走了。
黑心商家宰的太明顯了,「無奸不商」這話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語有云,做人經商當以誠信為本,尤其在網絡時代,現在網絡上很多博主做經商套路揭秘,商家的套路(準確地說是違法手段)在消費者面前都是清清楚楚。
如果還把消費者當傻子,還想著像以前一樣,抱著「宰一個算一個」的想法,註定只是一錘子買賣,生意無法長久,而且久而久之反而敗壞自己店鋪的名聲,甚至最後無商可做。
同時,作為消費者,怎樣才儘可能的不掉進商家的陷阱呢?
第一,買東西最好去正規的超市或者商場。商場和超市裡的價格,大部分都經過物價局核定過,不會出現過高或者過低的事情,相對來說比較公道。
第二,商場超市裡面的秤基本上是精準的,如果他們在秤上做了手腳,一旦發現後被舉報將會遭到重罰,作為超市來說,每天客流量如此之大,沒必要為了這點蠅頭小利敗壞自己的名聲。
第三,運用好這個小竅門:先在家裡稱出自己手機的準確重量,比如手機重200克,在外買東西的時候先用手機測試商家的秤是否精準。
將手機放在商家的秤上,如果重量大於200克,就說明商家的秤有問題,如果小於200克,你可以放心購買,絕對不會吃虧,當然,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除非商家是傻子。
如今,菜市場、水果店、烤魚店等這些地方十有八九都會有短斤缺兩的現象,我們在購物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鏡,以防上當受騙,畢竟消費者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
如果發現問題,可以通過網絡曝光和電話舉報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