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經濟條件的不斷提高,加上現在的家庭普遍只是育有一到兩個孩子,父母普遍把孩子看得很重,事事都以孩子為中心,希望把所有的愛都給孩子,不願讓孩子多受一分苦,但有時候這種過度的愛卻導致很多孩子養成了事事依賴大人的習慣,父母的愛變成了溺愛。
前段時間,一位網友在高速服務區無意間拍下了一對母女倆在吃飯的照片,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熱議,網友們看完照片都紛紛評論道:這孩子算是養「廢」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從網友分享的照片可以看出,這位媽媽很年輕,估計也就三十歲左右的樣子,而孩子看上去也不過才五六歲。母女倆在一張餐桌上相對而坐,女兒的面前擺放著豐盛的飯菜,但這位年輕的媽媽面前卻只有一碗泡麵,如此鮮明的對比讓經過的路人也都覺得非常詫異。
但顯然孩子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的,反而手裡一直拿著手機在玩,也不知是被手機內容吸引還是不喜歡面前的飯菜,孩子並沒有去吃。
女孩的媽媽見孩子只顧著玩手機,一直不動手吃飯,也沒有要出言教育孩子的意思,而是一邊吃著自己面前的泡麵一邊餵孩子吃飯。
用餐的整個過程中這對母女基本沒有任何溝通,女孩更是連眼皮都沒有抬一下,完全沉浸於手機之中,媽媽飯餵過來就張嘴吃一口,就這麼吃完了一頓飯。
如此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做派,讓網友們都不禁暗暗咋舌,加上泡麵與豐盛飯菜的鮮明對比,更是令人覺得這位母親有些過度溺愛孩子了,如此下去,這孩子早晚得「廢」。
孩子總有一天是要長大的,獨立的生活能力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有著深遠影響的,越獨立的孩子將來在面對一些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也會顯得越從容。
作為父母,我們所做的一切,無非也是希望孩子將來可以成為能擔當責任的獨立個體。因此,比起一手包辦、呵護備至,我們也許需要適當學會放手。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家長要如何才能培養出具有獨立自理能力的孩子呢?家長們不妨從讓孩子從幫忙做家務開始。
一、為什麼要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名譽教授Marty Rossmann曾經做過一項縱向研究,在四個不同年齡段——學前階段、10歲左右、15歲左右以及25歲左右對84名兒童進行了追蹤。
Marty教授通過對研究數據的分析,發現相比於沒有做家務或者十幾歲才開始做家務的孩子,3-4歲就開始做家務的孩子更有可能和家人及朋友關係融洽、學習優秀、較早實現事業成功、經濟獨立。
研究發現,幼年時期給孩子布置家務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起持久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讓孩子變得獨立自主。
二、如何讓孩子積極參與家務勞動?
1、主動示弱,讓孩子感到被需要
對於2、3歲的孩子來說,在這個階段都是渴望被需要的。家長們可以試著主動和孩子示弱,向孩子求助:「可以幫下媽媽嗎?」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孩子會更有自信和責任感,也更願意主動來分擔家務。
2、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
有的孩子可能一開始不喜歡做家務,家長們切忌不要生硬地強迫孩子,任何的啟蒙、教育都不應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
家長們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制定家務的分工清單,然後一起各自選擇相應的家務來做,通過這種儀式,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擁有選擇和控制的權力的,從而心甘情願去做自己選擇的工作。
3、具體說明任務,給孩子做好示範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認知可能還無法理解一個整體的概念,比如「把房間收拾好」,就很可能會讓孩子感到不理解並挫敗孩子的積極性,因此,家長們需要跟孩子具體地說明任務,讓孩子理解自己需要做什麼,怎麼做。
比如「把房間收拾好」,家長們應具體地指出:把玩具裝進玩具箱裡,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放整齊等等。
同時,如果孩子遇到一件事情不知道怎麼做時,家長們應親自給孩子做一些示範,耐心地教導孩子直接他能獨立完成。
4、保持積極的態度
家長的情緒也是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狀態的,家長們可要注意別當著孩子的面抱怨做家務很繁瑣、很無聊,多傳遞一些積極的情緒給孩子,同時以身作則,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5、不苛求完美
讓學齡前的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其實更多的是為了孩子的以後打下基礎,讓孩子先有個體驗,孩子的積極地參與比起結果來說更為重要。
孩子一開始可能會幫倒忙,但家長們千萬不要因為這樣而不讓孩子做,要知道孩子現在幫倒忙,以後才會幫大忙。家長應適度降低期望與標準,不苛求完美,讓孩子從犯錯中成長。
6、合理安排任務
給孩子安排任務,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以及綜合能力的發展情況,由簡到難,一步步地培養孩子,在孩子掌握一項技能之後,再給孩子提出新的任務或更高的要求,給孩子一些新的挑戰。
7、適當提供獎勵
父母家人的鼓勵和支持是孩子行動的動力,因此,當孩子勇敢地擔起責任或者完成了一項任務之後,父母也應適當地給予孩子客觀的鼓勵和讚美,這對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也是很有幫助的。
關於獎勵的問題上,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來提供獎勵,比如孩子喜歡到海邊玩沙,那當孩子完成某項約定的任務後,就可以帶孩子去海邊玩沙作為獎勵。孩子的世界其實很單純,不一定非要用金錢或者物質作為獎勵,以免削弱做家務的責任感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