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團隊Angew封面:鹼性膜燃料電池技術突破,功率密度新突破

2021-01-09 學研天地

研究背景

自2000年以來,低成本的鹼性膜燃料電池(AEMFCs)一直被視為替代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s)最有發展前景的技術手段,也被美國能源部(DOE)視為人類未來10年(2020-2030)重點研發與突破的電池技術。近年來,雖然無數的氫氧化(HOR)和氧還原(ORR)催化劑被開發應用於AEMFCs, 但本質上制約AEMFCs發展與商用的根本原因—還是其最為關鍵的核心部件—鹼性膜(AEM)與離聚物(ionomer)的 「缺失」。

想要替代PEMFCs,真正實現AEMFCs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的應用,AEMFCs就必須克服功率密度低與壽命差的短板。目前國內外大多數的鹼性膜都面臨OH-傳導率低,壽命與機械性能差,氣密性與乾濕循環穩定性不足等問題。因此,目前鮮有幾種鹼性膜的AEMFCs功率密度能達到PEMFCs的水平(~1.5 W cm-2):比如,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1.5 W cm-2),美國喬治亞理工/南卡羅來納大學(>2.5 W cm-2),英國薩裡大學(~2.0 W cm-2),美國德拉瓦大學/國內武漢大學(1.5~2 W cm-2)的鹼性膜,而其他類型以及商業的鹼性膜(如,FuMA-Tech, Tokuyama, Gen)絕大多數都表現出較差的壽命與低的AEMFCs功率密度(0.1~0.5 W cm-2)。

成果簡介

近期,基於應用研究,韓國漢陽大學的Young Moo Lee院士課題組開發了系列高分子量的烷基嵌段型聚芳基哌啶共聚物(PDTP-x, 如圖1),揭示了鹼性膜與離聚物中水蒸汽滲透率在不同溼度下對電池水管理的影響機制。作者通過調控聚合物的離子交換容量與水蒸汽滲透率,選擇性的將此類聚合物應用於鹼性膜與陰陽極的離聚物,有效提升了陽極水的反滲透以及電池水管理,實現了AEMFCs在超高功率密度下的水平衡。

圖1. PDTP-x的合成路線圖。

研發的PDTP-x 鹼性膜具有超高的熱機械性能(拉伸強度達80 MPa,楊氏模量與儲存模量均超過2000 MPa,為已知鹼性膜之最),高的OH-傳導率 >150 mS/cm(超質子膜的水平),適中的溶脹與水吸收、優良的氣密性、高的耐鹼性(1 M NaOH at 80 ℃ >1500 h),如圖2。

圖2. a) 不同溼度下膜的水滲透率 (Water Permeability) 變化,b) 不同溼度下膜的氫氣滲透率 (Hydrogen Permeability) 變化, c) 不同膜在室溫下的機械性能,d) 不同膜在不同溼度,60 ℃下的離子傳導率。

研發的PDTP-x 離聚物具有OH-傳導率高、水蒸氣滲透率快、耐鹼性好,對催化劑的苯基吸附影響低等優點。

PDTP-x 的AEMFCs,在H2-O2下,電池功率密度達到2.58 W cm-2,電流密度接近 8 A cm-2, 在H2-air下功率密度達到1.38 W cm-2,處於世界頂尖水平。此類電池功率僅低於美國喬治亞理工的GT-x 增強膜,如圖3。

圖3. a) 鹼性膜,離聚物,以及膜電極照片,b) 基於PDTP-25膜與TKK Pt/C催化劑,不同陽/陰(A/C)極離聚物對AEMFCs電池性能的影響, c) 基於PFBP/PDTP-75離聚物與TKK Pt/C 陰極,不同陽極催化劑對電池性能的影響,d) 基於PDTP-25鹼性膜,AEMFCs在H2-O2與H2-air下的超高電池功率。

此外,PDTP-x 的AEMFCs比功率成本(Specific Power=功率密度÷貴金屬催化劑載量)超過 8 W g-1,在鉑基催化劑(PGM)的AEMFCs中(<5 W g-1)屬最高水平,如圖4。此類AEMFCs有效降低了貴金屬催化劑的載量,克服目前AEMFC催化劑載量高的短板。

圖4. 目前AEMFCs的功率密度與比功率成本對比。

陳南君(Nanjun Chen)博士後與胡川(Chuan Hu)博士為本文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Young Moo Lee教授。目前,Lee的課題組已經成功開發出兩種性能優異的鹼性膜(PDTP-x為其中一種),可實現50-100 g/Batch的聚合物放大生產。相關論文發表於Angew. Chem. Int. Ed.。

受疫情影響,另一系列高性能的鹼性膜以及離聚物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推遲報導。Lee的課題組正致力於AEMFCs電池壽命以及非鉑催化劑在AEMFCs的應用研究,已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歡迎繼續關注。

文獻詳情:

Poly(alkyl-terphenyl piperidinium) ionomers and membranes with outstanding alkaline membrane fuel cell performance of 2.58 W cm-2

Young Moo Lee, Nanjun Chen, Chuan Hu, Ho Hyun Wang, Sun Pyo Kim, Hae Min Kim, Won Hee Lee, Joon Yong Bae, Jong Hyeong Park

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13395

團隊簡介

Prof. Young Moo Lee, 漢陽大學前校長,韓國工程院與科學院院士,第七屆東協膜協會主席,聚合物膜工程領域頂級雜誌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編輯。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 (2 篇), Nature (1 篇), Nature Energy,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Angewandte Chemie, Nature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氣體分離膜,新能源,水處理等聚合物膜領域發表高水平論文400餘篇以及多項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利, h因子103,他引34000餘次。

陳南君,漢陽大學博士後(2019. 8~至今),本碩博畢業於北京化工大學(導師:朱紅教授),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博士國家獎學金,以第一作者在Progress Polymer Science(1 篇), Angewandte Chemie(1 篇), Nature Communication(1 篇), 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A, ACS Applied Material & Interface,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Polymer Chemistry, Nanoscale, Electrochimica Acta等聚合物膜及燃料電池領域發表高水平論文13篇。4項國際專利(PCT專利1項,韓國專利3項),3項中國授權專利。H因子指數:14,他引用450餘次。

胡川,漢陽大學博士(2019. 8~至今),碩士畢業於廈門大學,以第一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 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A,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燃料電池鹼性膜領域發表研究論文4篇,1項韓國專利。

相關焦點

  • 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國產新突破 關鍵指標領先國外
    燃料電池車型無論是在環保方面的零汙染,還是其能源補給(加氫)時間短以及超長續駛裡程,都是其他新能源汽車所不能及的。但目前較高的技術和產業壁壘,國內關鍵技術的缺失,昂貴的質子交換膜和貴金屬鉑催化劑,以及石墨雙極板較高的加工成本,使得氫燃料電池車型的成本和售價遠高於普通燃油客車和其他電動車型,影響了其國內商業化的進程。
  • 高溫質子交換膜技術獲突破 燃料電池商業化進程有望提速
    為何產業資本紛紛搶灘布局燃料電池產業鏈?答案或許是技術變革速度超出大眾預期。上證報記者昨日獲悉,坤艾(KunAi)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近期研發成功了新一代以超高分子量高性能磷酸摻雜聚苯並咪唑(PBI)為核心的高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HTPEM),該項技術攻克了多項核心材料的技術難題,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自有技術空白,未來的燃料電池將擁有更多的「中國芯」。
  •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及產業化發展概述
    燃料電池已被歐盟確認為未來替代傳統內燃機的綠色能源產品之一。燃料電池按電解質的種類不同,分為鹼性燃料電池(AFC)、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磷酸燃料電池(PAFC)、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
  • 前沿丨基於含氟聚烯烴膜的高性能鹼性燃料電池
    本文轉自:X-MOL資訊註:文末有研究團隊簡介及本文作者科研思路分析通過直接電化學氧化高能量密度燃料產生電能,燃料電池技術這些電子設備廣泛地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燃料電池汽車、可攜式電子設備,以及固定電子設備。因而,與傳統的化石能源技術相比,燃料電池技術被廣泛地認視為一種能有效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而又不產生相關環境汙染的技術。近十年來,基於陰離子交換膜的燃料電池技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陰離子交換膜作為燃料電池裡的關鍵部件也隨之成為了科學研究的熱點。
  • 【科技速遞】西安交大鹼性燃料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針對上述問題,近日,西安交大能動學院熱流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何雅玲院士團隊的李印實教授提出了無需加入額外電解質的鈉離子直接甲酸鹽燃料電池。該體系以離子傳導率、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良好的鈉基陽離子膜為膜電極的隔膜,同時,甲酸鈉的水解為電極反應和離子傳輸提供了充足的OH-和Na+。實驗證明,電池在60℃放電時功率密度達到33mW cm-2。
  • 能量密度比鋰電池更高的清潔電池——氫燃料電池
    總反應式:2H2 + O2 == 2H2O  氫氧燃料電池(鹼性介質):  正極:O2 + 2H2O + 4e- → 4OH-  負極:2H2 - 4e- + 4OH- → 4H2O  總反應式:2H2 + O2 == 2H2O
  • 政策東風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瓶頸與突破
    2020年,在鋰電汽車越發受到關注的時候,燃料電池汽車也開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新一輪的新能源汽車規劃逐漸明確,燃料電池汽車的相關政策不斷優化,行業發展開始提速。
  • 氫燃料電池「中國芯」研發獲得突破
    近日,坤艾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KunAi,下稱「坤艾」公司)宣布,成功研發新一代以超高分子量高性能磷酸摻雜聚苯並咪唑(PBI)為核心的高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HTPEM),這項技術因為在研發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中佔據核心作用,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燃料電池的心臟」,而這也是中國企業首次攻克多項核心材料的技術難題,有效填補我國企業在高溫質子交換膜領域的自有技術空白
  • 研究人員改進的燃料電池技術得到新的突破
    打開APP 研究人員改進的燃料電池技術得到新的突破 蓋世汽車 發表於 2020-11-30 10:09:10   據外媒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和福特汽車公司的一組研究人員改進了燃料電池技術,而且讓該技術在效率、穩定性和功率方面都超過了美國能源部(DOE)設定的目標,而且目前還沒有其他燃料電池同時在此類方面達到同樣的裡程碑。
  • 19年氫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成果總結 不同領域獲新突破
    京津冀地區以冬奧會為牽引,北京和張家口建立多個「氫能出行」示範運營區域,天津計劃到2022年打造產值突破150億元的氫能生態圈;在華中地區,武漢根據加氫站的日加注量給予建設運營補貼;在長三角地區,江蘇省規劃到2025年,氫燃料電池汽車年產量突破1萬輛,加氫站突破50座;上海市發布的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顯示,到2020年,上海將建設加氫站5至10座,燃料電池汽車運行規模達到
  • 中鋁集團突破鋁燃料電池產業化技術瓶頸
    日前,記者在十五屆中國國際鋁工業展獲悉,中鋁集團旗下從事金屬空氣電池產品研發生產的企業——寧波烯鋁新能源有限公司(簡稱「烯鋁公司」)突破了鋁燃料電池產業化技術瓶頸,在展會上首次隆重發布了三款產品:鋁燃料通信備用電源、可攜式鋁燃料應急電源、水電熱一體鋁燃料應急保障設備,並即將實現規模化生產。
  • 汙水尿液能發電 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獲突破
    OFweek環保網訊:微生物燃料電池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1910年,英國植物學家馬克·比特首次發現了細菌的培養液能夠產生電流,他用鉑作為電極成功製造出了世界第一塊微生物燃料電池。最近,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BruceLogan的研究組嘗試開發微生物燃料電池,試圖將未經處理的汙水轉變成乾淨的水,同時發電。該項技術未來還可能實現海水淡化。  科技的發展能令許多塵封的夢想照進現實。一塊看上去如此「微小」的電池,究竟隱含了怎樣「巨大」的能量?
  • 第三方測試證實HYZON的新型液冷燃料電池在功率密度方面領先世界
    HYZON的新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轉為超重型車輛和機械提供動力,同時兼顧性能和價格。 德國萊茵TUV公司的第三方測試證實,HYZON Motors的新型液冷燃料電池峰值功率密度超過6kW/L,是世界上功率密度最高的燃料電池堆。
  • 長報告|燃料電池產業鏈研究之技術路線產業鏈篇(三)
    電池系統、電機技術和控制器是電動汽車所特有的技術,也是對車廠來說需要掌控的技術核心。電池系統是電動汽車的動力源泉,也是一直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因素。電動汽車用電池的主要性能指標是比能量(E)、能量密度(Ed)、比功率(P)、循環壽命(L)和成本(C)等。要能與燃油汽車進行競爭,最關鍵的就是要做出比能量高、比功率大、使用壽命長、重量輕的高效能電池。
  • 聚焦氫燃料電池車:突破「中國心」 駛入「快車道」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題:聚焦氫燃料電池車:突破「中國心」駛入「快車道」中新社記者 張素已在氫燃料電池車領域深耕20多年的付宇,近來有種「苦盡甘來」的感受。20年間,付宇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新源動力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機構從事研發,師從燃料電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衣寶廉。後來,他進入知名企業與北美、歐洲和日韓團隊合作,「知道我們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在哪裡,同時也清楚我們的能力」。2018年底,他覺得時機成熟,拉著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了科技企業驥翀氫能。
  • 【乾貨】七種燃料電池優點缺點對比
    不同於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在這裡甲醇經過一次轉化生成氫氣,氫氣再進入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堆發電。該架構利用了氫質子膜燃料電池電堆的高功率密度、高能效特點;同時,採用甲醇作為燃料電池輸入能源,氫氣即產即用,避免了氫氣儲存中的高壓危險、運輸中的效率低下及使用成本高等問題。與直接甲醇燃料電池相比,其能夠滿足大功率使用要求,彌補了DMFC功率低(很難達到1kW以上)的問題。
  • 燃料電池新突破:新型聚合物材料可在200℃保持質子導電率
    同為新能源技術,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燃料電池的具體原理,而是把它當做和普通鋰離子電池供電等差不多的技術。但實際上,燃料電池無論是和過去的內燃機,還是和主流純電動汽車的鋰離子電池供電相比,都有不同。過去的燃油車,是由汽油、柴油等燃料在發動機內燃燒產生內能,推動發動機的機械結構運動,帶動與之相連的汽車傳動結構運動;鋰離子電池則是把外部輸入的電能儲存起來,要用的時候驅動電機,電機再帶動汽車傳動結構運動。燃料電池雖然和鋰離子電池同屬新能源技術,但是其原理更像是內燃機,是一個產能機構而非儲能機構。
  • 【技術】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進展
    本文結合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催化劑的現狀,主要從鉑基催化劑、其他貴金屬催化劑和非鉑基催化劑對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進展和熱點進行分析及展望。  隨著環境汙染和能源危機問題日益嚴重,尋找綠色可再生能源成為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燃料電池能夠將化學能直接轉換為電能,以其綠色化、高電流密度、低重量、緊湊型發電的特點成為可行的綠色能源技術之一。
  • 我國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取得新突破 發電效率達46.5%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靖詠安 記者劉志偉)華中科技大學燃料電池研究中心在國內率先自主研製出了5kW級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簡稱SOFC)獨立發電系統,並實現了4.82kW的功率輸出,標誌著我國SOFC系統獨立發電技術取得了新突破。
  • 氫燃料電池質子膜實現國產
    當天,在山東東嶽未來氫能材料有限公司車間內,隨著機器轉動,一張看似普通的薄膜緩緩「走出」,這就是正式投產的質子交換膜。這張薄膜被稱為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的「晶片」。  「非常了不起!」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由衷地評價,這標誌著我國氫能核心材料質子交換膜在技術和裝置生產規模上同步全球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