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東風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瓶頸與突破

2020-11-23 騰訊網

2020年,在鋰電汽車越發受到關注的時候,燃料電池汽車也開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新一輪的新能源汽車規劃逐漸明確,燃料電池汽車的相關政策不斷優化,行業發展開始提速。

政策先行下,是技術發展上的喜憂參半,上遊制氫結構尚需優化,新型制氫技術還需完善;中遊儲氫技術亟待突破,高壓儲氫罐「瓶」頸仍在;下遊電池技術取得進步,電池電堆發展迅猛,核心材料有所突破。

但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整體與國外玩家差距明顯,政策春風下,產業鏈需要加快發展,突破更多關鍵技術,擁抱氫燃料電池汽車廣闊的發展前景。

政策先行

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大背景是環保要求和能源危機問題,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短缺,且能源利用對環境汙染頗大。氫氣被認為是最清潔的能源,其和氧氣產生化學反應只生成水,沒有溫室氣體產生,更沒有汙染氣體產生。

今年9月,中國已在聯合國大會上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利用節能減排抵消產生的溫室氣體),而氫氣是實現的重要途徑。世界氫能協會預測,2050年全球20%的二氧化碳減排可以通過氫能完成,氫能消費將佔全球能源的18%,創造2.5萬億美元以上的市場價值。

汽車作為能源消耗的關鍵領域,在節能減排方面也勢在必行。新能源汽車代替燃油車已在如火如荼開展,而以氫氣為原料的燃料電池汽車在環保、續航上更具優勢,未來將和純電動汽車一起替代燃油車。

2020年,氫燃料電池汽車相關政策正在進一步強化。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規劃提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汽車主流的同時,也重點提到燃料電池汽車要實現商業化應用的目標。

商業化應用是怎樣的概念?在《規劃》發布前的10月27日,工信部指導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給了更加具體的數據:到2030-2035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要達到100萬輛左右。截止2019年底,我國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僅6165輛,且全為商用車,未來發展前景巨大。

在路線和規劃發布前,相關政策已經在改進優化。今年9月,財政部、工信部等五部門發布的《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明確,對燃料電池汽車的購置補貼政策,調整為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支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城市群從燃料電池推廣和氫能供應兩個方面給予獎勵。

獎勵方式將通過積分核算,1積分大約是10萬元補貼,積分上限分別為15000積分和2000積分,即補貼金額上限為15億元和2億元。示範結束後,對超額完成示範任務的,超額完成部分予以額外獎勵,示範區以外的地方原則上不再對燃料電池汽車推廣給予購置補貼。

目前,北京、河北、山東、江蘇等20餘個城市群已經申報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區項目,在產業集群更完善,研發資源更豐富的華北、華南和華東地區率先發展推廣示範先行區。

同時,在11月初新能源汽車路線圖和新能源汽車規劃出臺後,地方政府也迅速跟進,從加氫站、燃料電池技術等關鍵領域提出更具體的規劃。上海提出2023年實現「百站、千億、萬輛」的目標,同時培育知名企業和獨角獸;廣東著力培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並力爭2022年實現首批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示範運行。

政策上新一輪的支持,旨在推動產業的更快發展,也是來面對技術上的進步和突破。目前,我國整個燃料電池產業面臨著各種設備、技術挑戰,正在不斷追趕。

上遊制氫結構有待優化

氫氣作為電池汽車的核心原料,其製取來源顯得尤為重要。從氫氣目前的製取來源來看, 化石燃料制氫居主導地位,全球主要人工制氫原料的 96%以上都來源於傳統化燃料的熱化學重整,僅有 4%左右來源於電解水。其中,化石燃料中,天然氣佔比最高,達到48%。

全球氫氣製取原料佔比

我國的煤炭和天然氣資源儲備豐富,也是我國人工制氫的主要原料,但我國煤炭制氫佔比更高,達到62%。

中國氫氣製取原料佔比

化石燃料制氫的優勢是技術成熟,成本低,但氫氣的製備來源依然有環保問題的產生。電解水是最為環保的制氫方式,但成本頗高。

煤炭制氫成本最低,為 0.8~1.1 元/立方米,天然氣制氫成本為 0.9~1.5 元/立方米,我國電解制氫發展仍處早期,成本在 3 元/立方米左右。

氫氣製取方法成本對比

化石燃料制氫仍然對環境產生汙染,需要重點考慮如何降低電解水成本。目前來看,利用棄風、棄水的電能進行電解水制氫是較為良好的路徑。

2019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的水、風、光棄電約515億度,氫燃料需求的增長將推動棄風棄光等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有利於打破可再生能源發展瓶頸,擴大可再生能源佔比。

目前,也已有企業在此領域做出探索。11月17日,中國華能集團總經理鄧建玲表示,中國華能正積極創新發展水電制氫和儲能,打造綠氫產業園,建設西部地區首個規模化水電解制氫示範項目。

據了解,華能擬在成都選址建設水電制氫示範項目,項目建設規模6000Nm3/h,分兩期建設。全部建成後,項目年產氫氣4286噸,年產氧氣34286噸,年用電2.52億kWh。

四川省水電裝機容量近8000萬千瓦,受調控和外送能力限制,豐水期棄水問題突出,亟需途徑消納。通過開展水電制氫,充分利用水電的發電能力將富餘電力儲存起來,並實現規模化消納,有助於緩解水電棄水難題,提升水電產業的綜合經濟效益。

棄風、棄光等可再生能源的二次利用有望成為未來電解水制氫為主的過渡階段,改變我國目前煤炭制氫為主的現狀。

中遊儲氫亟待突破

相比制氫結構的有待優化,儲氫設備技術上的突破是我國氫能產業更需關注的核心。

氫氣製取完成後需要儲存,並運輸到加氫站,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加氫。相比汽油和電池,氫氣作為更加易燃的物質,安全性問題更加突出。目前,儲氫方式主要有高壓氣罐儲氫、低溫液態儲氫、化學儲氫等

氫氣熱值高,單位質量能量密度大,但氫氣是最輕的氣體,單位體積燃氣釋放的能量低,高壓儲氫就是利用超高壓力提高單位體積氫氣能量密度。

低溫液化儲氫則是利用氫氣在超低溫下變成液體的方式儲存氫氣,變成液體後,氫的單位質量能量密度將大大提高,其體積密度是氣態氫的845倍。

化學儲氣主要是利用金屬、有機化合物等其他物質與氫氣生成化合物,使用時再將其分解提取。化學儲氫也能較好的提高氫氣儲存密度,同時,相比高壓儲氫和液態儲氫更加安全。

目前來看,液化儲氫和化學儲氫似乎都比高壓氣罐儲氫有更高的儲存密度,但是兩者在使用時,脫氫成本較高。液態儲氫的超低溫環境需要更多額外的能量來提供,化學儲氫脫氫時也需要複雜的設備和催化劑。

相比液態、化學儲氫苛刻和複雜的條件,氣態儲氫雖然密度較低,但只需專注於儲氣罐的研發,且在高壓下,能量密度已不斷提升,同時氫氣在使用時最為方便,是目前發展最成熟、最常用的儲氫技術。

高壓氣態儲氫技術的儲氫密度受壓力影響較大,壓力又受儲罐材質限制。因此,研究重點在於儲罐材質的改進。

高壓氣態儲氫也是車載儲氫的主要應用形式,將氫氣罐直接放置在汽車底部,給燃料電池系統供氫。其按種類可分為:純鋼製金屬瓶(I型)、鋼製內膽纖維纏繞瓶(II型)、鋁內膽纖維纏繞瓶(III型)和塑料內膽纖維纏繞瓶(IV型)4種。

塑料內膽纖維纏繞瓶

當前,國內市場上主要以鋁內膽纖維纏繞III型瓶為主,已開發出35MPa和70MPa兩種容器,技術較為成熟,塑料內膽纖維纏繞的IV型還處於研發階段。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已廣泛應用IV型瓶,Hexagon、豐田、佛吉亞等公司具備批量生產能力。

與其他種類相比,IV型瓶內膽從原來鋼性的金屬內膽變成有一定彈性的塑料內膽,其壽命大幅提高,優勢顯著。同時,IV型瓶內膽方便成形,本身價格也較為便宜,未來IV型瓶的成本可以達到III型瓶成本的1/4左右。多種優勢下,IV型瓶勢被認為是行業發展方向。

IV型瓶各國開發情況

目前各國均在大力開發IV型瓶,不過,IV型瓶對碳纖維材料、氣罐密封形式都有超高要求,目前真正實現商業化的國家僅有日本和挪威。我國目前還沒有企業實現技術突破,僅有高校處於研發階段。

IV型瓶作為目前國際上實現量產應用的車載儲氫方式,為燃料電池乘用車的研發提供了關鍵動力,我國需要將其作為重點方向來攻克。

下遊電池技術取得進展

相比儲氫技術的尚待突破,國內在氫燃料電池系統領域已有不少企業實現自主國產化。

氫氣與氧氣反應生成水,是氫燃料電池的基本原理。當然,必須注意,氫燃料電池不是氫內燃機,它不是通過燃燒產生能量,而是通過氫氣和氧氣在電解液中的離子反應,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燃料電池工作原理

在氫燃料電池系統中,電池電堆是最核心的部件。其由多個單體電池以串聯方式層疊組合而成,單體電池是由雙極板與膜電極(包括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碳紙/碳布等)組成。若干單體之間嵌入密封件,經前、後端板壓緊後用螺杆緊固拴牢,便構成了燃料電池電堆。

電堆作為燃料電池核心部件,是對外功率輸出的核心,其成本約佔燃料電池系統總成本的60%,電堆的開發對燃料電池推廣應用至關重要。

以豐田為代表的國際知名車企大多自行開發電堆,一般不對外開放,以 Ballard、 Hydrogenics 為代表的國際知名電堆生產企業在燃料電池領域深耕多年,具有較強的技術積累和產業化能力,可以對外單獨供應車用電堆。

國內電堆生產技術整體而言距離國外還有一定差距,但有多個企業在積極研發自己的電堆技術專利,提高國產電堆性能並減少成本,代表企業有大連新源動力、神力科技、東方氫能、氫璞創能、武漢眾宇、明天氫能等。

近期,電堆領域也有初創企業開展了融資,11月18日,上海驥翀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Pre-A輪融資,由水木易德領投,河南戰新氫能產業基金、張家港政府投資平臺悅豐金創及山東江詣創投跟投。

驥翀氫能成立於2018年12月,是一家專注於自主智慧財產權燃料電池研發和產業化的科技公司,定位於車用氫燃料電池電堆解決方案供應商,業務涵蓋了電池電堆定製開發、銷售及技術服務等。

電池電堆國產化不斷提升的同時,核心零部件也有企業實現突破。

同在11月18日,東嶽集團150萬平方米質子交換膜生產線一期工程在山東淄博投產,這是我國首個實現質子交換膜規模量產的項目。

在電池內部,質子交換膜為質子的遷移和輸送提供通道,使得質子經過膜從陽極到達陰極,與外電路的電子轉移構成迴路,向外界提供電流。質子交換膜的性能對燃料電池的性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好壞直接影響電池的使用壽命。

全氟磺酸質子交換膜

目前市場比較常見的膜材料主要是全氟磺酸質子交換膜,全球主要從事燃料電池質子膜研發和生產的公司除了東嶽,還有美國戈爾、杜邦,日本旭硝子,德國巴斯夫,東嶽靠著自身完整的產業鏈條,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能夠為量產氫燃料電池汽車提供質子交換膜的企業之一。

不過,目前在燃料電池電堆的核心零部件中,除東嶽質子膜和樹脂已經實現國產規模化製造外,其他核心材料,如催化劑、氣體擴散層載體碳、基材碳紙還主要依賴進口

電池電堆核心材料

比如,催化劑發揮著催化氧氣分子的還原和氫氣分子的氧化作用,要求高活性、高穩定性,能夠耐受寬廣電化學電位範圍的極化循環,抗反應氣體中雜質中毒汙染。目前這一領域的核心企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國內已有企業在做,但在反應活性、載體耐腐蝕性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

乘用車整車需要追趕

將燃料電池發電機製造完成後,氫燃料電池汽車有了動力,進而製造成整車。

目前來看,由於不少核心技術和零部件依賴進口,導致我國氫能源汽車成本高昂,氫燃料電池只在商用車領域展開應用,國內尚未實現乘用車的量產。

商用車是短期燃料電池汽車發展重點。由於目前我國加氫站建設數量仍較少、燃料電池汽車的購置成本較高,商用車尤其城市公交將會是短期最重要的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場景。

宇通氫燃料電池汽車

一方面,城市公交車、重卡等運營車輛的行駛路徑較為固定,對加氫站數量的依賴較低;另一方面, 我國商用車有較大的保有量基數,在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初期可以推動氫燃料電池產業鏈的成本下降。目前我國商用車頭部企業如宇通、福田、中國重汽等車企均已在燃料電池領域積極布局。

燃料電池乘用車領域目前以日韓車企為主。在乘用車領域,全球燃料電池汽車銷量主要由豐田、本田和現代 3 家日韓企業貢獻

目前,燃料電池乘用車售價普遍高於傳統燃油車車和純電動汽車, 豐田的全新第二代 Mirai 已在德國正式開售,售價 6.39 萬歐元(約合人民幣 50.5 萬元)。

長遠來看,乘用車必然是氫燃料電池汽車的主力。隨著制氫尤其是電解水制氫成本的下降和儲氫技術的突破,氫燃料電池汽車會在未來和純電動汽車共同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目前都還處於初期,政府需要加大產業扶持力度,企業需要加強技術攻關,為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爆發做好準備。

相關焦點

  • 突破氫燃料電池汽車四大瓶頸
    直面四大瓶頸,「加氫焦慮」待破解——關鍵材料和核心技術尚未自主。近年來,我國發布一系列政策引導鼓勵氫能產業發展,在關鍵零部件和技術開發方面已有所突破。液氫儲罐已經實現國產化,最大容積可達300立方米,已掌握氦製冷循環設備核心技術。但關鍵零部件主要依靠進口,燃料電池的關鍵材料包括催化劑、質子交換膜以及炭紙等材料大都採用進口材料。
  • 億華通:氫燃料電池領跑者 乘產業政策東風爆發在即
    原標題:億華通:氫燃料電池領跑者 乘產業政策東風爆發在即   導讀:   億華通是國內領先的氫燃料電池發
  • 產業觀察:政策密集推動 氫燃料電池產業加速布局
    與此前純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不同的是,對於氫燃料電池產業,政策扶植的方向一方面傾向開放技術的合作研發,一方面也未急於推動產業商用進程。對於產業來說,唯有以開放的姿態實現自有技術的突破,才是真正開啟產業進程的契機。
  • 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申報截止,「以獎代補」政策驅動力已然釋放
    今年9月,《北京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出爐,提出2023年前,培育3~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龍頭企業,力爭推廣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全產業鏈累計產值突破85億元;2025年前,培育5~10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龍頭企業,力爭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突破1萬輛,全產業鏈累計產值突破240億元。
  • 中鋁集團突破鋁燃料電池產業化技術瓶頸
    鋁燃料電池由於具有比能量高、適應性強、使用壽命長、對環境友好等優點,在軍事、民用、以及電信系統後備動力源、可攜式電源和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應用方面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成為行業研究的熱點。但由於其存在一些技術瓶頸仍未解決,產業化推進速度緩慢。
  • 再獲政策加持,氫燃料電池發展向好
    近年來,以氫能為原料製造電池已成為電池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氫能具有高效環保、應用豐富、可儲能運輸的顯著優勢,在能源需求不斷攀升的背景下,以來源廣、轉化高、零排放為特點的氫能製作電池,能有效避免汙染物排放,並且保障供能的持久穩定。
  • 多地出臺產業政策 燃料電池汽車或加速發展
    【多地出臺產業政策
  • 上海發布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實施計劃
    為搶佔全球汽車產業變革創新制高點,實施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戰略,推進上海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科委、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財政局聯合制定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實施計劃(實施期限為2020-2023年)。
  • 氫燃料電池汽車零部件,是否會成為下一個風口?
    對於一家產品尚未批量投放市場的新創企業,其中包含的無非是業內外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厚望。 就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而言,豐田是在氫能源領域投入較大、實力較強的汽車廠商。1992年以來,豐田在燃料電池電堆、高壓儲氫、燃料系統軟體、氫氣生成等方面積累了大量技術及專利,尤其是在電池電堆和高壓儲氫技術方面領先世界。
  • ...新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氫能源|燃料電池|產業鏈|燃料電池汽車
    在節能減排路線上,提出至2035年客貨車油耗下降約20%,實現氫能源大規模應用,同時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左右。二、政策不斷釋放,燃料電池產業正處於爆發前夜氫能源綠色清潔,熱值高達汽油的三倍,是理想的能量載體和清潔能源。近年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積極推進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發展。
  • 廣東: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
    方案提出,加快整合省內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資源,重點突破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化,建立自主可控、技術先進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著力培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支持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創新,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推廣應用,具體如下:為貫徹落實《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粵府〔2018〕46號),加快培育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持續增強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制定本實施方案。
  • 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深度研究
    1.新能源汽車概論1.4 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和趨勢1.4.1 全球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純電動汽車的歷史比燃油車更早,但由於技術的瓶頸導致經過了初期的繁榮之後就一度消沉,直到近些年鋰電池技術的不斷突破1.4.2 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情況:在各國政策支持下,電動車銷售增速較快,但整體來看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佔比仍然比較低,仍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 新能源汽車產業向高質量發展 電池技術的突破和創新是關鍵
    早在2012年,國務院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也就是在這一階段,中央各有關監管部門先後推出了近60多項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僅地方版政策措施就高達500多項政策。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鼓勵下,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創新的新路徑。  今後,我國新能源汽車將以科技創新為著力點,邁向高質量發展。
  • 燃料電池產業深度解析:政策與技術助推 商業化大幕開啟
    ■ 政策力挺燃料電池技術,多方下遊應用進程加速:國家補貼政策給予燃料電池車高補貼且 2020 年前不退坡,ZEV、碳稅等經濟手段的出臺都為燃料電池最大的潛在市場——新能源汽車市場形成有力推動。此外,燃料電池的一系列特性使其在通信、軍用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空間,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政策給予指引。
  • 燃料電池乘用車產業發展概況
    補貼政策對燃料電池汽車有所傾斜,各地市也紛紛出臺優惠政策,扶持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 2018年2月,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四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標準不變,規定燃料電池系統的額定功率不低於驅動電機額定功率的30%,且不小於30kW。
  • 氫燃料電池汽車正在加速駛入商業落地「快車道」
    經過多年研發與積累,目前我國氫燃料電池技術已經取得了較大突破和進展。「在燃料電池領域,我們現在的自主技術已經具備了推動產業向前發展的條件。與國外的差距主要在技術和裝備的成熟度上,我們的自主技術,還缺乏大量驗證,還不夠成熟。」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銀廣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基於氫燃料電池產業的廣闊前景,近期以來,我國氫燃料電池行業利好政策也頻頻發布。
  • 國六標準倒逼汽車產業變革,燃料電池汽車的未來可期!
    近年來,各國對於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日益重視,美國、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都在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等指標上做出了明確的規劃,豐田等大型車企也都在研發零汙染的燃料電池重卡。 而我國隨著國六汽車排放標準的全面實施,有望倒逼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加快發展。那,當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如何?產業鏈中哪些環節前景更加可期?
  • 氫能發展戰略研討會解構氫產業發展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路徑越探越明
    近期,豐田汽車宣布聯合億華通、中國一汽、東風汽車、北汽、廣汽五家企業,成立「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北京)有限公司」,面向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開展研發工作。「中國應該在柴油車上發展氫動力,特別在柴油車保有量較為集中的地區首先推廣,進入『氫能重卡時代』」。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表示,物流密集的港口地區適合建立「柴改氫」示範區。
  • 氫燃料電池汽車火熱下諸多問題待解 業內:發展將迎關鍵節點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張家口冰天雪地的午後,氫燃料電池車的話題正被火熱討論著。11月14日下午,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舉行的2019年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上,張家口氫能與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執行院長王賀武指出,從去年開始,新能源汽車發展轉向了氫能燃料電池汽車,其中有政府政策的支持,還有來自於投資界的追捧,以及企業界看到了另外一個可以進入的新領域。
  • 氫燃料電池步入發展快車道 大規模存儲技術仍有待進一步突破
    今年9月國家相關部委發布了《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針對產業發展現狀,五部門將對燃料電池汽車的購置補貼政策,調整為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支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城市群開展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攻關和示範應用給予獎勵,形成布局合理、各有側重、協同推進的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新模式。示範內容第四點指出,完善政策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