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漁舟唱晚……廣闊的烏倫古湖不僅是20餘種野生名貴冷水魚種的美麗家園,也是新疆福海縣萬千兒女的福地,孕育著生命與希望。
烏倫古湖水域面積1035公頃,是中國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新疆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之一。湖區內盛產白斑狗魚、東方歐鯿、額河銀鯽、貝加爾雅羅魚等23種冷水魚和鰱、鱅、鯉、草四大家魚,素有「塞北漁鄉」之稱。
經過4個月的禁漁期,8月初的福海縣烏倫古湖又迎來了魚躍人歡的熱鬧場面。今年是阿勒泰地區實行「禁漁令」的第15個年頭,兩年前,阿勒泰將禁漁期延長至4個月,每年4月1日—7月31日為烏倫古湖的禁漁期,同時為恢復河流魚類資源,漁政部門每年向烏倫古湖投放數百萬尾冷水魚苗,以幫助野生魚類種群恢復,由於是人放天養,天然水體養殖並不曾改變「福海野魚」的本色。
福海瑞雪漁業生態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三瑞是這片水域漁業發展的親歷者、見證者,也是傳承者、受益者,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在烏倫古湖上以打漁為生,從一個普通的漁民發展到如今擁有集「水產養殖、休閒垂釣、康養旅遊、水產加工」為一體綜合發展的漁產業,王三瑞走過的路也是福海縣半個世紀以來漁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型之路。
9月1日,王三瑞的兒子、公司經理王燕龍在距離縣城28公裡處的瑞雪漁業生態旅遊度假村忙碌著,安排工作、接待客戶、聽取反饋、做好服務……作為接班人,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記得小時候的冬天十分寒冷,零下40攝氏度是常有的事。既便如此,父親也要到冰面上鑿洞撈魚。」王燕龍說,如今的產業是父親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幹出來的,從漁民到捕撈隊職工,從水產養殖「土專家」到現代漁業企業家,從幾百畝坑塘養殖到投資近1億元「漁旅結合」的度假村,父親身上有許多值得他學習的地方。
目前,度假村建設了垂釣區、水上樂園、採摘區及捕魚體驗區等,遊客來到這裡不僅可以體驗垂釣,還可以在水上划船,乘坐漁船捕魚,體驗漁民生活,遊玩各種水上娛樂項目。冬季還可舉辦小拉網、溜冰、冰上漂移、冬季垂釣、冰爬犁等冰上娛樂活動。2017年11月這裡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
福海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於雪峰介紹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烏倫古湖的漁業受儲藏、運輸、冷鏈等條件的限制,還維持著冬季捕魚的習俗,當時湖區的魚產量也僅有一兩千噸。而今,湖區漁業統一由企業承包,曾經的漁民變身為企業捕撈隊的職工,魚種數量、質量、效益都已不可同日而語。2018年,水產交易量9030噸,產值2.538億元,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8550元。同時,以海瑞公司為代表的邊貿漁企依託哈薩克斯坦原料魚資源,邊貿魚半成品遠銷山東、上海等地。福海縣全年進口邊貿魚達5000噸,初步形成北疆片區的邊貿魚集散地。水產品精深加工步伐加快,以阿爾泰冰川魚熟食加工為代表的即食魚產品已經面市,「爽口小阿刁」「開胃魚塊」等4大系列、7個品種產品在喀納斯、可可託海景區供不應求。
這些數據見證了福海縣漁業的發展,也帶來了當地人的富裕生活。全縣近7萬人,有2600餘人從事漁業相關產業。在烏倫古湖邊賣了22年烤魚的的楊庭忠將當地冷水魚變成了餐桌上的美味,採用自己獨創的松木鋸末燻烤法,不僅讓南來北往的遊客吃過了癮,還通過真空保鮮、物流配送發往內地各大城市。
「這一季儲備了14噸冷水魚,加上冬季用量一年可達到20噸,烤熟後,一大半都賣到內地。」楊庭忠說,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就能賣200多條烤魚,3年前他們又在縣城開了家分店。自2009年註冊「楊娃子」商標以來,他的烤魚已成了當地特色名小吃。
除了扶持冷水魚系列產業,近兩年福海縣還加大「福海大閘蟹」宣傳力度,從技術上、銷售上指導幫助蟹農養好蟹、賣好蟹。去年,該縣生產的螃蟹已打進烏魯木齊十餘家大型超市,通過線上線下兩種銷售模式及與「百事聯」平臺戰略合作,強力打造福海特色螃蟹品牌,全縣河蟹養殖面積達1萬畝,生產商品蟹80噸,產值達440萬元。(王志華)
(責編:吳偉玲(實習)、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