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2年的某一天,強大的羅馬大軍攻破希臘的敘拉古城,統帥馬塞拉斯三令五申「不得傷害阿基米德半根毫毛」。但據說,沒有目睹過這位「數學之神」的士兵攻城後,看到一個正對著地上的幾何圖形發呆的「傻老頭」,想迎面去抓時,老頭卻狂怒道:「別弄壞了我的圓!」
士兵一怒,順手一刀,這位人類文明史上璀璨的科學巨匠--阿基米德,帶著遺憾而終。
惋惜不已的羅馬軍隊統帥馬塞拉斯把那位士兵以殺人犯處決,為阿基米德修建陵墓,並且在其墓碑上刻了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柱體內的切球,以紀念他的科學成就。
至此,由阿基米德掀起的數學、物理、力學等領域的高潮,成了古希臘文明落幕的壓軸戲。西方科學的凜冬來臨,中世紀時期的黑暗,科學讓位於宗教,直到1800多年後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才讓科學重獲新生。
在人類發展史上,有無數如阿基米德一樣醉心於科學的科學家,如璀璨的群星,照耀人類歷史的天空,讓人類後來的上天入地成為可能。
如何打撈人類歷史長河的這些珍寶一樣珍貴的科學家事跡,如何運用現代人喜歡的幽默、詼諧的語調解說他們,是門藝術。
無疑,這本由楊義先、鈕心忻所著的《科學家列傳》,做到了科學的嚴肅與文字的活潑的恰到好處。
楊義先是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數學名師,而且還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的他,在本書中採用了中國傳統章回小說體裁,引人入勝之餘,又不失科學的嚴謹,把44位科學家真實呈現在我們面前。讓人讚嘆他們偉大的科學創舉之時,又增添幾分對這些同食人間煙火的科學家的親切感。
《科學家列傳》以時間為軸系,集中展示古今中外頂級科學家的成果,從中清晰可見人類科學發展的軌跡。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是希臘,自阿基米德之後,斷檔1800多年的期間,卻是西方不亮東方亮。
這期間,中國的數學、醫學、農學和天文學這4門最發達的自然科學,曾在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中亞的科學家點燃科學這盞明燈,照亮了後來者的探索科學之路;直到歐洲文藝復興帶來西方文明的輝煌,人類最頂級的科學家噴湧而出,形成近代科學文明的燎原之勢,科學帶來世界的巨變。
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於難以解釋的現象,以充滿想像力的神話來解釋萬物,文學作品是最好的佐證。
不過,科學的誕生,讓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
那科學誕生的標誌是什麼?區別於過去採用懸疑和超自然的解釋客觀現象,取而代之試圖藉助經驗觀察和理性思維來了解世界,是為科學誕生的標誌。
誕生在古希臘城邦米利班的泰勒斯是人類的科學始祖。這位比孔子早80年就收徒教學的科學家,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嚴格證明若干平面幾何定理,在數學中引入命題證明的思想的第1人。
「引入邏輯證明,無異於給數學王國奠定了根基。他保證了命題的正確性,不僅是數學王國奠定根基,還使數學成為一個嚴密的體系,為數學『科學之母』的地位一錘定音。」
3000多年前的這位人類「第1位數學家」的科學研究成果,仍舊是現在小學生的幾何必學內容。
在泰勒斯的墓碑上銘刻著人們對他的敬仰之情:這既是一位聖賢,又是位天文學家,在日月星辰的王國裡,他頂天立地,萬古流芳。
既是數學家,又是天文學家的泰勒斯,在日月星辰中遨遊,處處展示出他的不同反響。
有一天夜晚,酷愛科學研究的泰勒斯,一邊走路,一邊仰望星空。不小心掉進一個深坑,被救起後,仍然沉浸於天文學意境中的他,脫口而出一句「明天肯定有雨「。
眾人嘲笑他「只知天上事,不知腳下坑」,他卻意味深長道:「只有那些站在高處的人,才有跌進深坑的資格;而那些文盲,本身就躺在坑裡,又怎能從上往下掉呢?」他以科學家的睿智與深沉,讓「史上最牛一跤」盡顯意義。
直到18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依舊說:「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裡,從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摔坑」;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奧斯爾•王爾德也說「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一些人還在仰望星空。」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化的致敬和傳承?
正如我們所熟知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所總結的那樣:「科學思想是對前科學思想的發展」,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是泰勒斯的數學同盟;柏拉圖深受畢得格拉斯的的影響;歐基裡德從小就是柏拉圖的崇拜者,他的《幾何原本》是史上最成功的教科書,時至今日仍然是中小學甚至大學的必修課;而「力學之父」阿基米德,就是歐基裡德的徒孫。
圖片來網絡
作為中國古代最發達的自然科學之一的中醫,也是遵循「科學思想是對前科學思想的發展」這一規律發展起來的。
「醫聖」扁鵲不僅學識淵博,醫術高明,而且還廣收弟子,他的弟子把老師的學說發揚光大,讓中醫成為一門科學分支,並最終形成了影響千年的中醫學派。
正所謂「家貧出孝子,國難現良醫」,在「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東漢末年,既有華佗這樣的中國「外科鼻祖」,發明「麻沸散",將麻醉首次用於手術中;也有影響中醫2000年的「神醫」張仲景。
張仲景是扁鵲的忠實崇拜者,小小年紀就走上拜師學藝的道路,年紀輕輕就成為經驗豐富的名醫。
生活在戰事頻繁,天災人禍不斷的東漢末年的張仲景,早先為長沙太守,首開「坐堂醫生」先河,在衙門為百姓看病。後隱居山中,潛心著書,寫就十六卷的《傷寒雜病論》,後被整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對治療方法和處方藥的貢獻突出,其中許多著名方劑,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
圖片來自網絡
而且,張仲景在天人合一世界觀的指導下,「將陰陽學說」這個荒蠻年代野性思維的結晶,優化整理後移植到中醫的辨證診治過程中,並提出了非常另類的「中醫辨證論治原則」。
中醫成於張仲景,他所建立的理論體系相當完善,就此奠定中醫臨床的理論基礎。集秦漢以來的中醫理論大成的《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第1部從理論到實踐的醫學專著,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另一重要著作,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重視,至今仍是中國國內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即使是在海外,《傷寒雜病論》也頗受醫學界的推崇,被後人奉為「方書之祖」。
圖片來自網絡
這本書也成為被後世尊為「藥王」的孫思邈的枕邊書,他也是繼張仲景之後全面系統研究中藥的先驅,對中藥的發展建立不可磨滅的功德。
正如《科學家列傳第》31回所表:中醫中藥本不錯,西醫衝擊靠邊站,」中醫學傳統的理論實踐,經過長期的歷史經驗和積澱後,到了清朝初期,已臻於完善和成熟,尤其是溫病學派的形成,在治療傳染病熱病方面是起到積極作用,降低了死亡率,預防了感染。'
但是,長期的閉關自守,使得這時的中醫停滯,而不能實現突破。到晚清時,在西醫對中醫的淘汰衝擊下,中醫日漸式微。
圖片來自網絡
讓人感到欣喜的是,在2020年的抗擊疫情中,中醫藥又一次發揮了它的最大作用,讓「振興中醫」成為共識。
在黑暗的中世紀將近2000多年,歐洲幾乎沒有出現過科學家,直到神父哥白尼的出現.他用神職作掩護,在神的地盤搭建「天文臺」,從事天文觀測和研究,創建「日心說」。
據說,在他創作《天體運行論》時,作為神父的他,還曾經有段愛情佳話曾為他助力。出身名門的安娜性情賢淑,與哥白尼兩情相悅。他倆共同生活10年,在愛情的激勵下,哥白尼的巨著進展更加迅速。
圖片來自網絡
但被人告密後,教會強迫哥白尼和安娜脫離關係。感情深厚的他倆不願就此分開,哥白尼甚至表示,為了安娜自願還俗。為了不影響哥白尼的創作,安娜忍痛離開教堂。不久,她被驅逐出境。
他們1535年的遭遇,讓今天的我們讀來,不免唏噓。也看到寫出顛覆人類之前認知的《天體運行論》的哥白尼的「真實」一面。
哥白尼的「日心說」,是伽利略和克卜勒對宇宙研究不可缺少的序幕。而正是伽利略關於慣性、加速度的概念提出,和克卜勒的三大「行星運動定律」,才使牛頓有能力確定「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
圖片來自網絡
尤其是伽利略始終認為的「科學不是一個人的事業」,讓100多年後的牛頓感同身受,他坦言道:「若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高遠的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伽利略堅信:「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敢,思考是人類最大的快樂」,這也是他對科學研究,畢生都保持極大熱情的原因。
晚年的伽利略雙目失明,卻始終未停止科研活動。仍然在思考比如,如何設計掛擺鐘,礦井下的大氣壓是多少,諸如此類的問題。他奉為座右銘的「生命猶如鐵砧,愈被敲打,愈能發出火花」,在今天讀來,仍舊具有激勵人心的力量。
伽利略的斜面實驗
在仍然以西方科技領先全球的今天,在中國的和平發展卻總是遭打壓的現實下,我們更應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
只有讓「當代天才成為當代科學家」,才能湧現更多造福於中華民族的科學家。這讓我想起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講到的"論學術自由"中的一段文字:"誠然,大自然給我們什麼,我們就得接受什麼,但也有一種類似於時代精神的東西,它是某一代人彼此傳遞的典型的心靈態度,給社會打下它的獨特印記。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以轉變這種時代精神為己任。」
圖片來自網絡
時代呼喚科學精神,更迫切需要建立科學裡程碑的中國科學家,而「人人都有成為科學家的潛力」,這也是這本《科學家列傳》,想要告訴我們的科學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