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維坦按: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爆發中會釋放出大量等離子體,並且持續數周至數年時間,天空中好像突然出現了一顆新的恆星。超新星不同於新星,雖然新星爆發都會令一顆星的光度突然增加,但是程度比較小。超新星爆炸會把恆星的外層拋開,令周圍的空間充滿了氫、氦及其他元素,這些塵埃和氣體最終會組成星際雲。爆炸所產生的衝擊波也會壓縮附近的星際雲,引致恆星的產生。爆炸的衝擊波會衝擊四周,留下一個超新星遺蹟。蟹狀星雲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超新星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十分罕見,大約每世紀發生2-3次。銀河系中距今最近的一次超新星爆炸為G1.9+0.3超新星,發生於100多年以前。
----
譯/loveandtear
超新星可謂超凡脫俗,舉世無雙。這些璀璨奪目的星光標誌著一顆死亡之星的迸發。超新星的光是如此的奪目,以至於它發射的能量可與太陽一生所產生的能量相提並論,以至於它的騰焰飛芒一時之間可蓋過其周圍所有星系的光芒。最終,幾周或數月之後,璀璨的超新星會慢慢從天空中消逝。這裡展示的圖片則代表了超新星一生輪迴中的不同階段。
超新星為星體爆炸,可產生比一顆新星(多數情況下其存在為肉眼可見的)更多的能量。可依據其外形將這些超新星劃分為II型或II型超新星。它們是行星中最氣勢磅礴的星體現象。1931年,Walter Baade(德國精密天文學家)和Fritz Zwicky(瑞士天文學家)將其命名為超新星(supernova)(對「nova」的變形,意為光)。
當碳-氧白矮星吸收來自伴星的物質時,Ia型超新星就產生了。最終,白矮星上如此大量的累積使其星核達到一個臨界密度,觸發碳氧間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反應。加上星體內部溫度的不斷升高,白矮星最終爆炸,並產生一顆超新星。
當一個質量大於太陽的恆星(大約大於8-15個太陽質量)核內部氫燃料和氦燃料都消耗殆盡,而仍擁有足夠的質量和壓力聚合碳元素時,II型超新星就產生了。一旦恆星核質量足夠大時,它便內部坍塌並成為一顆超新星。
超新星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十分罕見,大約每世紀發生2-3次。銀河系中距今最近的一次超新星爆炸為G1.9+0.3超新星,發生於100多年以前。大多數的超新星圖片中,超新星殘骸色彩繽紛,令人震驚的圖景是最令人心馳神往的。
1987年,銀河系的伴星系,大麥哲倫星雲產生了一顆超新星。這顆名為1987A超新星距離地球很近,南半球的天文學家便可觀測到。其他星系的超新星現象較銀河系更為常見。
-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也就是我本人吳淼(寫詩的時候叫「二十月」)的訂閱號,純粹個人興趣——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詩歌、小說、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不以商業化為目的,也不追求所謂用戶數量,喜歡就來看看,沒準兒能給你些啟示,不喜歡就麻煩你手一哆嗦取消對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