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4歲的羅永生,是西安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政策法規處副處長。2005年12月至今,在全省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中,他被派駐到戶縣蔣村鎮王坊村任指導組組長。在基層工作中,羅永生習慣將自己在王坊村的一些生活和工作的感受記載下來,他說,這就是他的《鄉情日記》。
「我應將這裡視作自己的第二故鄉,時間不長,但可以努力做一些事情……」
——在羅永生《鄉情日記》中
剛到王坊村開展工作時,羅永生總是在不經意間將機關工作的模式帶到農村工作中,難免碰到不少釘子。正是在摩擦中,他逐漸意識到,只有了解村裡的實際情況,才能做到「對症下藥」。
為了全面了解王坊村黨員和群眾的情況,羅永生幾乎走遍了全村家家戶戶,他甚至還走訪了周圍的村莊來借鑑各方面的發展經驗。王坊村黨支部書記趙建忠說:「知道村裡要來個指導組長時,我心裡還嘀咕著,不會是來做樣子的吧?誰知他在村裡報到後,便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平時就住在村黨員活動室旁的小屋內。怕麻煩村裡,對吃飯毫不挑剔,經常是一碗麵就行,一點也不像市裡來的。」
「這幾天,接連到黨員家裡走訪,一些老同志的所言所行給我們這些年輕黨員做出了榜樣,他們年齡很大,但觀念和信仰絲毫不減當年……」
——在羅永生《鄉情日記》中
在與村裡的黨員和群眾的不斷接觸中,羅永生了解到76歲的老黨員溫克毅,記不清楚自己的生日,但仍清楚地記得自己入黨的日期。他說,這就是對信仰「彌久不衰」的堅持。在一次次的洗禮和感悟中,不斷堅定了羅永生在基層開展好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信心。
在羅永生的帶領下,王坊村的第三批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進行得有聲有色。羅永生帶領黨員幹部利用農閒時間先後組織集中學習10次,在分類學習中,要求有書寫能力的10名黨員記5000字以上的筆記。其他10名黨員則根據實際情況分別要求:年事已高、不能參加正常學習的兩名黨員,由一名支委負責,指定兩名年輕黨員幫助讀寫,他自己也經常到這些黨員家中幫助輔導。對常年在外的一名黨員,他親自通知到本人,為其寄送學習材料。王坊村的基層黨員做到了個個參加學習,個個有所收穫。
在學習中,羅永生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相結合,他先後組織在村內懸掛橫幅、刷寫宣傳標語、辦黑板報,同時利用廣播站宣傳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內容和重要意義、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
「趙煥利,33歲,他和這裡的幾個同齡人辦了村西的碎石場,有14個人在他那裡就業,這部分人沒有太多文化、太多技能,有聾啞殘疾人。趙煥利等人是真正幫了鄉親……」
——在羅永生《鄉情日記》中
趙煥利是王坊村的致富典型,了解了他的事跡後,羅永生想的是如何調動村裡的「能行人」,讓他們帶著大家一起跑。他說,無論先進性教育,還是新農村建設,都必須在廣泛宣傳的基礎上,調動全體村民的參與意識和熱情。為此,羅永生倡導村裡的黨員每人承諾為建設新農村做實事,帶著大家一起幹。承諾不在多,一兩件就行;承諾不在大,能利民就可以。黨員王震鋒帶著幾個年輕人到外面去學手藝、搞裝修。年過六旬的老黨員杜生林和王順祥,也不甘落後,主動承諾要力所能及地維護村容村貌。羅永生自己則承諾:多協調各級部門,為村子爭取政策、人力、資金的支持。
目前,王坊村總長2900米、寬8米的村內街巷道路,一條出村路在西安市藥監局的資助下已經完成水泥硬化,並且栽種綠化樹木12000株。在西安市藥監局的幫助下,村裡建起了便民藥店,村民看病難、吃藥亂的現實狀況得到有效改善。羅永生說,這些件件都是實事,件件都是好事。
羅永生扳著指頭算著,還有修路燈、打水井、繼續改善村容村貌等,這些事情都將儘快完成,用不了多久王坊村就會有更大的變化。
關於這次駐村工作,羅永生在《鄉情日記》中這樣寫到:黨組織派我駐村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我深深地體會到:沒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對農民群眾的滿腔熱情,就搞不好農村工作;沒有對黨員的教育,對群眾的引導,就不能有效提高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沒有主動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行動,就無法使先進性教育活動成為群眾滿意工程。
(實習生 王 倩 本報記者 萬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