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盒壁上的蚊卵。
放蚊子的技術活
每個桶裡裝著500隻左右的白紋伊蚊雄蚊,圓桶紗網上的棉花團浸泡著糖水,在釋放前給蚊子最後補充一次能量。「白蚊伊蚊活動高峰期是從早上7點到晚上五六點,我們希望釋放的雄蚊在這期間能成為交配競爭的贏者。」
7月22日早上7點半,韋迎陽帶著項目組工作人員,照例開著機動三輪車,車上裝著幾百個塑料圓桶,每個桶裡裝的是500隻左右白紋伊蚊雄蚊。
前一天傍晚,它們就抵達沙仔島。圓桶紗網上的棉花團浸泡著糖水,在釋放前將給蚊子最後補充一次能量。「白蚊伊蚊活動高峰期是從早上7點到晚上五六點,我們希望釋放的雄蚊在這期間能成為交配競爭的贏者。」
到達釋放點,韋迎陽和工作人員打開密封的桶蓋,被精心培育的蚊子馬上就急不可待地飛出,工作人員記錄釋放量和釋放地點。釋放點通常選在植物繁茂的潮溼處,最適合雄蚊棲息並補充能量。
「放蚊子也是個技術活。」奚志勇介紹,目前團隊仍採用通過籠子人工釋放的「原生態」方式,而以色列已有公司專門研究如何在直升機上投放,並保證蚊子存活率。「我們還在研發階段,希望每個細節都能很精確地控制,知道籠子裡有多少只,每個地方要放多少只,這些數據可為下一步規模化應用提供證據」。
釋放蚊子的現場試驗,由奚志勇團隊聯合廣州市疾病控制中心一起開展。廣州市疾病控制中心蟲媒消殺科的嚴子鏘和胡志剛通過大量比較篩選,確定了沙仔島這個地點。今年3月12日,奚志勇團隊開著機動三輪車,拎著塑料桶,開始釋放第一批「絕育蚊子」。之後,團隊保持每周三次(隔天)的釋放頻率,每次放出7萬-10萬隻。
奚志勇解釋,爭取剛長出的野生雌蚊和釋放的絕育雄蚊進行交配,必須要有數量優勢。「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這個惟一的機會要被我們釋放的雄蚊獲得。」放出的雄蚊在野外大概能存活兩周,它的交配能力前三四天最強,而野生蚊子每天都在長,因此需要通過持續釋放,保持交配優勢。
在前期實驗室研究和現場監測數據的基礎上,團隊成員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唐謨勳教授、廣州大學庾建設教授和鄭波副教授成功建立了釋放效果的數學模型,預測要達到好的控制效果,釋放的雄蚊與野外雄蚊比例在5:1最合適。
5:1,這個數字意味著,野生雌蚊有超過80%的機會和「絕育雄蚊」交配,交配後下一代將不會孵化產卵。「當我們的雄蚊獲得了與雌蚊的交配權,雌蚊這一生所產的卵都不再會孵化。」
6月份之前,團隊對當地野生蚊子的控制效果達到70%以上,「基本75%的蚊子都被我們清除了」。不過到了6月,廣州雨季來臨,連日多雨,讓野生蚊子有了最好的繁殖環境。
「大量雨水使得到處都成了蚊子孳生地,去年產的數以萬計的卵也開始孵化。」雨季一過,沙仔島上野生蚊子數量陡增好幾倍。這給奚志勇團隊的釋放任務帶來很大挑戰:為維持優勢比,「絕育蚊子」的釋放量也要跟著翻倍。這是一次被迫的「緊急」行動。原有的「絕育蚊子」產能捉襟見肘,「場地不夠,人手不夠,啥也不夠了。」
7月17日,新蚊子工廠正式啟用。從原來100多平米的生產空間,搬到如今3000平米的新廠房,生產蚊子的規模從每周20萬-30萬隻,提高到每周50萬-60萬。「4個車間目前只用了1個,如果全部開足馬力,產量可達每周上千萬。」這裡成為了目前全世界產能最大的蚊子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