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開發區科學城加速器園區的一棟大樓內,藏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工廠。每周,這裡生產出50萬甚至上百萬隻「絕育」蚊子,被送往廣州南沙沙仔島釋放。圖為等待釋放的一罐罐雄蚊,每罐大約500隻。
奚志勇教授和培育的蚊子在一起。今年3月12日起,中山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團隊,在沙仔島陸續釋放「絕育」蚊子,即攜帶新型沃爾巴克氏體的白紋伊蚊雄蚊。這是沃爾巴克氏體技術控制蚊媒及阻斷登革熱項目在國內的第一次田間試驗,目前局部地區的種群壓制效果已經超過90%。
7月22日上午10點半,廣州沙仔島,一群成熟的攜帶新型沃爾巴克體的白紋伊蚊雄蚊靜靜地趴著,稍後,它們將被釋放到野外,尋找雌蚊交配。交配後的雌蚊從此絕育。在廣州沙仔島釋放的這些「絕育蚊子」,到底能如何抵抗登革熱?沃爾巴克氏體,是一種在自然界節肢動物體內廣泛存在的、接近立克次體,並能經卵傳遞的革蘭氏陰性胞內共生菌。它天然存在於全球約65%的昆蟲種群和28%的蚊蟲種類中,攜帶不同型別沃爾巴克氏體的雌雄昆蟲交配後產生的卵不發育。
早在1967年,沃爾巴克氏體誘導蚊子種群產生細胞質不相容性(CI),可以降低蚊子種群數量的這一現象,已被科學家發現,研究結果發布在《自然》雜誌。但由於當時技術局限,無法人工建立能引起CI的蚊系,限制了沃爾巴克氏體的應用。2001年,在美國肯塔基大學讀博士的奚志勇,在導師Stephen L. Dobson的帶領下,開始沃爾巴克氏體共生菌的研究,至今已有15年。圖為工作人員對蚊子的核酸進行檢測。
「科學的發展是很有意思的。」最早,他們的想法是,如果讓這個共生菌攜帶上抗病基因,是不是就可以把傳病蚊媒改造成不能傳病?但2009年前後,奚志勇課題組與另一個課題組同時發現,天然的沃爾巴克氏體本身就能形成抗登革病毒的作用。圖為培育盒壁上黑泥一樣的東西,就是堆積在一起的無數蚊卵。
沃爾巴克氏體如同「疫苗」一樣阻隔病毒,使這些蚊子無法把登革病毒傳染給人類。圖為小小的一滴水中就有上千顆蚊卵。
工作人員對蚊子的卵進行檢測。
工作人員篩選雄蚊幼體。奚志勇團隊是用物理分離法,根據蚊子雌雄幼體大小的明顯差異,雄蚊的頭胸寬在1.05MM~1.2MM之間,雌蚊的約在1.3~1.4MM,使用水流在玻璃通道內過濾。
孵化出的幼蚊。
孵化出的幼蚊。
育種中的蚊子。
培育蚊子的房間都是27攝氏度恆溫,這是蚊子最喜歡的溫度。
用於餵養雌蚊的羊血,是塗抹在金屬板上的,並不是活體餵養,而雄蚊只需要糖水就可生存。
每罐蚊子上面的紗網都放著糖水綿球,便於雄蚊們補充能量。
面積約3000平米的蚊子工廠,最高生產力可達每周上千萬隻蚊子,目前並沒有全力生產。
工作人員開著機動三輪去釋放雄蚊。今年3月12日,奚志勇團隊開著機動三輪車,拎著塑料桶,開始釋放第一批「絕育蚊子」。之後,團隊保持每周三次(隔天)的釋放頻率,每次放出7萬—10萬隻。島上的居民對此已經司空見慣。
韋迎陽鑽到一個樹下的牆角釋放雄蚊。「放蚊子也是個技術活。」奚志勇介紹,目前團隊仍採用通過籠子人工釋放的「原生態」方式,而以色列已有公司專門研究如何在直升機上投放,並保證蚊子存活率。「我們還在研發階段,希望每個細節都能很精確地控制,知道籠子裡有多少只,每個地方要放多少只,這些數據可為下一步規模化應用提供證據」。
3平方公裡的沙仔島上,放置了很多誘卵器、成蚊「誘捕器」,它們是奚志勇團隊用來監測釋放控制效果的「武器」。蚊子吸過血後,會尋找溼潤的地方產卵,通過誘卵器採集蟲卵,可以估算出當地的蚊子數量。
野外放置的捕蚊器。
捕蚊器是利用風扇的吸力來捕蚊。
野外放置的捕蚊器,風扇把蚊子吸入網中。
幾位臨時來島上工作的人對養蚊子非常好奇,圍觀了很久。
廣州沙仔島(左),島與陸地之間僅有一座300米左右的橋相連,而蚊子的待續飛行能力僅有一百米左右,所以基本可以隔絕外界的影響。
文圖來源:南方都市報 記者:馬強 實習生 肖睿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