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決定一個人事業能否成功的因素並不完全是因為你的知識有多廣,能力有多強,更多的是在乎你的思維與心態。佛教經典《入菩薩行論》是寂天菩薩的曠世巨著,書中第六品·安忍品是整部典籍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裡面記載的三段頌詞對調整我們的心態,成就我們的事業有很大的幫助。
一、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釋義: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長久地串習,就會變得非常容易,不能成辦的絕對沒有。
俗話說: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世間的任何事,只要你認真去學習,並持之以恆,慢慢地就會變得容易,自然就沒有任何困難,在每一個行業都能做的很好。但現實當中往往很多人做不到這點,不能在一件事上執著下來,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就換行業,這山望著那山高,今天幹這,明天幹那,到頭來全是半桶水,什麼也沒學到。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寓言故事《賣油翁》也同樣講述的這個道理:
康肅公陳堯諮善於射箭,命中靶心十拿九穩,有個賣油的老翁看到後,只是微微點點頭。陳堯諮問賣油翁為何反應如此平淡?賣油的老翁說:」沒有別的奧妙,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陳堯諮聽後很氣憤,老翁說:」憑我倒油的經驗就可以懂得這個道理。」於是拿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把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蘆裡,油從錢孔注入而錢卻沒有溼。於是說:」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熟練罷了。」
所以說,只有長時間的堅持幹一件事,你才會熟能生巧,才能成功。
二、有者見己血,反增其堅勇,有人見他血,驚慌復悶絕,此二大差別,悉由勇怯致。
釋義:戰場上搏鬥時,有些人見到自己的血,反而更增加勇氣和毅力,勇往直前奮戰到底;而有些人自己毫髮無損,看見他人流血也會驚慌失措,甚至暈倒在地昏迷不醒。
平時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膽子非常小,別人做什麼事情,他都特別害怕,不要說去打仗,就連看到這種場面,也嚇得直打哆嗦。兩種人的差別如此懸殊,完全是內心堅韌與怯懦所導致。因此,要培養一顆強大的內心,不畏懼任何困難,不管遇到寒冷也好,飢餓也好,毀謗也好,都應該在逆境中堅強的生存。真正英勇的人,事先要有一種心理準備:「以後我遇到可怕的逆境時,該怎麼樣去面對?」
因此,意志堅勇的人即使遇到可怕的事情,如別人用刀砍、用刺耳的語言侮辱,他也能如如不動、安忍下來。假如自己的內心太脆弱,遇到一點坎坷就倒下去,沒有辦法站起來,那就難以成就事業!
三、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釋義:無論遇到任何逆境,都不要擾亂歡喜的心境,因為憂愁苦惱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使人失壞許多善根。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風風雨雨、挫折坎坷,在遇到這些時,最關鍵的就是千萬不能擾亂自己的歡喜心。無論遇到怎樣的不順,心都應該如如不動,永遠不要失去這份快樂。因此,我們要培養自己一個穩定的情緒,當我們遇到怨敵、病痛、挫折時,不能過於厭煩;遇到財富、名聲等順境時,也不能過於貪執。不要因為今天發財了,遇到了開心的事就高興得不得了,而遇到一點痛苦時,又難過得沒辦法控制,又萬念俱灰,情緒低落。
所以,要有管控自己情緒的能力,不要大喜大悲,時刻保持一個穩定的情緒,才會有清晰的頭腦,事業才容易成功。
以上三點是佛家的智慧,分別教會我們持之以恆、意志堅勇、管控情緒。這三點也是成就我們事業必不可少的心念。生起這三種心念,你的事業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