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心理學:定期扔這三樣東西,你會活得更高級

2021-01-09 騰訊網

何為斷舍離?

斷舍離,顧名思義,斷指的是將不需要的事物進行決斷;舍指的是將多餘的事物與情感進行捨棄;離指的是將自身對物質的迷戀進行脫離。

也就是說,放下那些並不重要的東西,使自己變得嶄新、毫無雜念,即四大皆空。

社會本就是光怪陸離的,人們生活於此,看著繁華的景象、步履匆匆的行人、紛雜的喧鬧,若想要自己靜下來,進行自我剖析,便需要捨棄那些繁文縟節,從而探尋到只屬於自己的世界。

《讀者》籤約作家馬德曾說過一句話:「你若澄澈,世界就乾淨,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複雜。」

因此,人們應當學會斷舍離,定期將不需要的東西捨棄,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能夠慢慢發現自己的生活越發高級,也能找到更好的自己

一、斷絕沒有價值的東西,是給自己釋放空間

01)、若你見過我大學室友的床鋪,一定會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你可能難以想像一個人,是如何在這樣雜亂的環境中生活了四年之久。

她的床鋪被男友所贈送的毛絨玩具堆滿,各式各樣的物品佔據了她的桌面,甚至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老古董」。

比如,吃完沒有扔的零食袋子,雙十一購買的、已經過期的打折產品……她統統都留存下來,並將這種行為叫做「念舊」。

若是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恐怕會覺得呼吸困難、喘氣都覺得擁擠,著實難以想像她是如何忍受這樣狹窄的空間的。

作為室友,實在無法忍受這樣的環境,於是舍長率先替她進行了一番收拾。即便在此過程中遭到了舍友的阻攔,但也無法停止我們想要整理的心情。

02)、這次整理行動持續了兩小時,最終,她的床鋪和桌面都煥然一新。舍友感到十分驚訝,因為她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床鋪原來這麼大,心情也隨之變得敞亮起來。

從心理學的層面來看,一個人處於擁擠的環境中時,心情也會受到影響,從而變得焦躁、坐立不安。同理,整潔且乾淨的環境,可以使人維持長時間的好心情

所以,我們需要捨棄、斷絕那些不必要的物品,這不僅僅是為生活減壓,也是促進身心愉悅的一種方式,更是對於靈魂的一種釋放,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更加快樂。

二、捨棄多餘的感情,給心靈一個純潔的顏色

01)、偶像劇《一起來看流星雨》在我讀書的時候,十分火爆,班級裡很多人都有觀看。而這部劇吸引我的,不僅僅是主角們的超高顏值,還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劇情。

女主角楚雨蕁真正喜歡的人是男主角慕容雲海,可她並未察覺自己的心意,卻認為自己喜歡的是紳士溫柔的端木磊。

可是,她只有和慕容雲海相處時,才會發自內心的笑,感到真正的快樂,可她卻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喜歡。

此時,她若能及時察覺自己的內心,便不會與端木磊有感情糾葛。

人與人之間,若是多了情感的羈絆,而這種羈絆又是多餘的,那麼雙方的快樂都會被削減。所以,她逐漸變得不快樂了。

02)、久而久之,她終於意識到自己對於慕容雲海的感情,卻踟躕不前。最終,在雲海為救她而遭人重擊時,她感受到了內心從未有過的慌張。

此時,她腦海中紛雜的思路終於變得清晰起來,原來自己一直喜歡的都是雲海,而並非是端木磊,這份感情變得多餘起來。

當然,故事最後是happy ending,楚雨蕁和雲海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每個人都收穫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感情是非常自私的,當你的心中裝下了一個人,那麼其他人便再也無法進入。而此時所產生的情感,皆是多餘的。

只有斷絕那些本不該出現的、多餘的羈絆,人們才能夠擁有全心全意的愛情,才能真正為所愛之人付出真心。

三、脫離對物質的迷戀,人生多做

01)、俗話說:「無欲則無求。」無欲,即人們對任何事物,都不抱有迷戀的情感、不會有所期待,坦然對待,不會因為周遭環境而改變,亦不會患得患失。

無求,即無所追求,當一個人無欲時,便不會追求名和利,也就無所求了。

「無欲無求」的思想,源於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因為春秋戰國時期一直處於戰亂之中,所以,老子認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才是人們所應該追求的。

意思是指,淡泊名利、質樸無華,無私奉獻、清心寡欲才是最好的生活。

如果一個人無欲無求,便可百毒不侵——「無欲則剛」。由於一個人對於外界事物沒有期待,便很難在其身上找到突破口。

老子用其一生,來踐行「少私寡慾」的理念,該理念源於其「上善若水」的思維方式。

02)、因此,在其他思想學派無奈中斷時,道家依舊能夠一往無前,被各朝各代人們所推崇,沿用至今。

佛家有云:「人這一生要經歷八種苦。」

求不得,便是八苦之一。因為無法捨棄對於事物的迷戀,所以才覺得苦。

夜幕降臨之際,燈火通明,看著夜色逐漸深沉,周遭的喧鬧也慢慢減退。這個時候,世間的一切都顯得那麼美好。

繁華盛景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可最終我們只會選擇那些自己所需要的事物。因此,學會放下,才能有所收穫。

總的來說,斷舍離是一種人生的態度。我們常常需要對房間進行清理和打掃,心態也是這般。只有定期排解那些多餘的情緒,才能更加輕鬆的前行。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定量的,若想要容納新事物,便需要捨棄那些陳舊的事物,以此騰出空間。

斷舍離,即斷絕、捨棄、脫離,懂得斷舍離的人生,才會更加高級。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相關焦點

  • 2020年末「斷舍離」清單:這40樣東西該扔了,除了佔地方沒啥作用
    可能很多人心裡會有疑問,要從哪裡開始?今天給大家分享了一份「斷舍離」清單,只要照著扔扔扔就好了,相信很快就能給你一個精緻的新房間和新生活。《斷舍離》這本書還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有的人之所以不懂得處理沒有用的物品,是因為他們總想著「這些東西萬一用得上呢」?其實,這個想法是錯的。APP在手機裡三個月不用,那對你來說就毫無用處;衣服一年不穿,對你來說,就不會再拿出來穿了,這些會佔據我們有限空間的東西,要懂得捨棄。
  • 斷舍離:扔吧,扔吧,扔了吧!丟掉這160樣東西,讓家更美好
    家裡每添置一樣東西,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因為那個時代的物質太匱乏了,家裡的家具、物件堆砌得越多,也就越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帶來巨大的滿足感。而如今,減法時代的到來,讓我們學會了對物品進行捨棄和精簡,剔除那些無意義的東西,大量留白、少量陳設。
  • 為什麼扔東西會讓人愉悅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近日在京發布了「2019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斷舍離」位列其中。以前俗語常說破家值萬貫,如今「斷舍離」卻成為一種生活時尚。這180度的轉變背後,體現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物質過剩成為人們「甜蜜的負擔」。「斷舍離」的理念應運而生,極簡生活法則備受推崇。
  • 來自《老子》的斷舍離,被一個日本女人活用了其中的奧義,真實用
    後來卻被一個叫山下英子的女人活用了其中的奧義。她說:"《斷舍離》所有的思想根源都來源於《老子》的48章,這是中國人的智慧,用日本文化加以闡釋又得出了新的禪意。即通過"斷"和"舍"的外在行動帶來心靈上"離"的狀態。"那麼什麼是斷舍離?
  • 斷舍離:40歲左右的女人,能夠做到這2點,痛苦之後就是重生
    我特別喜歡《斷舍離》書中的一段話: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惱執念「當離」。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之所想,皆是過往;放下執念,心才能回歸安寧。40歲是女人的一道分水嶺,到了4字開頭的年紀,人生帶給你最大的感受不應該是「我老了」,而是經歷了這麼多年,我們的思想越來越成熟,我們也越來越懂得為自己而活。
  • 人到中年,放下三樣東西,你會活得很輕鬆
    生活就是這樣的,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是貧窮還是富有,歲月都不曾放過你。人生在風風雨雨中前行,轉眼已到中年。人到中年,經歷的事情多了,那些得到的失去的都如同過眼雲煙轉瞬即逝,有些東西能放下,就要早早放下。
  • 人到中年,學會對這三樣東西「認命」了,也就活得明白了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只有六十分的能力,卻想達到一百分的成就,這就強自己所難了,不滿足有時是好事,有時卻會帶來災禍。 很小的時候,父母總以為我們聰明絕頂,天賦驚人,可事實上呢,結果往往會讓他們很失望。年輕時,我們總以為自己與眾不同,結果呢,我們就如同身邊那些尋常的人一樣尋常。
  • 心理學:難成大器的人,骨子裡缺乏這三樣東西
    一個人想要幹成一件事,就必須要有內心力量的支撐,而難成大器的人,骨子裡缺乏這三樣東西:心理學:勇氣1、總想走捷徑走捷徑,並不會讓我們真正珍惜自己所擁有東西。因為對於你來說,該遇到的問題都還是在那裡,一點都不少。或許大家都聽說過了,兩點之間距離最短的是直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捷徑。但是實際上我們發現,兩點之間距離最短的有並不一定是直線,也有可能是曲線。這個事實也折射人生的真實狀況。
  • 泰國電影《時光機》:你所謂的斷舍離,只是一種逃避
    當代年輕人的日常:買買買,扔扔扔,追求極簡主義風格,信奉 Less is more 的人生信條," 斷舍離 " 已經融進了血液裡。" 斷舍離 ",曾經是日本人山下英子提出的一個概念。那本風靡全世界的暢銷書《斷舍離》即出自她手: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 武漢女孩「斷舍離」成癮:247㎡的家只剩9件家具,兩貓一狗
    也許Asan可以告訴我們,Asan是一名武漢網店店主,她「斷舍離」成癮,10天為一周期,開始扔掉家中不需要的物品,每次都能扔10到20樣,就這樣經常性地斷舍離,使得現在247㎡的家,竟只剩下9件家具(沙發、茶几、電視櫃、餐椅、書桌、床、床頭櫃、化妝檯、置物架),以及一隻狗和兩隻貓。
  • 「斷舍離」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斷舍離」顧名思義就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絕、捨棄,並切斷對它們的眷戀。「斷舍離」是一種生活態度,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適、過時的東西統統斷絕、捨棄,並切斷對它們的眷戀,「斷舍離」之後才能過簡單清爽的生活。
  • 精要主義與斷舍離
    為自己而活,不只是偶爾說說「不」,而是要有目的地、深思熟慮地、戰略性地淘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僅要擺脫那些明顯浪費時間的事情,還包括放棄一些很好的機會;不要疲於應付那些讓你在多條戰線上作戰的社會壓力,要學會減少、簡化,並通過淘汰其餘一切來聚焦於絕對重要之事。似曾相似的定義,源自對斷舍離收納法的解讀,沒錯,它們相似!
  • 斷舍離小技巧:一件物品到底要不要扔?從2個維度來判斷
    如果你想整理自己的家,但是又不知道一件東西要不要扔時,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判斷。>所以,當你糾結一樣東西該不該丟的時候,就把「自己」作為判斷中心,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係,和自己沒多大關係的東西,就該扔了。
  • 《時光機》:斷舍離,最該斷掉的是什麼?
    從瑞典歸國的女主角,為了讓自己,也讓一家人斬斷跟過去的聯繫,換取更大的生活空間,走上了不無痛苦的斷舍離之路。她要做的,是前往未來的跳躍。《時光機》延續了納瓦彭在《36》和《死於明日》中對攝影照片的探索,膠片味滿滿,構圖講究。外觀上,除了流行的斷舍離話題,《時光機》還有著ins風的外觀,小清新的面孔,故事與國內當下的夢想改造短視頻同步發生,卻是以餘味制勝的那種高級電影。
  • 這對生活方式截然相反的夫妻,是如何解決衝突的
    而她則會定期扔掉家裡的舊物及閒置物品,並表示:「我一看到家裡堆滿了東西就無比焦慮和煩躁,喜歡看到家裡空曠而整潔,不能容忍雜物出現在我眼前。」 都是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人和人的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為什麼有的人喜歡「斷舍離」,有的人又有「囤物癖」呢?
  • 心理學:害怕選擇的人,其實骨子裡缺少這三樣東西
    有個玩笑說,之所以我們會有選擇恐懼症是因為又醜又窮,因為只要有了錢,就不存在兩個都喜歡的東西糾結買哪一個了,只要顏值夠高,也不用糾結今天穿什麼,或者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畢竟又顏任性。其實,我想說,我們嘴邊常說的選擇恐懼症,其實是缺少這三樣東西。
  • 清理物品,騰出空間,做生活和精神上的《斷舍離》
    藏得太久了,多出來的這些雜物一下子不知道怎麼收拾。想到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這本書,雖然它暢銷了那麼多年,我一直沒看過。不看的原因也許就是從思想上不想去清理那些雜物。現在搬家,不可能再把這些雜物搬走,沒得逃避了,找到書籍學習起來。
  • 30天扔掉900件物品,這對夫妻挑戰斷舍離,生活發生有意思的變化
    30天扔掉900件物品,這對夫妻挑戰斷舍離,生活發生有意思的變化「買買買」如今已經成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即使家裡衣櫥被塞爆,但仍然無法剁手斬除燃燒的購物慾。這是病,得治。到底多少東西是真正需要的,多少又是衝動消費,很多人完全不會考慮。對很多人來說,他們享受的只是拆包裹剎那的滿足感而已。
  • 家居用品中收納的正確打開方式,為自己營造更簡潔的空間
    2018年的家都這麼亂了,相信我,2019年一定只會更亂!看過很多收納技巧,卻依然整理不好一個家。為什麼???因為你的思維一開始就錯了!收納應該是:把需要的東西放到該在的地方;而不是:把根本不用或者完全不常用的東西整理得整整齊齊。斷舍離才是收納的正確打開方式。
  • 佛學智慧:真正的「斷舍離」,是來源於人的內心!
    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的情緒,能讓自己活得更有滋味。一個沒有情緒的人,在別人看來,他活得太沒有滋味了。總的說來,一個人的情緒分為喜怒哀樂。正因為如此,人的一生,才有各種滋味。特別是經歷越多的人,他的情緒也會越多,他也會覺得自己這樣活得有滋有味的。只不過很多人在歲月的流逝中,他學會了壓抑自己的各種情緒,不讓它隨意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