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的日常:買買買,扔扔扔,追求極簡主義風格,信奉 Less is more 的人生信條," 斷舍離 " 已經融進了血液裡。
" 斷舍離 ",曾經是日本人山下英子提出的一個概念。
那本風靡全世界的暢銷書《斷舍離》即出自她手: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最後只留下和當下自己相稱的物品。
" 斷舍離 " 瞬間戳中無數都市人群,極簡主義的家居風格也在年輕人中悄然流行起來,仿佛得了不扔點東西就渾身不舒服的病。
最近看了一部泰國電影《時光機》,講的是女主人公小琴把自己老家裝修成北歐極簡主義風格過程中發生的故事。
這部電影在 15 屆大阪亞洲電影節力壓兩部華語大片《少年的你》和《春潮》獲得主競賽單元 " 最佳影片 " 獎。
一邊酸泰國人怎麼這麼會拍的同時,另一邊卻意外讓我陷入沉思,竟然開始重新審視起了 " 斷舍離 ",思考起了它的初衷和目的究竟是什麼。
↑《時光機》泰國版電影海報
甚至產生了一絲意料之外的困惑——扔東西,真的讓人快樂嗎?
斷舍離
只是扔東西這麼簡單麼?
女主小琴是一名設計師,國外學成歸來,在找工作時候面臨一個問題:她必須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工作室。
而最經濟實惠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兩層的家改造成工作室。
故事由此開始——由於小琴在瑞典留學,受北歐審美影響肉眼可見,所以決定在室內設計師同時也是兒時好友阿萍的的幫助下,將家裡老宅改造成一間北歐極簡主義工作室。
↑ 小琴的衣服都是黑白灰為主的簡約基礎款
而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為小琴與搞服裝店的哥哥以及上了年紀的媽媽同住。
小琴理想中改造後的工作室:極簡白 + 空無一物。
而家裡老宅的現狀:
泛黃的牆壁,斑駁的舊家具,不過這些都是小問題。
最要命的是:小琴的家有兩層,因為家裡以前是樂器維修行,所以一樓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新舊樂器。同時還被劃分了 3 個房間,為了滿足住人需求。
可一樓雜物實在 ... 幾十年的所有家當,不論還能不能用,全部堆在房間的各個角落。
而極簡主義的裝修風格就意味著——必須丟掉全部舊物,整理出儘可能寬敞的空間。
於是小琴不得不開始 " 斷舍離 " 計劃。
相信每個人的家裡都和小琴家一樣,或多或少藏滿了這類 " 無用的垃圾 " ——不會再看的舊雜誌,不會再穿的舊衣服,學生時代的同學錄,某個朋友送的布娃娃 ... 捨不得扔,但佔據了不少空間,無形中成了我們家裡的巨大包袱。
這類物品按照 " 斷舍離 " 的理念,是早已失去了其本來功用的 " 廢物 ",必定要捨棄的。小琴扔起來也是毫不猶豫,好一個果斷迅速。
少年時期最愛的雜誌,扔!
早已過時的唱片和 MP3,扔!
上個世紀的舊手機,扔!
從廟裡順回來的求籤筒,扔!
沒過多久,家裡已經堆滿了 " 斷舍離 " 的成果——一袋又一袋的垃圾。
前面扔東西都進行地很順利,直到翻到一份學生時的成績單,小琴猶豫了。
她在意的並不是分數成績和老師評語,而是最後一行的家長籤名——艾瑞克 · 劉 。
那是爸爸的名字——這個男人,年輕時狠心離開了母親,留下自己和哥哥被母親一人撫養長大。如今,關於他的記憶和物件都少之又少。
小琴一閉眼,一把把成績單丟進了垃圾袋。
" 垃圾袋就像黑洞,丟進去就消失了,眼不見為淨。"
可是,所有垃圾袋都打包好賣給收舊貨的大叔之後,戲劇性的場面出現了。
原本信誓旦旦的小琴反悔了,她追著收舊貨的車,又把所有垃圾追了回來。
哥哥問她有沒有搞錯啊,為什麼又全部拿回來。小琴說:"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突然覺得很內疚。"
" 斷舍離 ",真的就是把東西扔掉這麼簡單嗎?
最初那些僅僅承載了自己舊時記憶的生活物品,還能被輕易丟棄,但那些與親人、愛人、朋友有關的種種物什,那些難以割捨的羈絆,真的能輕易當作垃圾扔掉嗎?
東西能無情扔掉,那感情呢?
斷舍離路上的一座大山——長輩。
當小琴和哥哥特別找出日本整理師近藤麻理惠的真人秀《麻理惠的整理魔法》觀看學習,努力說服媽媽的時候,非常真實的一幕出現了。
" 空成這樣是有病喔?"
" 極簡什麼?這是我家。"
" 我這樣活了大半輩子了也挺好的。"
——感受一下來自小琴媽媽的三連。
而小琴媽媽之所以有囤積癖,背後少不了故事。一切舊的東西,都是母親生命的一部分。
尤其家裡那臺小琴爸爸彈過的老式鋼琴,儘管他拋棄妻子,很早就已經離開家,並且沒有再回來。小琴媽媽卻一直保留著。
小琴不得不搬出麻理惠的理論:" 只要整理一次房子,就會讓人掙脫束縛。" 來勸說媽媽,並且還打電話問了爸爸,即使小琴將爸爸不會來取鋼琴的原話轉述給媽媽,小琴的媽媽仍然不買帳。
在媽媽心底裡,只要鋼琴在,小琴的爸爸也許就能回來。
扔了舊物,就是扔了回憶,她就一無所有了。寧可依然天天在樓下客廳對著電視唱著《999 朵玫瑰》。
在我們自己家裡,一定也有一些東西,是明知道留著生灰,但卻也捨不得扔掉的。
對于堅決執行 " 斷舍離 " 的小琴來說,也一樣。
在整理過程中,小琴因為丟掉了設計師兼好友阿萍當年贈送的生日禮物,兩人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直到親眼看到哥哥丟掉了自己送的生日禮物時,才明白阿萍內心的難過。
和好後,阿萍的那句 " 有些事情只是你自己遺忘了,並不代表它真的消失了,雙方都要釋懷才算真正結束。" 徹底點醒了小琴,於是小琴決定找出每一件禮物的原主,將禮物一件一件返還給原主人。
當然,歸還途中有喜有悲,有人很感謝小琴還記得這份禮物,也有曾經的閨蜜抱怨,無法修復曾經的友誼。
其中最難送回的舊物相機,屬於小琴的前男友——安哥。
那是上一段戀情,小琴在出國留學後,單方面分手切斷了一切與安哥的聯繫。當她看到安哥送給她的相機時,往事瞬間湧上心頭。
小琴原本想用快遞方式物歸原主,卻被對方拒收,不得不登門拜訪,就在這來來回回的還物之旅的路上,才真正發現,原來自己過去的自私冷漠,真的有傷害到別人。
直到最後,小琴扔掉了幾乎所有能扔掉的東西,還背著媽媽偷偷賣掉了鋼琴,卻依然對一些沒辦法歸還的私人物品,再也狠不起來了。
只留下一句 " 我過完年回來 ",然後把所有剩餘物品交給哥哥處置,暫時離開了這個家。
她一個人住酒店,看電視裡放新年煙火。撕掉了當年的全家福,痛哭一宿,與父親徹底斷舍離。
影片的最後,小琴通過 " 斷舍離 ",如願以償改造出了極簡主義的家。
走廊:
小琴的臥室:
哥哥的臥室:
但當鏡頭切到她的臉部特寫,卻是這樣的:
↑ 說句題外話:女主演技真的超好!
或許,扔掉舊物,更像是和一段段曾經的感情告別。
物件可以丟,可以還,但當初那些難以彌補的傷害,那些無論如何也割捨不掉的回憶,怎麼辦呢?
" 斷舍離 " 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酷讀電影 裡有段影評,醍醐灌頂:
" 小琴和媽媽表面上背道而馳,某種程度上,她們是同一種人。
一個將所有的舊物圈攏在自己的身邊,幻想出一個完美生活的假象;
另一個瘋狂扔掉舊物,騙自己扔掉 = 忘記,眼不見 = 放下。"
看完這部電影,不由得讓我重新思考起 " 斷舍離 " 的真正意義。
我們以為,只要整理房間,清理衣櫥,丟掉不需要的一切東西,就會得到內心的滿足,無拘無束地生活下去。
物品的確是被我們斷舍離了,那心理呢?
丟掉的每一件東西,失去的不止是物件本身,還有它們承載的所有記憶和情感。
生活,並不是像做設計一樣,只要進行 " 斷舍離 ",就可以變得簡單幹脆。
只不過,生活不會停下它的腳步,於是我們只好假裝自己早已放下。或許,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忘記一個人 / 切斷一份情感 / 當這件事從未存在過,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讓它不至於變成負累與枷鎖。
"Don 』 t Look Back"(永不回頭)是電影中 " 斷舍離 " 的最後一個步驟,對於實現個人成就達成進步來說,這也許是最理性最優的做法。但作為複雜而感性的人類,我們可能永遠都做不到這一點。
直到現在,我才想明白:只有坦然接受 " 斷舍離 " 的不可能," 斷舍離 " 才真正有了意義。
網友朋友們說的好:
" 真正的極簡主義不是靠不買和丟棄實現的,而是:
你物質充盈卻不會為欲望所牽,
你感情豐富卻不會為情緒所累,
你過盡千帆卻不會懷疑人生,
或許這些,才是我們窮其一生都想得到的最終。"
願大家共勉。
【來源:ZAKER哈爾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